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赏析.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1643268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望》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春望》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春望》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望》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赏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春望赏析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 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国都沦陷,山河 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 春天。“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 一片荒凉。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 显出变化。“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 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 时忧国的深沉感慨。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

2、人之体。如, 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见温公续 诗话)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各注本对这两句的 理解有分歧。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 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 “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 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 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 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 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

3、是个人的感受,而是 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 法,就难以恰切形容。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 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 了。“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事实上,安史 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他说过: “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对雪)。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 抵万金”的慨叹。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 承接“

4、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 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 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 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 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 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 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 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 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 境,产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