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566864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个案调查自卑, 是个体对自己能力与品质做出偏低评价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也是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内疚、害羞、不安、忧郁、失望等。自卑容易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从客观上来讲,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严重的会使他丧失进取精神,甚至会毁

2、掉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一、个案介绍佳乐同学家中家里孩子较多,自己属于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一个孩子。爱泡网吧,有时还偷父母的钱上网,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学习成绩较差,也经常受到父母的奚落,长此以往,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不愿回家。他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她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佳乐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在学校结交的朋友少,可见总是自己孤独的在一旁看其他的同学娱乐,他越来越被班里的同学边缘化,自己曾经把他叫到办公室,多次进行单独交流,我发现这个孩子不是单纯的内向,而是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3、。二、个案分析1、家庭因素:自从发现佳乐存在自卑心理后,我多次找他妈妈谈话,希望能找出问题的突破口。从他妈妈的口中得知:佳乐从小体弱多病,还动过一次大手术,不能进行剧烈活动。因此,妈妈对佳乐格外爱护,因为怕佳乐的身体吃不消,妈妈常常让他坐在家里,不让他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玩。到学校上学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别到处乱跑。妈妈的行为话语就像一个圈,这个圈把佳乐和哥哥姐姐、同学同伴隔得远远的,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敢与人交往,甚至觉得没有资格与人交往,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 ,对自己毫无信心。2自身因素:小学阶段是小学

4、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性化、客观化 ,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受小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很难使他们避免产生偏激的一面,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客观条件或者其它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时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 ,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3环境因素佳乐平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我们六年级1班这个班集体。大部分同学都有了自己的主见,个人的思想,对于与同学相处,缺乏主动型,一旦

5、这个学生不愿搭理,他们便理解为这是不友好的表现,马上去找其他愿意和自己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这也是受到了儿童认识能力的限制。长此以往,他会离这个群体越来越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他的自卑心理。三、教育策略自卑与自信都是后天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它们是可以改变的。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们的自卑常常是依赖性的或临时性的。但如果不注意在教育中克服,就会转化为性格的一部分。这时候,人或者被自卑所压倒,成为人生彻底的失败者;或者彻底反抗自卑从而产生不理智的、极端的、破坏性的行为。不论其往哪一个方向发展,都会加剧个人的心理冲突,失掉自己的幸福,有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作为佳乐的老师,同时

6、也是一名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是我的责任,并且义不容辞、刻不容缓。针对他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密切联系家长, 互相了解家校情况, 及时调整教育措施。(1) 与家长交流,认识过度保护。在母亲的授意下,佳乐平时在家,不能跟哥哥、姐姐一起玩耍,在学校里,只能孤孤单单在位置上发呆。在我看来,佳乐的自卑心理源于家长的过度保护。过度保护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不少,主要有以下三点:1.打压孩子的自主意识,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他变得软弱、自卑,缺乏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与需求。有此特质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较被动、畏缩、缺乏创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

7、重。2.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导致他某些方面的能力明显低于同龄伙伴,从而自我价值感偏低,遇事畏缩。3.过度保护看似出于“爱”,但很多时候带给孩子的往往是一种软性的控制,极易引发孩子的对抗情绪,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疏离。(2)与家长沟通,学会智爱。在交谈中,家长意识到自己在以往教育孩子适当的地方,认为应当及早想办法纠正。我们一致认为:家中不应以佳乐为中心,因身体原因就特殊对待他,而应“人人平等”,这样他才能获得与哥哥姐姐相处的机会,才能感受到亲人带给的快乐,有助于他打开郁结的心绪。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让他跟哥哥姐姐多出门去玩。若是实在不放心,可以由妈妈带着去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让他有接

8、触其他同龄人的机会,不要再整天将他关在家里。作为家长关心孩子,不仅要关照孩子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应该关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从小接受应有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自己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2.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1) 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实验同时还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

9、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因此,专家认为,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等。所以, 在平常的课堂上,都侧重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的,对表现好的同学大力表扬,很多次我都会让佳乐模仿表现好的同学,每次有一点进步,就对他大加赞赏。另外,我还开展了两次以“我的姿态最美”的主题班会,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在引导佳乐能改掉以前不自信的各种姿态,养成健康的、阳光的、被人认可的美姿。从而改变佳乐的心态。(2)储蓄成功法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有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

10、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3)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

11、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4)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当什么爱因斯坦式的划时代的科学家,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一段时间以后,我开始建议佳乐参加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比如说:踢毽子、跳绳、短跑等等。这让他在锻炼了身体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同时,让他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充分的认识,原来自己并没有妈妈说的那么弱不禁风,自己也能跟其他的小孩子一样在操场上自由的奔跑,也完全能跟同伴一起嬉戏打闹。这样能逐步引导佳乐走出孤独、寂寞的阴霾,走向快乐和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