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579637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1、2课时规范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A个体,种群B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解析: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指个体水平的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答案:A2(2013宝鸡模拟)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

2、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答案:A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解析:调查某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为宜,尽量选择多个样方。答案:C4(2013江西十校联考)下列有关

3、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高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D预测某个动物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组成解析: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照面积,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强,进而使有机物积累量增多,产量提高;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环境是变化的,K值也会随之变化;题干中池塘是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能维持整个生物群落尤其是鱼类的增长,所以要持续投放饲料,来满足鱼类的需求;年龄组成能推测

4、出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答案:B5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解析:生物学的许多知识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常见的是曲线、表格和公式,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生物学知识,有利于灵活掌握知识内部的含义。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

5、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增长率不变,但增长速率越来越大。答案:D6下列关于右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ae期间种群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ae期间种群出生率死亡率,e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答案:D7下面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下列叙述能反映人

6、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增长率一定更快B设A图人口平均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C若B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D若A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生出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解析:本题重在考查种群特征,对识图能力要求较高。由题中图示可知A国幼年个体多属增长型,B国幼年个体较少,为稳定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但在两图中适龄生育的女性个体基本相等,在一般正常条件下,A国人口增长率一定较快。但人口增长率不仅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其他条件(如自然灾害、人们思想观念、国家政策法规等众多外界因素)的影

7、响,故A国人口增长率不一定更快。A国人口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之后人口总数为x(1a)y。实施晚婚政策后,此国家人口出生率将下降。答案:C8右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解析: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成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答案:D9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种

8、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答案:B10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 B增长型

9、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解析:该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在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答案:B11(2013深圳模拟)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4个试管内种群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内的开始下降解析:在该实验中,4个试管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表明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由于试管和试管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其内的种群的K值也不同;试管内起始酵母菌

10、数比试管的多一倍,而培养液体积相等,故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的开始下降;这也说明4个试管内的种群不会同时达到K值。答案:A12(2013南昌模拟)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解析:由图可知,三条曲线变化不同,可能

11、是受到了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三条曲线中b曲线的峰值最大,说明其培养温度可能最接近最适温度,环境容纳量最大。若只从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的角度考虑,c曲线种群数量最少,可能最初供给的营养物质最少。答案:B13请回答下列与种群特征有关的问题。(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_。若选取5个样方,种群密度分别是每平方米N1、N2、N3、N4、N5(株),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_株/m2。(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_。(3)某同学对一云杉林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统计,

12、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如下表所示。等级高度(cm)数量(株)a级h10120b级10h3062c级30h10032d级1000h300016e级h3006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_。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规方法是取样调查方法,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从题干提供的表格信息: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较少,可以确定此云杉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答案:(1)随机取样(N1N2N3十N4N5)/5(2)A(3)增长型14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右图表

13、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下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2)t2时期后,种群数量_,其主要原因是_。(3)在tl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型。(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水平,因为此时_。解析: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数

14、量的增加。答案:(1)B(2)不再增加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或其他合理答案)(3)增长(4)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或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15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0,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 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

15、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先将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如所使用的

16、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 mm3(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解析:(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否则由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准确性。(2)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 mm,则每一大方格的

17、面积为1 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在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3)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每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16格25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100个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25格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盖玻片用滤纸(吸水纸)吸去不被(3)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