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90881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药专业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与探讨摘 要: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现状,认为应改变“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探讨。关键词:中药鉴定技术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中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医药类高职高专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实验课时偏少,实验内容基本以显微鉴定实验为主。中药调剂员和中药购销员是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日后就业比较常

2、见的岗位。两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中包括:常见的400种中药饮片的识别;能运用常见分析仪器对中药进行初步分析检验。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现状1.1 理论课上缺少互动性目前,大部分医药院校在上中药鉴定技术课时,都是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理论课在先,实验课在后。在理论课上,老师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来介绍药材的性状鉴别特点,学生则是不停的做笔记,而不是通过口尝,手摸,鼻嗅来学习药材的鉴别要点,这种“注入式”、缺少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为中药鉴

3、定技术是一门形态学科,需要反复观察,不断实践,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药鉴定的知识与技能1。中药鉴定技术的内容繁杂,琐碎,记忆点多,同一药材存在一药多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情况;同一药材有不同的规格、等级;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同一药材还存在多种混淆品。因此,如果仅仅用图片来介绍,而没有药材来观摩的话,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1.2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单一,不适应岗位需求实验课的传统内容是以显微鉴定为主。其中,显微鉴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前老师准备实验材料,课上讲授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要求去寻找药材的粉末特征组织,最后画药材的显微特征图。这种单调,“验证

4、性”的实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漠,积极性不高。根据中药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要求可知,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鉴别也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定的实际工作中,但是性状鉴别和理化鉴别在实验课中开展的非常少,就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出现知识层次的断档。1.3 实验材料选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药材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鉴定任何药材的关键步骤,学生只有多看、多比较、多学习,才能更好地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因此,实验课中所选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应选用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完整药材、不同规格的饮片以及相对应的常见混淆品作为材料。然而,大部分实验室由于

5、经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选用单一的饮片作为实验材料,导致很多学生只认识饮片而不认识原药材,在学习过程中把原药材和饮片割裂开。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上不同规格,不同等级的药材时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专业优势。2 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2.1 重在实践,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具备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并且还能用常规的分析仪器来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我校从下学期开始将选用一个班级,30名学生试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是将中药鉴定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融于一体,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中药鉴定实验室。在实践中教理

6、论,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问题。在课间,以4人为一组,将课堂上要讲的药材分组发给学生,课堂上老师边教药材的性状鉴别,学生边根据老师所讲的鉴别要点,通过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等传统方法,对药材进行观摩。在学习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随时都可以提问,老师教完后,学生也学会了怎样鉴别药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印证。下课后,以宿舍为单位,学生可以保留一份药材,从而在课后还能继续学习。下堂课开始前5分钟,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手中的药材,讲述来源,性状鉴别特点,以巩固学习效果。2.2 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药标本馆资源我校中药标本馆藏标本共500余种药材,其中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材约50种

7、。在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安排(68课时)参观中药标本馆进行学习,尤其是要学习贵重药材。由于实验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数院校从降低实验成本考虑,大部分贵重药材就不会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常用伪品或混淆品来代替正品贵重药材。通过参观标本馆,树立学生对混,伪品的警惕意识,既不会增加实验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鉴别能力。同时,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我校中药标本馆已将馆藏标本以文字、图像等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建立了中药学习系统,并由专任老师定期进行维护,充实。中药学习系统中的每味药都是图文并茂,记载全面,包括中药的四大鉴别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近年来的临床

8、报道等等。学生在中药标本馆看标本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馆内配备的电脑随时查阅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又系统的掌握。在课外,由于中药学习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站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可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全面共享。2.3 重在拓展,深入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药材市场是进行药材交易的场所,市场里所含的药材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可弥补实验课上教学品种的不足。此外,市场里交易的药材良莠不齐,真伪混淆,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鉴别,因此,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学校可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当地的药材市场进行现场学习,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学习8味药,掌握药材的性状鉴别要

9、点,熟悉药材的商品规格及划分依据,熟悉常见混淆品的鉴别要点,了解市场价格,了解日成交量。每天的作业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把在市场上所学的知识,按照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商品规格、市场价格以及相应混淆品的鉴别要点,分门别类的记载下来。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市场,通过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4 重在应用,增加理化鉴定的实验内容理化鉴别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鉴定方法。理化鉴别的方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难的。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基本依据。笔者认为参照中国药典的标准,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鉴别方法:薄层色谱、

10、紫外色谱及高校液相色谱,熟悉这些鉴别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这对于今后从事鉴定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可根据中国药典的标准,进行鉴定程序的讲解与演示,从药材的取样开始,然后根据不同样品及检测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药材的真实性、纯度、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通过模拟情景,使学生认识到鉴定工作的严谨性,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和步骤进行。2.5 重在创新,中药鉴定的新技术,新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药材的真伪鉴别。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中乌梢蛇2和蕲蛇3都新增了用pcr技术来鉴别药材的真伪。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直接分析生物

11、的基因型而非表现型,其鉴别结果不受观察者的主观性,药材的环境因素,样品形态(原品,粉末或片状)和材料来源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难鉴别,对观察者经验要求高的药材,用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法来鉴别,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2.6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传统的考评方式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情况)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偏重于应付理论考试,考前死记硬背性状鉴别特点,考完后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新型的考核机制根据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形成两步考核法,即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基础知识考核。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性状鉴别、

12、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综合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知识考核以笔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两种考核分别以100分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中,如考核学生的性状鉴别能力,可从常用药材及常见伪品中随机抽取60种药材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在1h内完成辨认。如考察学生的显微鉴别能力,分别以34种混合成一包未知混合粉末,分发给学生,让其通过显微鉴定,鉴定出分别为何种药材,并绘出每味药材的主要粉末特征图或以文字描述其主要鉴别特征。如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可通过模拟实际工作情景,选取相关的药材,让学生根据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检测程序来鉴别这个药材的真伪,优劣。通过以上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不仅

13、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同时,通过此类考核机制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3 结语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其课程的改革应根据医药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以培养企业准员工为目标。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考核机制,逐步建立起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型考核机制,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参考文献1杨雄志.中药鉴定学比较教学法探析j.吉林中医药,2009,29(10):890892.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2.3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49. 专业范本可能没有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