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33577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荐)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推荐)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推荐)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荐)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议初中问题学生的逆反心理青山中学 袁晗逆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家长、教师的教育往往心存对抗。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身上表现突出。学生不听话,又不愿接受家长、教师的批评教育。于是,常听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打骂都无用。”老师也悲叹:“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愿接受,常与老师顶嘴。犯了错总有理由来争辩。”学生的叛逆行为让家长、老师感到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缩手缩脚。那么,问题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怎样形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从教书十余年的切身感受入手,做以下简单的探讨。首先,家庭因素。家是源地,也是归宿。儿童出生以后的第一生活环境就是家庭,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最初

2、接触的一切都会在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上烙下印痕。家庭教育是“人之初”教育,也是“成长教育”。家庭成员尤其父母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生存方式乃至好恶取舍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骄纵、溺爱,无原则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性格。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他们就和家长“顶牛”较劲,常常出现叛逆行为。父母工作很忙,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渴求,也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是非观。父母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急于求成,常常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忽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孩子犯错时一味地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其感到孤立无援,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父

3、母失和、吵闹甚至离异,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在扭曲的心理不能承受时就易发生逆反行为。家本事避风的港湾,但在我们西南边陲,在我所生活的农村,许多家庭非常贫困,经济收入偏低,负担又过重,父母不得不抛下子女外出打工,大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自小缺少父母的照顾,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独感或患自闭症。遭遇挫折时容易心理失衡,消极对待,误入歧途。父母在外忙于奔波挣钱,很少与家里联系,缺乏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情况一无所知,久而久之,厌学的孩子缺少温暖,疏于管教,放任自流,在孤独无助中更加自暴自弃。还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成为“暴发户”后,就认为没文化也能赚大

4、钱,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错误地引导孩子。孩子不想学,不关心成绩的好坏,不在乎老师的评价,破罐子破摔。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农村初中问题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缺少家庭的呵护。亲情的确实是其形成逆反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受国家、社会的委托,专门培养教育人的场所,也是孩子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队学生不公平,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现实中,有一些老师比较偏爱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成绩差、喜欢调皮捣蛋的“差生2 / 4”犯了错,教师容易产生偏颇,不能公平对待。结果学生不喜欢甚至很恨这个老师,以至于故意与老师作对

5、。所以老师必须把尺子量公平,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无数事例证明,校园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事件,无论什么原因,首先追究的必然是老师、学校的责任,而忽略了学生的责任。学生犯了错,挨了批评,自己跑出去出了问题,回头又找老师索赔或要求老师承担责任。这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学生成某,平时经常旷课、逃学,被班主任老师批评后,就擅自离开学校,在外到处闲逛,跑到山上不慎摔折了腿,家长竟到学校不闹,要求教师赔偿。有学生不爱学习,随时违纪,影响课堂教学秩序,老师苦口婆心地循循善诱,学生公然动手打老师。明明自己孩子犯了错,家长不但不指责反而抬头,责骂老师无法管教,没

6、本事。这使得老师在管理学生问题上缩手缩脚,对不想学的学生不敢管,对不守纪律的学生不敢惹,对不礼貌的学生不敢理,对学习差的学生缺乏爱心。久而久之,学生一错再错,自甘堕落,自我放纵,走向邪路。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渴望独立、渴望自由,摆脱承认的监护和束缚。但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当现实与理想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形成许多错误的价值观与是非观,从而形成不良行为。尤其是缺少家庭温暖,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心灵尤其敏感脆弱,一旦遭遇挫折困难,又得不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帮助,就自暴自弃甚至自我毁灭。同时,社会是复杂的,周边环境恶劣,存在许多不良诱惑,而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不健全,辨别

7、是非能力差,却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容易形成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在农村尤其突出。总之,“叛逆”一词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初中学生,在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存在一些叛逆的问题学生。他们不是违纪,就是严重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而学生自身也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针对问题学生的叛逆心理,我们必须采取应对的措施,就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爱是教育的基石。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么,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能溺爱,也不能忽视。父母无论多忙,也要让孩子感到父母

8、无时不在身边,在关爱他们,让孩子有安全感。尤其留守儿童心灵更为敏感脆弱。老师则需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平等对待学生,不以分数衡量学生,对差生、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了解其思想、情感变化,及时引导,对困难学生予以帮助。多做家访,与家长沟通,双管其下,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留守儿童,老师更应该从情感入手弥补他们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空白,使他们感受关怀。融洽的感情会增加彼此的信赖,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尤其对遭遇挫折困难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态度对待周围一切的学生,给予更多安慰、关怀,感情越深,其逆反心理越小。第二,挖掘“闪光点”。人的天性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更是如此,一旦

9、有了进步就应该给予表扬。否则心理得不到强化,就容易失去信心。特别是后进生,更应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在全面充分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恳切地提出希望,使他们看到自身的潜能与前途,进步会更快。第三,开启心灵窗口。学生因为认知与情感或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心病还须心药医。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逆反心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心理症结,特别是青春期教育。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活动,如举办“中学生早恋问题”、“你的问题你做主”等主题活动,开启他们的心灵窗口,阐述他们的美好的人生和灿烂的未来,让学生充满个性而富有情趣。第四,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要加强法制,政府要强化措施,社会要提供保障,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家庭不能缺少温暖,学校不能忽视教育。尤其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走出阳光下的阴影,成为大家所期待的好学生。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面对问题学生的叛逆心理,我们只有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在教育教学中,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他们,用耐心、决心去引导他们,相信“丑小鸭”也能变为“白天鹅”!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