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182205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 (一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指禅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见病证治疗步骤举例(一 )头痛(偏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外感头痛、 颈源性头痛、偏头痛、内伤头痛等适宜手法治疗。【诊断要点】1、颈源性头痛:起病或急或缓,有长时间低头俯案工 作或失枕史,头痛连及颈项,伴颈椎活动不利,或头晕、恶 心、畏光、目胀等,在患侧风池周围及上位颈椎关节突关节 附近可触及明显压痛和结节状物。2、外感头痛:起病较急,有明显感受外邪史,或头痛连及 项背, 或胀痛欲裂, 或头痛如裹; 可伴有发热、 恶寒或恶风、 身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3、偏头痛:反复发

2、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女性多于男性, 发作前多有先兆,常因紧张、忧郁等诱发。麦角胺治疗可缓 解症状。4、内伤头痛:可因肝阳上亢、血虚不荣、痰瘀阻络、肾虚 失充等引起,表现各异。头痛的诊断应以经络辨证为主,结合脏腑辨证,同时,注意 检查是否存在颈部“筋出槽”或“骨错缝”的病理变化,综 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治疗】1、治疗原则:疏经,通络,止痛。2、基本治法(1)头面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鱼腰、攒竹、头维、太阳、 百会、四神聪,头面部六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分推法、按揉法、叩击法、 拿法、抹法、扫散法。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8 字”和“大

3、字”推法,反复分推 35遍。继之指按、指 揉印堂、神庭、攒竹、鱼腰、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每 穴约 1 分钟;结合抹前额 3 5 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 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 35 遍。行双手扫散法,约 1 分钟; 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 3 6 遍。(2)颈肩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风府、风池、新设、项根、肩井、大椎, 项肩部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拨法、平推法、拿法、 扌衮 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 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操作,结合揉、拨、推上述穴位, 35分钟。继之拿风池穴、项部两侧肌群、肩井,各半分钟; 在项、肩、上背部

4、施以扌衮 法,约 2 分钟。3、辨证加减 (1)颈源性头痛:在颈项、肩及上背部的阿是穴处施以指揉、指拨、指推法,用力由轻到重,以患侧为主,注意 点线、点面结合, 35分钟。必要时采用整复颈椎手法。(2) 外感头痛:在项背部太阳经施以扌衮法、一指禅推 法,重点按揉风池、风府、肩井、大椎、肺俞、风门、定喘、 曲池、 合谷穴, 3 5 分钟。 擦背部两侧膀胱经, 以透热为度。(3)偏头痛:在太阳、头维穴区行一指禅推法,以较重力 量按揉风池穴, 3 5 分钟。( 4)内伤头痛:肝阳头痛指按揉肝俞、阳陵泉、太冲、行 间,每穴约 1 分钟;推桥弓 30 次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扫 散法操作 20 次。血虚头

5、痛指按揉中脘、气海、关元、足三 里、三阴交、膈俞,每穴约 1 分钟;掌摩腹部 5 分钟左右; 擦背部督脉, 以透热为度。 痰浊头痛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穴、 天枢穴,每穴约 2 分钟;摩腹部 5 分钟左右;指按揉脾俞、 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每穴约 1 分钟。肾虚头痛指 按揉肾俞、命门、腰阳关、气海、关元、太溪,每穴 1 2 分钟;擦背部督脉、腰骶部,以透热为度。瘀血头痛分抹前 额12分钟;指按揉攒竹、太阳,每穴 12分钟;指按揉 合谷、血海、太冲,每穴约 1 分钟;擦前额部,以透热为度。感冒感冒,轻者俗称“伤风” ,一般数天即愈。病情较重,引起 广泛流行者称为时行感冒。宜结合相关药物综合治

6、疗。【诊断要点】 感冒初起,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或头痛、畏 寒,或发热、咳嗽、喉痒或咽痛等。甚则恶寒高热、头痛、 周身酸痛、疲乏等。【治疗】1 、治疗原则:解表散邪。2、基本治法( 1 )头面及颈项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印堂、攒竹、太阳、迎香、风池、风府、 肩井穴,眼眶、前额及颈项部太阳经循行部位。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推法、抹法、 扫散法、拿法。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g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继之指按、指揉印堂、攒竹、迎香、太阳、百会,每穴 1 分钟;结合抹前 额 3 5 遍;用分推法在前额、目眶上下及两侧鼻翼,反复推58遍;从前额发际

