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17889 上传时间:2021-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假期作业练习西师大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伯牙鼓琴:_(2)伯牙破琴绝弦:_(3)志在太山:_(4)汤汤乎若流水:_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句子的意思。_3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弹琴的人

2、了。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4“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体会伯牙琴艺的高超。_2.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小题。书戴嵩画牛(节选)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组是( )A.搐(ch)入两股B.拊(f)掌C.曝(p)书画D.谬(mi)矣2“处士笑而然之。”句中带点字词的解释是( )A.然而B.认为对的C.一件接一件D.既然这样3你喜欢谁?请联系人物的言行说明理由。_3. 阅读并答题。学弈弈秋

3、,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_)(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2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B.使/弈秋/诲/二人弈C.使弈秋、诲、二人、弈3短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一个_,告诉我们_的道理。4. 文言文阅读。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

4、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_5.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葡萄树的心愿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

5、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生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信心十足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

6、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

7、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此时,我想:_。而今,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取材于丁立梅的紫色葡萄慈父心)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痴望:_至高无上:_2“奇迹”在第自然段中指的是:_3第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对父亲照顾葡萄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8、,这样写的好处是:_4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5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会想什么呢?请补充在文章的“_”上。6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理由。_7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葡萄树也是生命,也有自己美好的愿望。B.借葡萄树表达父亲希望女儿康复的美好愿望。C.葡萄树融入了父亲的心愿与女儿的感激。6.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注释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昧爽:拂晓,破晓。辄:总是。就

9、:靠近。洎(j):到。趺(f):脚。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寓城西宝界寺_(2)如是者十四年_(3)至今犹存_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3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_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日:“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注:致邑:给一座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 曾子衣敝衣以耕_(2)请以此修衣_(3)反,复往_ (4)足以全其节也_2用“/”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

10、2处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3翻译下列句子(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_(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_4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曾子不接受城池?曾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_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爲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成语“_”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是_的知音,从“_”一句可以看出。2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横线上。绝:断绝;穷尽;走不通的;独一无二的;极,最。伯牙绝弦_斩尽

11、杀绝_绝处逢生_美妙绝伦_绝大多数_悬崖绝壁_善:擅长、长于;良好;善良,慈善;容易,易于;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_善哉,洋洋兮若江河_心怀不善_多愁善感_善始善终_英勇善战_3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B.善哉,洋洋/兮若/江河!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D.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9. 文言文训练。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注解:田登,人名。上元:元宵节)1解释划线词:田登作郡,自讳其名。(_)于是举州皆

12、谓灯为“火”。(_)2翻译下列句子。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译文:_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_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_10. 阅读理解。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请用“”为下面句子标出朗读时的语意停顿。(1)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标一处)(2)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标两处)

13、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1)孔子问其故(故:_)(2)日始出时去人近(去:_)(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_)(4)孔子不能决也(决:_)3请把下面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汉语。原文:孰为汝多知乎?译文:_4阅读一篇文章,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得到启示而有所感悟的。请说说你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任选一个角度)_11. 文言文阅读。掩耳盗铃吕不韦 撰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14、。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响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亡:_ 钟:_则:_ 负:_锤(chu):_ 况(hung)然:_遽(j):_ 悖(bi):_2写出句子的意思:范氏之亡也,_恶人闻之,可也;:_悖也!_1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x)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昔者:_争:_触:_折:_2天

15、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_。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_13. 课内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_2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_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_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宋濂嗜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16、,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注释)余:我;宋濂自称。嗜:喜爱。致:买。假:借。手自:亲手。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写。走:快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因得:于是能够。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余幼时即嗜学。_录毕,走送之。_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这句话的意思是_。3用“”标出最能表现作者读书勤奋、抄书艰苦的语句。4文中宋濂的事例说明()。A.安贫乐道、喜爱读书,是生活的支柱。B.刻苦学习、诚实守信是成才的重要条件。C.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D.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是成功的重要基础。1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诲”在文中的意思是_。2找出两个人学弈时不同表现的句子。_3选出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A.思援弓缴而射之B.思援弓缴而射之C.思援弓缴而射之4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要善于观察,实事求是。B.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是因为智力上有差别。C.学习应专心,不可三心二意。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