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1850528 上传时间:2021-09-2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新版)ggg.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主讲人:高晓虹 大连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2,常用临床科研设计方案,在开展临床科研活动中,能否合理抉择科学正确的设计方案是影响临床科研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学习、掌握和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抉择合理的研究设计方案,了解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科研设计方案的原理、特点、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于确保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临床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常用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有以下几种,随机对照试验(RCT) 前瞻性研究: 交叉对照试验 前-后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回顾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描述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一级设计方案,二级设计方案,三级设计方案,叙述性研究:,病例

2、分析 个案报告,四级设计方案,4,常用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案有以下几种,一级方案,二级方案,四级方案,三级方案,三级方案,5,随机对照试验,(一)概述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是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然后实验组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对照组不给予欲评价的措施,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应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的一种试验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既是一种临床研究的最佳方法,也是评判一项临床研究质量好坏的金标准,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临床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6,随机对照试验,在临床科研方法的发

3、展过程中,采用过各种有对照性的研究,例如历史对照、非随机化对照等等。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病情、诊治条件和标准、分配、分析和衡量的方法等等都不能做到一致,因而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偏倚因素的干扰,易导致错误的结论。而RCT的精髓就在于尽可能地避免和消除一些人为的、已知的或未知的各类偏差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的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获得的研究结论具有良好的真实性,使有益、可信的防治措施引用于临床实践,能真正为病人带来好处,而不致对患者造成危害。,7,随机对照试验,(二) 试验设计 1、设计模式 按事先规定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又称干预组)

4、和对照组,然后分别给予两组不同的处理措施,在一致的条件和环境下,同步观察试验效应,并用客观的标准,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价,并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8,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模式,9,随机对照试验,1.定性资料分析:可根据资料特点及分析目的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方法。 2.定量资料分析:呈正态分布可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如果非正态分布可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描述,统计分析可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比较。,2.统计分析方法,10,随机对照试验,3、RCT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1)研究目的的确立 (2)研究对象的选择 临床试验选择的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5、而不同: 某种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评价:研究对象应是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 疫苗的效果评价:研究对象应是易感的健康人群; 验证病因:研究对象应是动物(施加病因因素)或高危人群(去除高危因素)。,11,随机对照试验,(3)样本含量的确定 (4)随机化分组 它可使每一个研究对象均有完全均等的机会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可使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非研究因素在两组间均衡,增强两组的可比性,以避免各种偏倚的产生。 (5)盲法设计(blind design) 盲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来自受试者及研究者任何一方产生的观察偏倚。 (6)观察内容 干预措施:试验的干预措施要设计清楚。例如,试验药物的剂型、用量、用法、疗程

6、等等;在盲法试验时,对照组使用的药物或安慰剂,应与试验药物在剂型、外观、剂量、用法与疗程上保持一致。在试验中如果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应规定是否减低剂量或停药的明确指证。,12,随机对照试验,观测指标:应尽量选用计量指标,与终点指标一致,要明确无误(如痊愈、死亡、病残、有效、无效等)。为避免测量性偏倚,两组在诊断标准方面要一致,对两组的访视应同样重视,在询问症状、体征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方面要同等对待明确指证。 观察期限:可以根据试验干预措施的效能和被研究疾病的性质,以及试验治疗可预测的效果,规定试验的观察期限。通常不宜过长、过短,过长可能会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而且受非研究因素干扰的概率有增大的风

7、险;过短对有价值的试验治疗,可能得到假阴性的结论。但是,也不能忽视对于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的观察与评价。总之,要依具体的病种和具体的治疗试验情况而定。,13,随机对照试验,(7)依从性(compliance) 每一受试者遵从治疗方案而接受干预的程度,称为受试者的依从性。为保证获得良好的试验效果及达到研究的目的,试验设计中要采取措施,确保研究的参与人员和被研究对象具有对试验措施的良好依从性。,14,随机对照试验,(三)适用范围 1. 应用RCT最多的还是临床治疗性或预防性的研究,有以下几种情况: 探讨某一新药或新的治疗措施是否优于传统的治疗措施,是否能提高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效果,从而为正确的选择