7、处拿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 反复35 遍。行双手扫散法,约 1 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 复 36 遍。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体侧,用拇、食两指指 面在风池穴上作拿法,再缓慢向下移动拿颈项两侧直至颈项 根部,如此,由上自下反复 810 遍;从前发际开始到后发 际处用五指拿法 5 8 遍;拿肩井,稍用力以酸胀为度,反 复 8 10 遍。(2)背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肺俞、定喘、大椎穴,背部膀胱经。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擦法。 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在双侧肺俞、定喘穴操作,每侧 1 分钟。擦大椎,擦背部膀胱经(重点擦大杼 至膈俞部位) ,透热为度。3. 上肢部操作 取穴

8、及部位:尺泽、曲池、合谷、外关、鱼际穴,上 肢太阴经和阳明经循行部位。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推法、拿法。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沿上肢太阴经和阳明经往返操作,结 合按揉或拿揉尺泽、曲池、合谷、外关、鱼际穴,每穴0.51 分钟;掌推上肢伸侧手三阳经 2 3 分钟。眩晕 眩晕即目眩、头晕的简称,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见。轻 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 状。【诊断要点】1、颈椎源性眩晕:眩晕发作与颈椎位置改变密切相关, 以目眩为主,可伴恶心、呕吐、汗出、目胀、畏光等,影像 学检查有颈椎退行性改变。2、内伤眩晕:可因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气血 亏虚、瘀血内阻

9、引起,表现各异。【治疗】1、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2、基本治法(1)头面及颈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印堂、攒竹、鱼腰、睛明、四白、太阳, 前额、头顶、眼眶、颈项部。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推法、按法、揉法、 拿法、扫散法。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8 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 35遍。继之指按、指 揉印堂、攒竹、鱼腰、四白、太阳、百会、四神聪等穴,每 穴约 1 分钟;结合抹前额 3 5 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 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 35 遍。行双手扫散法,约 1 分钟; 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 3 6 遍。(2)颈肩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风府、风池、新设、

10、肩井、大椎,项肩 部太阳经、少阳经及督脉循行部位。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拨法、平推法、拿法、 扌衮 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沿项 部膀胱经、督脉上下往返操作,结合揉、拨、推上述穴位,35分钟。拿风池、风府,35分钟。继之拿风池穴、项 部两侧肌群、肩井,各半分钟;在项、肩、上背部施以扌衮 法,约 2 分钟。3、辨证加减(1)颈椎源性眩晕: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 2)内伤眩晕:肝阳上亢重推心俞、肝俞、肾俞、命门;拿曲池,按揉三阴交;指推桥弓,左右各1020 遍。痰浊中阻推摩膻中、中府、云门;推揉中脘,按揉足三里、丰隆, 推脾俞、胃俞。肾精不足推大椎,按揉翳风;重

11、点推肾俞、 命门,按揉大肠俞,拿承山。气血亏虚推中脘,摩腹,按揉 血海、足三里;推心俞、脾俞、胃俞, 3 5 分钟。瘀血内阻 揉中脘、章门、期门、云门;搓胁肋部;拿承山。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 病症,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 时醒; 重者彻夜不能入寐。 本病可单独出现, 也可以与头痛、 健忘、眩晕、心悸等症同时出现。【诊断要点】1、心脾两虚:多梦易醒,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 健忘,神疲肢倦,饮食无味,舌质淡,苔薄,脉细弱。2、阴虚火旺: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 潮热,口干少津,手足心热,腰膝痠软,舌质红,少苔,脉 细数。3、

12、痰热内扰:不寐多梦,头重心烦,头晕目眩,口苦 痰多,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4、肝郁化火:心烦不能入寐,急躁易怒,头痛面红, 目赤口苦,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口渴喜饮,便秘尿黄,舌 质红,苔黄,脉弦数。【治疗】1、治疗原则:宁心安神、平衡阴阳。2、基本治法(1)头面及颈肩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印堂、神庭、太阳、睛明、攒竹、鱼腰、 角孙、百会、风池、安眠穴。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抹法、按揉法、扫散法、拿 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行一指禅“小8 字”和“大字”推法,反复分推 35遍。继之指按、指 揉印堂、攒竹、睛明、鱼腰、太阳、神庭、角孙、百会,每 穴 1 分钟;结合

