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圈层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17894 上传时间:2021-08-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圈层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球圈层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球圈层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球圈层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圈层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圈层教学设计与反思1.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科目: 地理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 2课时教师:梅婷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时间:2018年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内容地位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与前三节相比,内容相对独立,比较容易理解,是必修一后四章的内容铺垫,启下作用非常明显。内容安排:通过对地震波特点的了解,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通过自身的生活感受,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组成。学生学情知识基础:学生学习完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运动知识后,对地球的外部环境和地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析图能力,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特

2、点:高一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震波类型及特点。2、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各圈层的特点。3、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震波类型与特点。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难点: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3、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和动画,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导入:了解一个苹果的构造,可以将其切开。若想了解地球构造该怎么办呢?(挖)展示前苏联“挖”的成果,表示此方法行不通,引出“地震波”。学生思考回答:想了解地球圈层结构该怎么办?(火山喷发,挖)新课导入,引发兴趣引出新知探究一:地震波(展示探究思路)【自主学习】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的分类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何特点?(课本P21)回归课本

4、,了解概念归纳地震波特点【小组合作 】1、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2、如果上体育课时地震突然发生了,同学们先感到地面上下震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拓展延伸,知识应用地震波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地震波的特点探究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展示探究思路)【读图分析】1、 阅读课本,知道基本概念:不连续面。2、 读图分析,读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通过地震波特点划分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通过读图,理解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进行划分展示要求【分组探究】 厚度的变化规律 地壳 物质组成 内部划分地幔 软流层的位置 岩石圈的

5、范围地核:内部划分及物质组成想一想分组讨论,知识深化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结构的特点。动画展示【成果汇报】:分组汇报探究学习结果,并利用ppt动画,面向全班进行讲解说一说成果展示,知识归纳展示要求形象记忆【动手画图】根据要求,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图画一画动手画图记忆新知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展示探究思路)【思考总结】1、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层?2、 地球外部各圈层的概念?3、 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回归课本,获取新知表格填空【成果展示】让学生自己完成表格填空展示成果,归纳新知情感升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感染,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情感提升,落实目标知识小结知识总结随堂练习分层训

6、练练习册运用新知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对本节教学有如下感想与反思:1、 探究式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课堂。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时间难以把握,耗时过长。对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要求更高了。2、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课堂知识容量较大。但是,某些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记笔记上,而忽视了教师的课堂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提前交给学生该如何分配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3、 本节设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讲练结合、调理清晰,符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整节课非常流畅。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调动学生,但是在互动方式上还是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学生的课堂参与面还可以更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