8、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的前提是目前不能肯定新疗法比旧疗法好,进入治疗组的患者接受新疗法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疗法治疗。,15,随机对照试验,探讨某一新药或新的治疗措施与安慰剂对照的比较:用于暂时不予治疗不影响预后的疾病。 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 根据目前的信息,虽然现有的小样本RCT研究提示某种疗法对某种疾病可能有益,但还不能肯定这种疗法确实有效,以及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如何。这就需要进行大样本的RCT。,16,随机对照试验,不适于RCT的临床研究 创伤较大的外科手术不适于进行RCT试验; 有些疗法虽未经RCT证实,但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已肯定了其疗效,无需再进行RCT试验验证其疗效,如阑尾炎手术治

9、疗;青霉素治疗细菌性感染等; 某些少见病也无法进行RCT,因为病例来源有限,不能积累足够数量的患者; 不少致死性急性疾病也不宜作RCT。,17,随机对照试验,2.RCT还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群体干预性研究中从方法学角度来看,RCT是前瞻性研究的一个特例,是群体研究方法中的一种科学性很强的试验性研究。 3.在特定的条件下,随机对照试验也可以用于病因学因果关系的研究。应用的前提是:拟研究的可能致病因素,对人体尚无确切的危险性证据,但它又不能排除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如果从实验中证明了某一因素对人体有害的话,就不能允许将该因素做人体致病效应的随机对照试验。,18,随机对照试验,主要优缺点 1、优点 (1

10、)由于采用了随机分组和同期对照,可以避免与时间变化有关的许多偏倚,可以消除、控制或平衡许多已知或未知的偏倚。 (2)在有一定样本量的基础上,随机分配样本,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将样本分层之后再随机分配,就能作到两组(或多组间)重要研究基线状况的相对一致性,保证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从而使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真实性。,19,随机对照试验,(3) 研究设计中应用盲法观察和分析方法,有利于临床和统计学分析,试验结果的比较能够客观和真实。特别是设计严格完善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其结论的真实性包括内在真实性(internal validity)及外在真实性(external validity),都将是

11、有保障和可靠的。 (4) RCT一般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对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都有严格的规定。,20,随机对照试验,2、缺点 (1) 病例的选择有时会有一定局限性,不能代表某些疾病的全体。因此,对于整个疾病的规律而言,其代表性及外在的真实性有局限性。 (2) 安慰剂使用不当,或研究某种有害致病危险因子若主动暴露于人体,则会违背医德的原则。 (3) 随访时间较长,研究对象容易流失,就会影响结果的真实性。复杂,耗费人力、物力。,21,随机对照试验,但总的来说,RCT的优点是主要的,远远超过它的某些缺陷,也正是如此,才被誉为临床试验的标准金方案。其对提高临床医学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12、,22,研究实例,试验名称 以降低高血压发病率与死亡率为目标的治疗方案的比较 研究病种 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 研究目标 比较拜新同及双氢克尿噻吡嗪对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23,研究实例,试验设计 1. 设计方法 前瞻、随机、双盲的大型临床试验 2. 患者例数 共入选6321名合格病例 3. 入选条件 年龄在50-80岁,血压150/95mmHg, 或平均收缩压160 mmHg; 至少有1项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和左室肥厚等); 患者排除标准:恶性高血压、临床表现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最近1年内有心脑血管事件病史。,24,研究

13、实例,4. 试验时间: 19962000年。 5. 试验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拜新同30mg/d(N=3157)和复方嘧啶嗪(含双氢克尿噻25mg及咪吡嗪2.5mg),每天1次; 若降压幅度小于20/10mmHg或血压高于140/90mmHg则增加药物或剂量。分4步调整药物剂量; 若经上述措施后病人血压仍在160/90mmHg以上,则退出治疗; 主要终点包括:心梗、心力衰竭、中风和心脑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 分别在服药后1、6、个月和以后每6个月1次随访。 (临床事件、依从性、不良反应、主次要终点事等),25,研究实例,试验结论 拜新同治疗伴有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均可长期严格控制血压

