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91371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_经济前提-论文网论文摘要:首先,文章阐述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流程,指出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然后,分析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适用性的考量;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目前仍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不宜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虽然该法目前尚不适合我国国情,但通货膨胀目标制仍然有其吸引力的地方。论文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体制前提,经济前提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陆续放弃了原来的货币政策框架,实行既有连续性、稳定性又有一定灵活性、应变性的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即事先确定一定

2、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值,明确给出物价上涨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如新西兰的0-3%,英国的1%-4%,加拿大的1%-3%。即使没有明确给出下限的,如欧洲中央银行的通胀率目标2%之内,西班牙的小于3%,也隐含着0-2%,0-3%的意思。这种货币政策安排就是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采用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甚至有经济学家大胆预言“通货膨胀目标制必将成为许多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的中心”。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发达国家的成功运用获得了许多经验研究的支持(Bernanke,Laubch、MishkinandPosen,1999;CroceandKhan,2000),但是对于我国而言,由于缺乏实际部门价格数

3、据的历史资料,缺乏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测手段,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又往往太弱,建立并维持通货膨胀目标制尚存在较多障碍(Masson,SavastanoandSharma,1997)。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政策框架对于我国,其适应性仍存在许多疑问。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意义纵观我国历年来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目标,其效果确实不容乐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真正意义的货币政策,当时很大程度上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奉行的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政策执行的结果是,虽然取得了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经济波动也比较频繁。在经历了8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市场疲软和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经济过热之后,货

4、币主义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我国实际上开始了以“单一规则”为主的货币政策。概括而言,我国货币政策按照主要任务和中介目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84-1997为第一阶段。这一期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并以现金计划和贷款规模作为中介目标。1998-2003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期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紧缩。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重大转变,货币供应量开始充当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越来越弱,这一传统的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2004-

5、2007年为第三阶段。这一期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局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进入2004年后,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增长,带动了房地产、原材料、能源等投资过热,物价水平也一路高涨,宏观经济开始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从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交替循环,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就相应在抑制通胀和治理紧缩上疲于奔命。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设定了一个合理化的通货膨目标区间,并承诺将未来通货膨胀控制在区间范围之内,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一制度可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较优选择。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及程序(一)通货膨胀目标制广义和狭义定义及其缺陷关于通货膨胀

6、目标制最早和最宽泛的定义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其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通常用一个低水平且稳定的消费物价指数来代表。这一定义有两个缺点。首先,从制定政策角度看,这一模糊的定义除了确定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外,对实施货币政策没有任何实际指导作用。因此,该定义在实际操作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其次,从学术角度看,该定义没有给出任何可检验的手段来界定通货膨胀的实践情况。因此,该定义无法区分通货膨胀目标制与其他稳定性策略的不同之处以及如何评价各自的优缺点。更进一步讲,这一定义令所有“成功”的中央银行都成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而所有“不成功”的中央银行都没有采用该策略。在经济学领域,对通货膨胀目标制

7、给出了一个相对狭义的定义,即这一货币政策框架是建立在一定的货币政策规则上,其中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非常重要,该规则被称为工具性规则(instrumentalrules)或目标规则(targetrules)。然而这一狭义定义有关的两个实际操作中的缺陷,也就是宏观经济预测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重要性以及当模型可能出现问题时对规则的遵守问题。笔者认为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质界定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更为合理。因为简单货币政策规则过于刚化,中央银行无法利用更多的有利于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信息,特别是规则对不可预测冲击所表现出的无奈性限制了规则的运用。另外,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并没有提供给中央银行一个简单、机械的操作命令,反而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用的信息集,在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而不能作为一个政策规则看待。(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操作流程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个货币政策框架,其基本流程是:中央银行独立或与政府共同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中央银行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并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反通货膨胀目标相比较,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和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