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第1部分(选择题共48分)一、请你选择: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此答案的序号填在表格或者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每小题2分,共48分)1.在广饶县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中学生们走上街头、社区,做起了环境清洁的“小卫士”,劝导文明通行。中学生参与创城活动()A.有利于他们感受社会生活B.会耽误他们的学习与生活C.说明社会是个人的有机组成部分D.有利干他们走向社会,脱离学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感受社会生活。A: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题干中,中学生参与创城活动有利于他们感受社会生活,
2、故A符合题意;B:创城活动有利于锻炼自己,不会耽误学习,故B说法错误;C: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故C说法错误;D:创城活动不会让我们脱离学校,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2 .道德与法治上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一张如下人物卡:故本题选D。3 .从嗷嗷啼哭的婴儿到在父母搀扶下蹒跚学步的幼儿,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在老师教导下心智日益成熟的少年直至踏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们每个人都要大致经历这样的人生历程。这告诉我们()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置身社会生活中,个人成长只能是被动的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在同一时代,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几乎相同A.B.C.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个人
3、与社会。: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人的全面进步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个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题文描述说明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符合题意;:置身社会生活中,个人成长应该是主动的,错误;:在同一时代,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不相同的。错误;故本题选B。4 .2023年5月19日,黎城县法学会启动了2023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八年级学生小强在其中充当了一名志愿者。参加这次活动,有利于小强()A.形成正确的价值观B.让
4、自己成为法治工作者C.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D.完全被他人和社会接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的意义。A:依据教材知识,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故A说法正确;B:这歪曲了题文的主旨,B错误;C:这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无关,C与题意不符;D:完全,说法过于绝对,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 .以往人们靠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去见想见之人,而现在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
5、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这说明()A.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B.网络极大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C.网络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D.网络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网络的积极影响。A:材料中,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这说明了网络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故A说法正确;BCD:这也是网络的积极作用的体现,但与题文的主旨内容不符,故排除BCD;故本题选A。6 .暑期,李峰同学和妈妈通过网络江山新语数字展览的形式欣赏了我国国宝级画作千里江山图。江山新语沉浸空间是国宝数字展的开端,通过“勾勒、活化和漫游”
6、方式,对文物千里江山图进行数字化“转译”。使观众在流动的色彩和光影中,沉浸式“游览”壮阔山河。可见,网络()A.增加社会收入,促进经济发展B.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文化传播C.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D.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人际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网络推动社会进步。B:题干中,李峰同学和妈妈通过网络江山新语数字展览的形式欣赏了我国国宝级画作千里江山图,体现了网络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文化传播,B说法正确;ACD:题干材料没涉及网络对经济、政治生活、人际交往作用,排除ACD;故本题选B。7 .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随处都能看到有人用智能手机发散信、打游戏、看电影人们在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
7、各种便捷的同时,也会受到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中小学生成了十足的“手机控”“低头族”。告别“手机控”“低头族”,我们应该()A.明辨是非善恶,杜绝手机上网8 .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安全C.克服从众心理,抵制不良诱惑D.提高自控能力,合理利用网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合理利用网络。D:告另手机控”“低头族”,我们应该加强自律,提高自控能力,做到文明、适度上网,故D正确;A:“杜绝”说法太绝对,故A错误;BC:选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8 .青少年网民数量超过全国网民总数一半以上。有什么样的青年就会有什么样的网络,只有青年用青春正义传递网络正能量,网络空间
8、才能一步步清朗。青年要把传递网络正能量作为己任,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下列做法属于传播网络正能量的是()A.通过政府微信公众号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言献策B.小华未经同桌同意将其日记拍下来发到微信朋友圈C.在网络上发布暴力、色情、虚假、恐怖等不良信息D.在班级钉钉群上课时,故意转发恶搞表情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传播网络正能量。A:合理利用网络,需要传播网络正能量。如通过政府微信公众号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言献策,故A符合题意;B:选项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故B说法错误;C:选项的行为是不能遵守网络生活中的法律和道德。故C说法错误;D:选项做法是不尊重课堂纪律的行为,故D说法错误;故
9、本题选A。9 .“落棋无悔”是下棋游戏和竞赛的规则,“越位犯规”是足球赛场的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是车辆驾驶员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是行人必须遵循的规则这告诉我们()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青少年年龄小,与规则无关,不需要自觉遵守规则A.B.C.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社会规则的作用。: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题干中的各种规则,说明生活中处处有规
10、则,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故符合题意;:青少年需要自觉遵守规则,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0 .看病:排队挂号,耐心候诊;过马路:行人、自行车、机动车服从交通灯指挥;看电影:禁止喧哗,保持安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秩序,这是因为()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的状态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社会秩序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A.B.C.D.(【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题文中,看病:排队挂号,耐心候诊;过马路:行人、自行车、机动车服从交通灯指挥;看电影禁止喧哗,保持安静,说明了良好
11、社会环境需要秩序,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故符合题意;:社会秩序的定义与题文主旨原因不符,故不符合题意;: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故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1.自律,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守规则。下列行为不符合自律要求的是()A.小林在父母都出差时仍独立按时、认真完成各项作业B.小王看见周边没人,将用过的口罩摘下丢进了绿化带C.小刘看到街上地面有个空饮料瓶,顺手捡起扔进了附近的垃圾箱D.小李在没有老师和同学监督的情况下,认真把包干区地面拖干净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自觉遵守规则。ACD:自觉遵守规则需要自律