14、;单药降压有效率高达73.3%,有更好的药物经济学利益;可使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50%;减少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发生;阻止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延缓冠状动脉钙化;不影响血糖和学脂的代谢;保护肾功能。,26,注意事项,1、试验组与对照组执行观察的同步性 2、试验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的同一性 3、试验期限的一致性 4、试验期间的确定要合适,27,二、交叉试验,(一)概述 临床试验常用的RCT试验是选用两组病例,使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然后在两组病例之间进行疗效的比较,每一个病例只接受一种处理措施,这属于患者间的比较(between patients comparison)。但是,在某些情况

15、下,为了更确切地进行处理措施的比较,而又不增加样本数量,可对同一患者分别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处理措施,除了有患者间的比较外,还让患者作自身比较,这就是交叉对照(intersection control)的基本出发点。,28,二、交叉试验,交叉试验(cross-over design,COD),是RCT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将合格的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如A、B组),使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如第一阶段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第二阶段两组交替,B组为试验组,A组为对照组,两个阶段之间要间隔一个洗脱期,最后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29,二、交叉试验,交叉试验因为是在同一个体内进行两种药物的效果比较,所以容

16、易保持一致性,消除个体差异,而且一个受试者被用两次,病例数量也不需过多,即“一人顶俩”。可是同RCT试验比较,交叉试验的试验期至少延长一倍,各个体偶发事件产生干扰的危险性增高或导致依从性下降,甚至失访,均可能发生。,30,二、交叉试验,(二) 试验设计 1、交叉试验的设计模式 交叉试验设计根据决定受试者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的先后顺序的方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采用随机的方法对受试者入组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称为随机交叉试验;另一种由研究者安排(非随机),称为非随机交叉试验。前者可减少人为的偏倚以及药物的顺序效应。但是,不论分组方法如何,每组病例都必须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措施,甲组先执行方案A,乙组先

17、执行方案B,两组同期进行,然后交换进行观察各个时期的效果。研究中即保证了有组间对照,同时又有自身对照。,交叉对照(cross-over designs),32,B疗法,间歇期,A疗法,第一阶段,第二阶段,A疗法,间歇期,B疗法,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甲组,乙组,交叉对照(cross-over designs),二、交叉试验,33,二、交叉试验,2、交叉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 RCT试验的内容和步骤都适用于交叉试验,即制订严格的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对象,盲法的应用等等。以下仅列出与RCT不同之处。 (1)样本含量 仍然可用上述的计算公式计算,因为样本节约了一半,计算所得的n应减半

18、,即n/2。 (2)两阶段处理措施的实施方式、时间、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和观察期限均应完全相同,以保证两阶段试验结果的可比性,使结果真实可靠。,34,二、交叉试验,(3) 交叉试验在两个试验阶段之间有一个洗脱期(wash out period),使第一阶段的处理措施的效应完全消失,然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的处理,否则第一阶段的处理措施的效应必然会对第二阶段初期的效应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患者的心理效应。洗脱期的长短可根据不同的处理措施而定,要广泛的查阅有关文献或进行预试验后确定。,35,二、交叉试验,(三) 适用范围 1.交叉试验设计适用临床治疗性研究,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的观察,特别适合

19、症状或体征在病程中反复出现的慢性病,如溃疡病、支气管哮喘或抗高血压药物的筛选等。临床上主要用于对症治疗药物效果的研究,也可用于预防药物的效果观察。 2.并非所有疾病都能进行交叉试验研究,某些疾病可能一生只发生一次,如败血症、大叶肺炎等,病人患病后,要想在同一病例身上使用两治疗方法的对比,显然是不可能的。因而也限制了交叉试验的应用范围。,36,二、交叉试验,(四)统计分析方法 1.定性资料分析:因为一个受试者要先后接受两种治疗药物或方法,所以虽然是一个受试者,却可得到两种结果,自身就是一个“对子”,故在统计处理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 2.定量资料分析:交叉试验所取得的数据很多时候是定量资料,如血压

