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52999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剪力墙结构测量施工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测 量 施 工 方 案1工程概况开元壹号三期工程位于西安市太华路与玄武路十字东南角,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本标段由6#、9#楼及周边车库组成,总建筑面积为49386.46m2;6#楼剪力墙结构地上17+1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61.9m,9#楼剪力墙结构地上31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97.65m,车库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建筑等级二级,耐久年限50年,地上耐火等级二级,地下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 主楼:基础为平板筏基上反梁,垫层为170mm厚(含建筑防水做法)C15混凝土,底板350mm 、250mm厚。2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21、从场地的实际情况看,场地南侧为已施工12#

2、楼及相邻车库,东侧为已施工5#楼及相邻车库,西侧北侧为待建空地,坑边无其他高层建筑对控制点的布设影响不大。所以南北向控制点集中布设在北侧坑边,南侧只布设远向复核控制点,东西向控制点布设在西侧,东侧设复核控制点。22、布设的控制点均引向四周永久建筑物或马路上,且要求通视,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轴线时或后视时均在观测范围之内。23、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测绘院提供的红线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24、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楼层进行网状控制,兼顾±0000以上施工,设置控制Y方向轴线,设置控制X方向轴线,设置点均据轴线偏移1m,便于钢筋绑扎或通视。25、根据测绘院提供的BM1、BM2、BM3点的高程数

3、据(具体数据按建设单位的要求各楼位坐标按设计蓝图执行)向建筑物四周引测固定高程控制点,9#楼与6#楼塔吊上各一个,施工到±0.000后向室内转移。26、现场控制点根据测绘院提供的原始控制点BM1、BM2、BM3采用全站仪放样,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置均成直线型。原始点见下图。27、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28、所有控制点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并且每月复核一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核。3轴线及各控制线的放样 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转角处线采用2”级电子经纬仪DJD2进行复测。各控制线间距离采用红外测距仪DMA5检测,经校核无误后进行施测,各工艺施测程序见第四项(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4、3.1、基础施工轴线控制,直接采用基坑外控制桩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基础平台投测轴线(采用三点成一线及转直角复测),再按投测控制线引放其他细部施工控制线,且每次控制轴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3.2、基础施工(即±O000以下)采用悬吊钢尺法将标高导入护坡桩上,且基坑四周不少于四点(每一个方向不少于一点),校核无误后方可引测其他控制标高点,必须两点以上后视且两后视点标高差在规定范围之内。33、±0000以上施工,采用内控点放线,浇筑一层顶板时,事先准备好铁件埋于各控制点X方向、Y方向交汇处,采用电钻钻出各控制点,上层模板预留控制点洞口,用激光垂准仪投出

5、控制点,放线时复核控制点之间距离、角度必须与控制点相吻合。控制点及留洞详见图2。34、±0000以上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每层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导人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独立施测两次。每层均采用首层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不得逐层向上丈量,且层层校核。因±0000以上结构采用竖向与横向一次性混凝土浇筑施工,在固定的竖向钢筋上抄测结构+05m控制点,以供结构施工标高控制,且必须校核无误。 35、各层平面放出的细部轴线,特别是柱、剪力墙的控制线必须校核无误,以便检查结构浇筑质量和以后的进一步施工。3

6、6、二次结构施工以原有控制轴线为准,引放其他墙体、门窗洞口尺寸。外窗洞口,采用经纬仪投测,以贯通控制线于外立面上,窗洞口标高的各层+05m线控制且外立面水平弹出贯通控制线,周圈闭合,保证窗口位置正确,上下垂直,左右对称一致。37、室内装饰面施工时,平面控制仍以结构施工控制线为依据,标高控制引测建筑+05m标高线,要求交圈闭合,误差在限差范围内。38、外墙四大角以控制轴线为准,保证四大角垂直方正,经纬仪投测上下贯通,竖向垂直线供贴控制校核。39、外墙壁饰面施工时,以放样图为依据,以外门窗洞口、四大角上下贯通控制线为准,弹出方格网控制线(方格网大小以饰面石材尺寸而定)。4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41、

7、基础工程42、地下结构工程43、地上结构施工 各层在竖向柱模板拆除后立即抄测建筑+05m水平控制线标高并报验,以便检查浇筑后质量及下一步施工。44、二次结构及装修工程放二次结构位置线 砌二次结构 抄测建筑05m线控制标高 其他项目施工5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51、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89)执行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511、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 >20m 17000 (相对误差); 20m ±3对于轴线小于_+3512、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mm。513、标高小于±5mm。514、垂直

8、度层高8mm,全高11000且不大于3mm。5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52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52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52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52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内。5.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531、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532、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533、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534、方向控制尽量使用距离较长的点。 535、所有结构控