12、如小林在父母都出差时仍独立按时、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小刘看到街上地面有个空饮料瓶,顺手捡起扔进了附近的垃圾箱;小李在没有老师和同学监督的情况下,认真把包干区地面拖干净了,故ACD说法正确;B:小王看见周边没人,将用过的口罩摘下丢进了绿化带,这不符合自律要求,故B说法错误;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B。12 .关于自由和规则的关系:行星说,自由就是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火车说,自由就是在铁轨上来回奔跑;鱼儿说,自由就是在河水里欢快地嬉戏;风筝说,自由就是系着一根长线在空中飞舞;汽车司机说,自由就是握好方向盘,按交通规则行驶。这说明()A.自由和规则毫无关系B.规则是对自由的束缚C.自由和规则相互冲
13、突D.规则是对自由的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自由和规则的认识,题文中的观点表明,规则和自由是相互依存的,规则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规则是对自由的保障,所以ABC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D。13 .当你无意中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或因你的言行妨碍、影响或伤害了对方,最简单的礼貌用语就是“对不起”。一声“对不起”既表示了你对自己行为的歉意又表达了自己希望对方谅解的心情,以此来求得彼此心灵的和谐。反之,当你的言行妨碍、影响或伤害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争端就会因此而起。这启示我们()A.只要学会尊重,就不会与他人发生矛盾B.尊重能减少摩擦,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C.尊重能够促进社会进
14、步,加快经济发展D.具备内在修养的人不会与别人发生争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尊重他人的意义。B:题干中的“对不起”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依据教材知识,尊重能减少摩擦,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故B符合题意;A:只要,就,说法绝对。学会尊重可以减少与他人发生矛盾,故A说法错误;C:尊重与加快经济发展无关,故C说法错误;D:具备内在修养的人也是会与别人发生争端,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4.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关于尊重他人,以下同学的做法错误的是()A.小朱是班上的热心肠,对同学们的请求总能给予热情的帮助B.小刘有很多朋友,因为他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C.
15、小罗是班长,当有同学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时,她总会站出来制止D.小周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但回到家中对家人总是大喊大叫【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尊重他人。ABC:尊重他人应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小朱对同学们的请求总能给予热情的帮助,属于尊重他人的表现;尊重他人应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对待他人,小刘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小罗制止同学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属于尊重他人的表现;ABC说法正确;D:小周没有尊重家人,D做法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D。15.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下列做法符合文明有礼要求的是(进入老师办公室,先敲门爸爸的同事来家里谈事,视而不见并
16、微笑道歉A.B.【答案】B)遇到长辈,主动打招呼碰掉同桌的课本,捡起来C.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以礼待人。:根据所学,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据此,的做法是文明有礼的表现,所以符合题意;:做法是缺乏礼貌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6 .古人云:“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句话的意思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轻快而有力。这要求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做到()A.容貌整洁B.举止端庄C.着装得体D.态J【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明有礼的要求。B:题干中,“站如松,
17、坐如钟,行如风。”意思是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轻快而有力。这要求做到举止端庄,故B符合题意;ACD:题干未涉及容貌整洁、着装得体、态度谦和等,故ACD不符合题思;故本题选B。17 .福建一家老字号企业承诺100%使用白砂糖生产食品,绝不添加代糖,为此,企业每年多付出近800万元成本,但经济效益不降反升。由此可见,该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是()A.坚持诚实守信B.降低生产成本C.重视广告宣传D.扩大企业规模【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践行诚信。A:依据题文描述,福建这家老字号企业践行承诺,做良心企业。其获取成功的原因在于坚持诚实守信,A符合题意;BCD:这在材料
18、中没有体现出来,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8 .中学生思颖在学习名著导读时搜集到礼记中的“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和孔子家语儒行解中的“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这两句古语。下列古语与思颖搜集到的古语寓意一致的是()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时内自省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C.D.A.B.【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考查诚信。:题文材料中,“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和“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这两句古语表达的是诚信品质的重要性;选项中,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和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也是表达了诚信品质;符合题意;:先天下之忧而忧,
19、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与题意无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时内自省也,表达的是向榜样学习,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C。19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违反的法律不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序号案例违反的法律承担的责任李某不按交通标志线行车,被罚款100元行政法律行政处罚张某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开年民事法律民事责任钱某因债务纠纷殴打他人,致人重伤刑事法律刑罚处罚任某在网络上散布谣言,造成民众恐慌民事法律民事责任A.B.C.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泊分类。:李某不按交通标志线行车,被罚款100元,属于
20、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说法正确;:张某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说法错误;:钱某因债务纠纷殴打他人,致人重伤,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刑罚处罚,说法正确;:任某在网络上散布疫情谣言,造成民众恐慌,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0 .小成的爸爸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罚款。小成爸爸的行为属于()A.民事违法B.行政违法C.刑事违法D.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ABCD:小成爸爸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罚款,说明他
21、的行为违反交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思;故本题选B。21 .廖某因三个月内拨打110报警电话一百多次,屡次戏称“闲来无事找人聊天”,最终被温岭市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法不可违违法必究要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自觉树立法治意识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A.B.C.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分析题文,廖某因无端拨打IlO报警电话一百多次,被温岭市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法不可违,违法必究,我们要自觉树立法治意识;符合题意;: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本题选B。22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
22、未然。分析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你认为下列排序合理的是()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A.一一一B.一一一C.一一一D.一一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预防犯罪。C:预防犯罪,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防患于未然;分析小强成长的经历,首先是小强自从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L便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打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然而小强不接受教训,因聚众斗殴、偷窃财物,被公安机关
