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11046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虚实相生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的含义及关系。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3.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 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的虚景。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虚实相生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 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 的笔法。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

2、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致 丰富的地方。虚实相生,才能达到艺术妙境。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虚实相生在诗歌中使如何体现的。(二) 明概念:1. 诗歌中的“实”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2、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 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常包括以下三类:(1) 神仙世界和梦境。这类虚景,往往与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在现实世界中,屡屡遭 受挫折,志不能伸,于是借助想象,走进自己虚构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缤纷多彩的神仙世界。 “青冥浩荡

3、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云中神仙披彩虹,驱长风,虎鼓 瑟,鸾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前来奔赴仙山盛会。这番虚写,寄予了作者在现 实生活的失意。陆游的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通过描绘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梦中景象,传达出作者为国杀敌、收复河山的报国之志。(2) 已逝之景和幻境。这类虚景,往往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 现在不在眼前。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 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 故国”的雕栏玉砌” 都是存在的,但非

4、眼前之景,是虚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回忆少女时期的往事,也属虚境。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幻觉也是虚境。(3)未来之景和设想。这类虚境,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生的,或者是虽在当下发生,但不是 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如柳永的雨霖铃下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重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再如,白居易的 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是实写自己灯前枯坐思家情形,而后两 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家人思念自己的情形, 是虚写,突出了在外漂泊的孤寂之感。(三)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实景和虚景 夜雨

5、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实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潇潇涨满秋池。虚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 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虚实结合,互相映衬,渲染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 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 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归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 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6、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实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清角、空城、冷月虚名都、佳处、春风十里、杜郎难赋深情、桥边红药、二十四桥、作者用以前扬州的繁华反衬现在扬州的荒凉。词人大胆大量化用杜牧诗意,回 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把杜郎俊赏、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与风流散尽、好景难觅、 深情难赋作了鲜明的对比,以之作为反衬,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患。而那 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题都城南庄 崔护(中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虚景:去年今日,实景:今年今日。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

7、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实景 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 之情(四)“虚”与“实”的关系虚和实是相辅相成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1.虚景和实景,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 春风十里”,是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 华景象;实景则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如今所见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 明的图景,突出了昔盛今衰的 黍离之悲”。2. 虚景和实景,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

8、红杏” 是实写,李花开放,正是春色;而园中春色呢,却无缘看到,是虚写。但这一枝红杏 正是 满园春色”的集体体现,眼看出墙 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 一枝”,心 想墙内万物。这一番景象,不正是春天盎然生机的展现吗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 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写的内容经常不是重点,而是抒怀、遣兴、明理的 依托;虚写的内容尽管抽象,却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但二者并非 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五)答题示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关于

9、三四句诗,名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 体分析。2、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分析点评。分析:这首诗前两句写江楼设宴饯别和送友人上船,是实景。后两句以“忆” 字引出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 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凄清,恐怕难以成眠,即使他暂时入 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他的梦境,让他愁绪满怀吧。后两句设想别后情景, 已是虚幻,而梦中听猿,更是幻中之幻。所以扩大了诗歌意境,并颅具几分朦胧之 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答案示例: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

10、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 ;即使入梦, 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 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有助于表 现惆怅别情。3、教师总结解答虚实相生的诗歌鉴赏题的步骤:(1)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2) 、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3) 、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表达,情感;使,形象更丰满;使, 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 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作为一种表达技巧,它的艺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与诗歌形象、意境、主旨的 关系上。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1.

11、 使作品中的形象更丰满。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 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 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2. 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如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 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 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九。前两句叙述,雨歇之后舟行溪中,后两句写朋 友居处的环境。

12、从题目中“寻”可见,后两句所写景物并非即目所见,而是途中对 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住处所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这番遐想, 使得这首本来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从而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3. 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如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诗的上阕从“吹角连营”开始虚写,一个军 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使兵士们欢欣鼓舞,他们饱

13、餐烤牛 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 奕,意气昂扬,在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下阕继续虚写,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 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这番想象,突出 地展示了词人的壮志,但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一句沉痛的慨叹!壮与悲,理想 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对照中,词人的报国无门的悲愤就表达得更充沛、 更淋漓尽致了。(六) 、迁移训练: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

14、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本题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考查虚实相生的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我们解读诗句,不难发现,前两句是实写淮河两岸情景,后两句实写鸥鹭飞翔情景。 两处都是实景,分析其中的虚笔,就可以从抒发的情感上来感悟,看实景中传达出 怎样的情思。联系注解可知,淮河此时已成宋、金国界,诗人奉命送金使北还经过 此处,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所以,从前两句实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 悲叹,从后两句鸥鹭飞翔的景象中传达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答案示例: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 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 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