20、改变,血糖变化等。可采用差值t检验、交叉试验的方差分析或交叉试验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37,二、交叉试验,(五) 主要优缺点 1.优点 每个受试者都先后接受两种方案的处理,得到两种结果,所需样本量小,且有同期对照。 患者自身前后比较,可消除个体间的差异,增加两组间的可比性。 随机分组可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38,二、交叉试验,2.缺点 临床上只能用于慢性复发性疾病的对症治疗的研究,应用范围受限。 两阶段处理措施之间需要一定的洗脱期,过短则难以避免治疗的重叠作用,过长则使病人长期得不到治疗,影响病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试验观察期限较长,患者失访、退出、依从性降低等事件概率增加。 受试者在

21、第二阶段治疗前的情况很难完全与第一阶段治疗前的一样。 如果受试者病情不复发,如溃疡病或哮喘,则第二阶段开始时间可能远远超过洗脱期所需的时间,拖延了研究周期。,返回,39,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一) 概述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before-after study)也是RCT试验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将同一受试对象在应用处理措施前后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在试验过程中,病人不分组,而是将试验过程分为前后时期相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对照措施,第二阶段,应用试验性措施。,40,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试验结束时,将前后两阶段的观察指标进行对照比较,进而分析处理因素所产生的效应。一般来讲选用该方

22、案时,至少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处理措施,待每种措施依次分别使用数日或数星期后,将两种措施使用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措施之间,由于疾病性质与药物性能各不相同,因此可以不间隔或为期数日的间隔(洗脱期),完全依照药物的性能和患者机体情况而定,不可能有统一的时间间隔。,41,(二) 试验设计 1、设计模式,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42,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2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注意事项 (1)在试验的前、后两个阶段病例不需再行分层,但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观察期或用药期必须相等。 (2)两阶段之间有洗脱期(wash-out period),其时间的长短或是否必要,应根据处理措施的效应与研究的

23、目的而定。如果是药物疗效试验则与交叉试验的洗脱期确定方法一致,洗脱期应规定在药物的5个半衰期以上。,43,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四) 适用范围 1.前-后对照研究多应用于治疗性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在前-后对照研究中,通常有两个时间相等的治疗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内,可以使用一般治疗措施(备择方案)或安慰剂,但不能不作处理而只作临床观察;在后一阶段则应使用新的研究措施(主研方案),治疗的时间应与前一阶段相同,等待前、后两个阶段的试验结束时,才算完成了治疗性试验的全过程。如受试者仅接受前、后两个阶段的一种治疗,则作退出处理,不宜统计分析它的结果。,44,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四)

24、 适用范围 2.由于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中,每个病例必须要经过两个阶段不同的两种处理措施,因此,这种病例必须是慢性疾病,其病程较长,或是慢性复发性疾病,如风湿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 3.仅有一种治疗措施,观察治疗前后的效果,则不能称为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例如服降压药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下降幅度,应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要误认为是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45,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五)主要优缺点 1.优点: 每个受试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有接受新疗法的机会 自身前-后对照可消除个体间的差异而不需要分层,所需样本量小,统计效率较高。 同一受试对象先后接受两种处理措施,可消除自愿者偏差

25、,有较好的代表性。 诊断标准,研究措施可以标准化,结果判断有一致的衡量标准。 可用双盲、随机方法安排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处理措施,这样更有助于效果的比较。,46,三、自身前-后对照试验,(五)主要优缺点 2.缺点 自身前-后对照如果两阶段相隔时间太久,病情轻重不可能完全一致,可能影响两个阶段起始点的可比性。 研究病种的选择范围受限,只能用于慢性复发性疾病。 试验前-后两个阶段,若干患者有不同的并发症时,会对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前后两阶段间的洗脱期如果过长,可能使部分病人的病情加重。,返回,47,(一) 概述 队列研究的论证强度较高,是一种有假设、无干预的一种前瞻性研究设计。队列研究是将一群研究