23、拘留;之后小强仍不知悔改,为搞钱上网,和他人拦路抢劫,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小强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他人要防微杜渐,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因此小强同学的成长经历排序合理是一一,C说法符合题意;ABD:对小强成长经历排序不合理,AB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3.下列思维导图中,和应填的内容是()A.最本质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B.最本质属性应受刑罚处罚性C.最本质属性应受法律处罚性D.最本质特征应受法律处罚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犯罪的特征的认识。ABCD:根据所学知识,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律标志是刑事违法性;必然法律后果是应受刑罚处罚性,故A说法错误,B
24、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24.一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A.法院B.检察院C.公安机关D.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依法求助。D:依据教材知识,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故D符合题意;A: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故A不符合题意;B: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故B不符合题意;C: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第II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25 .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
25、了解社会,服务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那么,你认,青少年应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答案】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能力。据教材知识,养成亲社会行为,需要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从而养成亲社会行为。26 .有同学认为:“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可以不收
26、任何规则的约束,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了,思考:这种观点正确吗?谈谈你的理由。【答案】不正确。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解析】【分析】考点考查:自由和规则的关系、自觉遵守规则。能力考查:辨别分析能力。核心素养:道德修养。【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干什么,可以不收任何规则的约束,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了。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正误。正误判断:错误。论据: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论据: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
27、享有自由的保障。论据: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7 .【网络生活新空间】材料一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一张小小的网,在这张网里,你可以发布信息、浏览新闻,可以在线购物、进行网上股票交易。网络交往的缤纷色彩和无穷魅力,吸引着我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材料二现在,有很多同学沉迷手机不可自拔,每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影响学业:有同学转发未经证实的不想信息,传播假消息;还有些同学未经本人允许,私自将同学的信息发布到网上,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说说使用网络不当,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3)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网络?【答案】(1)说明了网络
28、丰富日常生活,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2)视力下降;影响思想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带来网络违法犯罪;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等。(3)自觉规范上网行为,遵守网络规则;对网上信息要有分辨能力,避免轻信盲从;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要求。【解析】【分析】考点考查:网络的积极作用、网络的负面影响、合理利用网络。能力考查: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
29、国家,需要运用网络的积极作用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可以发布信息、浏览新闻,可以在线购物、进行网上股票交易一网络丰富日常生活,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关键词:网络交往的缤纷色彩和无穷魅力,吸引着我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一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网络的负面影响的有关知识,从分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30、关键词:有很多同学沉迷手机不可自拔,每天用手机上网打游戏,影响学业一视力下降;影响思想健康;耽误学习;关键词:有同学转发未经证实的不想信息,传播假消息一带来违法犯罪;关键词:有些同学未经本人允许,私自将同学的信息发布到网上,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一侵犯他人隐私,不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手机网络,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28 .阅读名言,回答问题。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1)从上面两句话中选一句作为人生格言,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2)为了践行你所选的人生格言,你准备怎么做?【答案】(1)选择答案:文明有礼是一
31、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选择答案: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选择答案:做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文明。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2)选答案: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选择答案: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解析】【分析】考点考查:文明有礼、诚实守信。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小问1详解】第一步
32、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的有关知识,从原因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不学礼,无以立一可链接文明有礼的意义。关键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T可链接诚信的重要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文明有礼的要求、践行诚信的要求,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周岁的中学生小强无心学习,周末频繁到网吧玩网络游戏,经常在网吧过夜。父母和老师对其进行管教,他置之不理。为支付上网费用,他多次对独行的小同学强行借钱、借手机,若遭到拒绝便用暴力手段迫使对方交出钱、物,
33、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1)从此案中,你可以看出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为预防走上与小强同样的道路,请你告诉同学们应如何预防犯罪?【答案】(1)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如果对不良行为不加以纠正和管控,任由其发展,就很可能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很多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2)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
34、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解析】【分析】考点考查: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联系、预防犯罪的要求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学生,需要运用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联系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小强无心学习、经常在网吧过夜,父母和老师对其进行管教,他置之不理,多次对同学强行借钱、借手机,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一链接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行为很可能会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很多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是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演变而来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如何预防犯罪,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