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524709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传统医学 中国 意识 保健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本文关键词:传统医学,中国,意识,保健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本文简介:中国传统医学是集健身、医药、养生为一体的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保健意识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治未病”,一个是“药食同源”。作者:郑筱萸“治未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本文内容:中国传统医学是集健身、医药、养生为一体的科学,中国传统医学保健意识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治未病”,一个是“药食同源”。作者:郑

2、筱萸“治未病”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国古代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能够治愈已发生的疾病,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高明政治家的过人之处不是能够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是在未发生动乱之前及时制止。否则,当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动乱已发生才去治理,那就好比是口渴了才想起来挖井、临战前才开始打造武器,这岂不是太晚了吗?现代的“亚健康”或“第三状态”概念,与中医学中的“未病”概念极为吻合。“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观点而论是身体已经出现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

3、态。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有了疾病除积极寻找解除疾病方法外,还应积极准备预防疾患的措施。有一个传说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扁鹊,但是都不知道他其实还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因为大家并不知道他事先就消除了疾病隐患,所以他就没有名气;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因为大家都以为是治一些轻微的小病,所以只有乡里知道他会治病;我治病呢,是在病情危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拯危救焚,因而我的名气就最大,传播最广。”“药食同源”中医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讲究“药食同源”,黄帝内经素问?

4、五常政大论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金元著名医学家张从正也提出过:“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考药攻”及“药补不如食补”的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历代医学家对五谷、果品、肉类、蔬菜等,在防病治病、养生长寿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药与食既有同处,亦有异处。如今的现代饮食又以“绿色饮食”为时尚。其实在中医专家眼中,许多天然食品本身就是药材,每一种食物都有不同的防病治病的“食疗”效果。许多中医学的食疗养生经验仍然在民间被实践着,而医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传统食疗进行了实验研究,惊奇地发现,许多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氧脂质(LPO)产生,消除或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等功效,对抗衰延寿起到很好的作用。随着.的进步,21世纪养生保健将成为人们向往和研究的热点,传统的中医食疗学也一定会与时俱进,更加发扬光大。本文来自中国保健杂志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保健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