26、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照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通过追踪两组的发病或死亡结局,并比较两组之间结局的差异,来研究该(些)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四、 队列研究,48,调查方向,前瞻性队列研究模式图,随访观察,四、 队列研究,(二)队列研究的结构模式,49,(三)队列研究的特点 研究是在疾病发生前开始的,需经过一段时间随访观察后,才能获得发病的病例; 研究对象是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来进行分组的; 随访过程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记录获得人群的暴露与 疾病发生的动态情况; 从因果关系看,是一种由因 果的研究方法。,四、 队列研究,50,四、 队列研究,(四)优缺点 队列研究能追踪

27、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对暴露因素及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追踪监测,因此,具有所得资料准确、可靠的特点;同时还可以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与RR和AR。所以一般说,队列研究能直接检验疾病与病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队列研究还能观察一种暴露与所致多种疾病的关系 。,51,队列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研究所需的时间比较长,且工作量大,耗费多。因此,队列研究多适用于发病率高、潜伏期短的疾病,或者在病例对照研究已初步验证了病因假设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深入的病因探讨。同时,也可以应用于药物近期副作用的观察研究等。,四、 队列研究,返回,52,五、病例对照研究,(一)概述 病例对照研究是将研究人群按是否患有我们

28、所要研究的疾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然后再同时追溯这两组人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因素的情况,并比较他们之间暴露率的差异,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53,五、病例对照研究,(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特征 1. 本方法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 须设立不患所研究疾病的对照人群以作比较 3. 在疾病与暴露关系的探寻顺序上是:先确定病人,再追溯可能与疾病有关系的因素,即由“果” “因”,但必须确认暴露是发生在疾病之前 4. 本方法能判定暴露与疾病是否有关联,但不能证明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54,五、病例对照研究,(三)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构模式,返回,(四)优缺点 本方法的优缺点主要是与群组

29、研究相比较而言,1.优点: 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因为效率高。 2.对于慢性病可以较快地得到对于危险因素的估计。 3.节省人、才、物力,并较易于组织实施。 4.可以检验有明确危险因素的假设,又可以广泛探索尚不够明确的众多可疑因素。,2.局限性: 1、不适宜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这需要很大的样本,不易做到。 2、抽样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关系,有时难以判断。 5、有时难以很好地控制混杂偏倚。,(五)计算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关联强度的指标是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_ RR),即暴露组的发

30、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它说明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概率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由于我们得不到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故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亦不能直接计算RR。但我们可通过计算OR来估计RR,那么什么是OR呢?OR=odds ratio 即称比数比(或比值比)。,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在表中,病例组有暴露史与无暴露史的概率分别为a/a+c和c/a+c. 其比值=a/ a+c/c/ a+c =a/c; 同理对照之比值为: b/b+d/d/b+d=b/d 则比值比(odds ratio OR) =,(六)相对危险度数值的意义,a)当RR=1时

31、,表示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b)当RR1时,说明暴露与疾病有联系;多称为正联系,即危险因素。 c)当RR1时,说明暴露与疾病有联系,多称为负联系,即保护因素。,60,(一)概述 横断面研究也称现况研究,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调查的方法,对特定的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情况进行调查,从而描述该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六、横断面研究,61,六、横断面研究,(二) 研究的目的和用途 1.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内在某地区人群中分布情况; 2. 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找病因及流行因素线索,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3. 研究医疗与卫生措施及考核措施的效

