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18680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研究综述摘要:探索中国古代教育目的必会涉及到教育历史分期问题,而根据教育史学界较为认可的有关教育历史时期的划分标准, 可以采取 三种标准探究对教育目的内容的研究,分别是教育发展规律之标准, 特殊教育现象与重大教育时间之标准及年代划分标准。同时,对古代教育目的的探究不仅仅包括国家这一主题, 同时考虑到教育者之教育 目的。以上有关教育目的的探究,又存在着教育规律本身标准问题, 历史单一主题教育目的及综合评判教育人物时的权衡问题等,这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關键词:教育目的;分期;人物评价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与教育的本质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可以说,每一历史时期

2、,教育在当时的社会中都存有其实际之 目的,而研究者作为认识主体,受主客观因素之影响,对其看法也难 免会有差异。教育目的的历史研究必然伴随着教育历史分期的研究。 而教育目的历史研究本身又包括了国家教育目的与教育家所提倡教 育目的。所以,在探究以往学者对教育目的之研究,不得不考虑到教 育历史划分问题,考虑国家与教育家所倡导教育目的之分。一、古代教育目的划分及内容对于教育历史之划分问题,有学者已经做过相当精细的研究梳理,其对古代教育历史分期标准的总结不外乎四种:(一)依据社会形态之划分。(二)社会发展过程中某特殊教育现象之划分(三)中 国历史年代更替之划分(四)依据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之划分,其中也 不

3、乏当代结合这四种划分标准之一两种所做的分期尝试。(1)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将我国古代教育目的历史分期的问题也大致分为三种:1. 根据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划分有学者以1862年新式学堂的建立为界,将教育历史分为旧教育 时期与新教育时期。其依据在于前后教育特点不同,旧教育时期的教 育发展呈现出保守化与本土化,而新时期教育则较为西洋化、革新化 与开明化。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具体说来,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 别是:“自虞夏商周三代到西周的教育目的”,这一时期,社会封建保 守风气极盛,阶级制度很明显,教育目的在主张明人伦、严尊卑、定 上下,是社会有秩序,符合贵族政治的利益”。“自东周至春秋战国时 代的教育目的”,

4、这一时期学术下移,百家并起,养士之风盛行,教 育目的偏重于培养士族阶级的领袖,教育作为促进个人向上流社会流 动的工具性作用较为突出。自秦到 1862年教育目的,这一时期的重 要特点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教育目的就在于通过科举这一中介, 将教 育作为培养忠顺政治领导人才的工具。(2)也有论者虽也以1862年 为界分为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两个阶段。但就各个阶段而言,并未做 具体展开,而是笼统来阐述教育目的,传统教育目的以儒家学说为中 心,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史,注重自身修养、涵养心性以及对知识 的追求和道德实践。一言以蔽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新式教育则较为追求富国

5、强兵的教育目的。(3)2. 根据特殊教育现象或重大教育事件划分有学者将汉之“策”作为我国教育史上选拔制度开始之现象,并 认为自汉策以后,科举便成“滥觞”,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发不可 收拾。无论学制如何改变,教育机构设置增减如何,都有其相同的本 质,即附庸于科举选才之器。而自汉至清,一千一百年间教育不过是“抡才”的工具而已。“抡才”,有两种功效,其一是寻找合适的统治 人才为我所用,其二是安抚笼络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使天下英年青 俊钳制于科举。因此,科举制度可作为划分教育历史之依据,中国古 代教育史即为一部科举制度兴衰发展史。据此,可以将教育历史划分 为:先秦与秦教育时期、汉至清末教育时期及清末迄

6、今教育史,但该 历史分期并未明确表达各个时期之目的。 相反的是,认为历史上教育 目的以春秋为界,可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其一春秋之前为“培养君 子”和“培养为官”之目的;其二,春秋之后逐渐变为“培养为官” 的教育目的。如此划分的依据是,古代教育目的中,教育是专为统治 者而设立,一般平民是与教育无缘的。封建时代,阶级等级十分严格, 所谓的“士农不易业”。春秋之前虽不及此,但阶级是不容僭越的。 这一点也可从孔子维护“礼”看出。古代教育用以教育贵族子弟。其 目的主要在于教育贵族子弟如何统治。春秋之前,因出身不同,可将 贵族子弟分为两种,“其一是国君的子孙,王子,太子等教育,目的 在于如何为君。其一是乡

7、大夫贵族的子孙。适子,庶子,诸子等 的教育,目的在于如何做官前一种教育在春秋之前,差不多为正 统教育。”(4)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分封制遭到 破坏,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渐渐成为统一国家,为君之人日少,为 官之人渐多,学为官的教育逐渐替代学为君的教育成为正统教育目 的。3. 参考通史之年代划分法虞夏商周四朝为上古教育时期,秦至清为中古教育时期。上古教 育主要在于培养明人伦的观点,注重道德与教化方式。而中古教育时 期的教育目的因朝代不同而各有特点。 秦朝遵崇法家思想,重视教育 为法治服务的功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弘扬法纪,遵从法纪的顺民。 汉朝崇尚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目的在于遵循儒家道

8、德规范为统治者培 养政治统治人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并进,呈现出教育 内容上的多样性,但教育目的依然指向统治人才的培养。隋唐至清末, 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教育功能单一化,培养具有儒家思维的士人。(5)二、古代教育思想家之教育目的探讨中国古代教育目的,如果缺少了对教育思想家所提倡教育目 的研究,是欠妥的,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有失客观公允的。而对于 古代如此之多的教育人物,应该做出何种选择是教育史学上的一个问 题,这一问题在实质上指向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因此在对古代 教育思想家教育目的观进行探讨时,须注意教育史上可选谁之教育目 的观,其次,还要注意对该教育人物教育目的观研究有何异同。对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历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如坚持人物评价的历史性与充分的全面性,注重生前与身后、动机与 效果关联起来,注重将政治态度与学术成就适度分开。(6)对于教育 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学者也有论断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如教育实 践的标准,社会发展标准,历史贡献标准,人民利益标准。(7)对于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的实际选择上,不同的论者采用了不同的价值评 判标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