9、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6竣工测量与变形观测61、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611、应设计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要求在整个施工期间至沉降基本稳定止进行观测。(1)、沉降观测的目的: 1)、检查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的影响; 2)、检查工程设计、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3)、为有关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合理、经济等反馈信息。 (2)、沉降观测的基本内容: 1)、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观测; 2)、地基回弹观测; 3)、地基分层与邻近地面的沉降观测; 4)、建筑物本身的沉降观测。612、本建筑物施工时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目方法,如表21所示。表2一l 沉降观

10、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程中误差(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mm)二等±O5±0.3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0.30 (n为测站数)613、沉降观测点设置:在主楼平面四角及每边中点各一个,平面中心设一个,地下室平面四角各设一个;用于沉降观测的水准点必须设在便于保护的地方。614、当浇筑基础垫层混凝土时,在垫层平面位置埋设临时观测点,待稳固后及时进行观测。615、待基础结构施工完工后将原临时观测点移至该底板上埋设,并及时进行观测。616、直到±O000时按平面布置位置埋设永久性观测点,每施工一层,附测

11、一次,直至竣工。617、沉降观测操作要点、工程竣工后观测次数沉降观测的操作要求,是“三固定”:a仪器固定,包括三脚架、水准尺b人员固定,尤其是主要观测人员;c观测的线路固定,包括镜位、观测次序。 工程竣工后观测次数:第一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以后每年1次,直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一般为五年。618、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并与土建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分析成果。具体详见沉降观测施工方案。62、护坡桩的位移观测 621、在基坑开挖后,在护坡桩顶帽梁上布设变形点(变形点间隔lOm左右),并在护坡桩基坑一侧500左右设置平行控制点线(即一点为置仪点,一点为后视点),用经纬仪视准线法,

12、以各变形点的角度变化为依据进行观测,判别其变形位移量。622、基坑外观测用点必须设于永久性固定位置,且应深埋于冻土层下05m。623、变形点观测频率为每月三次,雨雪后加测一次,直至地下工程完工为止。624、做好变形观测数据资料的整理,及时分析和处理成果。7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改71、控制测量的复核措施按二、三的叙述中进行。72、细部放样采用不同人员、不同仪器或钢尺进行,条件不允许的可独立施测两次。73、外业记录采用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回到内业及时整理并填写有关表格,并由不同人员将原始记录及有关表格进行复核,对于特殊测量要有技术总结和相关说明。74、有高差作业或重大项目的要报请相关部门或上级单

13、位复核并认可。75、对各层放样轴线间距离等采用红外测距仪校核,达到准确无误。76、施工测量记录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185-2009)要求编制、编号,根据资料内容和数量多少组成一册或若干册装订。 施工测量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1)、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定线报告单和设计蓝图; (2)、交接桩记录表; (3)、工程定位图(总平面、首层建筑平面、基础平面、建筑场地原始地形图); (4)、设计变更文件及图纸; (5)、现场平面控制网与水准点成果表及验收单; (6)、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JGJ/T185-2009)中施工测量记录; (7)、必要的测量原始记录; (8)、竣工验收资料、竣工图;

14、(9)、沉降变形观测资料。8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8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表22 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序号测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 备注1全站仪GTS211D1(台)全站仪工程开工即组织进场2激光铅锤仪托普康1(台)激光铅锤仪3水准仪S22(台)水准仪4大 尺长城50M2(把)大 尺5钢卷尺长城10(把)钢卷尺6线 锤4(个)线 锤8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表23姓 名岗位名称资 格郭瑞清技术负责人工程师吴志祥专业质检员持 证程 鹏测量技术员持 证司俊杰测量技术员持 证9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91、仪器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测量仪器管理台账,由专人保管、填写。92、所有测量仪器必须每年校准检定一

15、次,在仪器上粘贴校准状态标识,具备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并由项目部测量负责人每半月一次进行自检。93、仪器必须置于专业仪器柜内,仪器柜必须干燥、无尘土。94、仪器使用完毕后,必须进行擦拭,并填写使用情况表格。95、仪器在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动的车上。96、仪器现场使用时,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97、水准尺不得躺放,三角架水准尺不得做工具使用。10测量管理制度101、所有测量人员必须持证上岗。102、上岗前必须学习并掌握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及公司技术部制定的计量器具管理实施细则。lO3、到现场放样前,必须先熟悉图纸,对图纸技术交底中的有关尺寸进行计算、

16、复核,制定具体的方案后方可进场。104、所有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控制点的布置,并随时巡视控制点的保存情况,如有破坏应及时汇报。105、测量人员应了解工程进度情况,经常同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业务交流。106、经常与专业测量人员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图纸变更、洽商,并及时将变更内容反映到图纸上。107、爱护仪器,经常进行擦拭,检查时仪器保持清洁、灵敏,并定期维修,保证完好状态。lO8、有关外业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lO9、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测量人员素质。1010、必须全心全意为施工单位服务,必须将所测的点或线向施工单位交待清楚。9#楼控制轴线交点坐标6#楼轴线交点坐标.6#楼放线洞留孔图9#楼放线洞留孔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