32、果; 4. 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找出卫生防疫和保健方面应该开展的工作,为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5. 监测高危人群,在人群中筛查病人,达到早期发现病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 6. 进行疾病监测,研究某些疾病的分布规律和长期变化趋势。,62,六、横断面研究,(三) 横断面研究的分类 1. 普查 根据一定目的,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所有对象进行调查或检查。 2. 抽样调查 从研究人群的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估计出该人群的患病率或某种特征的情况,是一种以局部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63,六、横断面研究,(四)横断面研究的步骤 1. 选题和确定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

33、2. 确定调查方法 3. 设计调查表 4. 确定测量方法和检验方法 5. 培训调查员,64,六、横断面研究,(五)横断面研究的结果解释 1. 若为了查明疾病分布,可根据“三间”分布特征的结果,结合有关因素进行解释。 2. 可用来对病因作初步检验,而且可为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提供线索,但不能作因果联系分析。,返回,65,七、病例分析,(一)概述 病例分析是广大临床医生最熟悉的研究方法。它是对一组(几例、几十例、百例或千例等)相同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对一组相同疾病的分析是对该种疾病认识深化的过程。 病例分析可以用来分析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评价某种预防、治疗措施

34、的效果等,但这种方法仅是叙述性的研究,科研论证力较弱,研究结论可能有较大偏倚,往往不容易重复验证。因此,在近年医学杂志中,该类研究文章逐渐减少,而被其它论证力较强的研究设计文章所代替。,66,七、病例分析,(二)病例分析研究的内容 包括该病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分布,各种主观症状的出现频度,主要的临床体征及其发生率,主要的检验指标及物理仪器检查结果,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主要的治疗方法与疗效对比,以及预后与追踪观察结果等等。,67,七、病例分析,(三)病例分析研究的缺陷 1、 记录不完善 2、 偏性较大 3、 可比性差 4、 重病者较为集中 5、 没有对照组 6、 缺乏标准化。,68,七

35、、病例分析,(四)病例分析研究的可用性及优点 1.病历可利用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2.有提供课题、提示方向、阐明规律、发现新事物的作用 3.是一种训练科学思维,提高临床水平的一种方式 4.可以适时地总结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69,七、病例分析,(五)病例分析研究的步骤 1. 确定病例是否值得分析总结 2. 了解该题在近年内的主要文献 3. 阅读主要病例 4. 制订分析计划,返回,70,八、个案报告,(一)概述 个案报告是对一些稀有疾病或难得的疾病进行报告,是一种引起医学界注意的重要方法。个案报告通常是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病例或个别现象进行探讨,是对个别或几个罕见或

36、少见病例的病情、诊断及治疗中特殊情况或经验教训的报道。特殊病例的发现往往是临床医学新知识产生的起点,它可以提供许多具有价值的医学信息,就价值而言是不可低估的。,71,八、个案报告,(二)目的 1. 是发现少见病的常用方式,是关于疾病频率、危险性、预后和治疗的丰富源泉。 2. 可通过对个别病例进行极详尽的描述和完善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的报道,探讨疾病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机理。 3. 提供疾病一些少见的症状,报告难以置信的怪诞病例。,72,八、个案报告,(三) 个案报告的条件 1. 前所未见或罕见的独特病例; 2. 两种或多种少见疾病(或综合征)见于同一病例,即两者本身就很少见,且又见于同一病例,

37、提示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某些因果关系,亦可能提示它们的发病原因一致; 3. 某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创新病例; 4. 某病例病程发展出乎意料; 5. 常见疾病的异常现象,出现特殊临床表现及病程发展特殊的病例; 6. 不典型或少见复杂疾病的临床误诊或误诊病例。,73,八、个案报告,(四)个案报告的步骤 1. 选题是个案报告的关键 2. 明确报告病例的诊断 3. 提供完善资料,74,八、个案报告,(五) 个案报告要突出的特点 1. 简洁 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2. 真实 是保证个案报告科学性的基础。 3. 新意 是个案报告的价值体现,没有新意就不能起到借鉴及启迪作用,也就没有报道的必要。,75,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