13、抹前额 3 5 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 处做五指拿法,反复 3 5 遍。行双手扫散法,约 1 分钟; 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 3 6 遍。(2)腰背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 背部督脉、华佗夹脊等部位。 主要手法:扌衮 法、捏法、掌推法。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扌衮法在患者背部、腰部操作,重点治疗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 等部位,时间约 5 分钟。自下而上捏脊, 3 4 遍。自上而下 掌推背部督脉, 34 遍。2、辨证加减 心脾两虚指按、指揉神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每 穴 1 2 分钟;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阴虚火旺推桥弓, 左右各 2

14、0 次;擦两侧涌泉穴,以透热为度。肝郁化火指按、 指揉肝俞、胆俞、期门、章门、太冲,每穴12分钟;搓两胁,约 1 分钟。痰热内扰指按、指揉神门、内关、丰隆、 足三里,每穴 12分钟;横擦脾俞、胃俞、八髎,以透热 为度。心悸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 迟,或节律不齐。推拿治疗以功能性心律失常为主,器质性 病症引起的心悸,尽作为辅助治疗。【诊断要点】1、实证为主: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 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或心悸眩晕, 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 恶心吐

15、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或心悸不安,胸闷不舒, 心痛时作, 或见唇甲青紫,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2、虚证为主: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 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或心悸头晕,面色不华, 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或心悸不安,胸闷气短,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治疗】 1、治疗原则:宁心,安神,定悸。2、基本治法(1)头面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桥弓、风池、百会。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推法、抹法、揉法、按法、拿法 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结合抹法、揉法、按法,在桥 弓、风池、百会穴操作,23分钟。自下而上推桥弓,每侧 约 1 分钟。拿风池

16、穴 1 分钟。(2)胸背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心俞、厥阴俞、肺俞、膈俞、膻中。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摩法、擦法。 操作方法:一指禅推法推心俞、肺俞、膈俞,各1分钟;揉膻中 1 分钟,摩中府、云门,各 1 分钟。(3)上肢部操作 取穴及部位:内关、神门、合谷。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 操作方法:按揉双侧内关、神门,配合深呼吸,23分钟;拿双上肢, 2 分钟。3、辨证加减(1 )实证为主:一指禅推法推肾俞各 1 分钟,拿太冲、 行间,推太阳、听宫、听会、耳门;按揉翳风,拿风池,按 哑门。按揉章门、期门,搓两胁;梳胸部中府、膻中两穴各 2 分钟,运腹部约 5 分钟。按揉大包、

17、京门、膈俞、三阴交, 以透热为度; 按、摩头项部及背部膀胱经第 1 侧线,操作 3 5 分钟。(2)虚证为主:延长按揉神门时间,加按巨阙,拿风池、玉枕;用小鱼际沿胸骨正中分别向左右腋中线推运至两 胁部约35分钟。揉中脘,拿血海、足三里,延长推脾俞、 胃俞;双手掌重叠按揉或用一指禅推法,施术于心俞、华佗 夹脊穴 5 分钟。摩小腹,按中极,推关元、气海、中极;揉 八髎、肾俞、命门,拿三阴交。呃逆呃逆以气逆上冲 , 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制的 一种症状。呃逆有偶然和持续发作的不同,偶然发作的大都 可以不药自愈。张景岳说: “轻易之呃 , 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巳”。“医碥”又说:“无病之呃

18、, 不必治也 , 即治 , 不过用内经刺鼻取嚏 , 或闭息不令出入 , 或惊之之法 , 皆可立巳”。若 持续不断则须治疗方能渐平。本节所讨论的是属于持续不己 的呃逆 , 本症若在其它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则每为病变 转向危重的予兆。【临床症状】(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 , 膈间及胃脘不舒 , 得热 则减 , 得寒愈甚 , 食欲减少 , 口不渴 , 舌苔白润 , 脉迟缓。(2)胃中燥热: 呃逆连声 , 洪亮有力 , 口渴便秘 , 面赤烦 躁, 喜冷恶热 , 舌苔黄 , 脉象滑数。( 3)气郁痰阻:呃逆连声 , 胸胁胀闷,常因情志不畅而 诱发或加重 , 时有恶心 , 饮食不下 , 头目昏眩 ,

19、 舌苔薄腻 , 脉 弦而滑。( 4)正气亏虚: 呃声低沉无力 , 气不得续 , 面色苍白 , 手 足不温, 食少困倦 , 腰膝无力 , 舌淡苔白 , 脉象沉细。 【治 疗】治则以和胃, 降气,平呃为主, 胃寒者加温中祛寒之法; 胃热者佐以泄热通腑;气郁痰阻者辅以降气化痰;正气亏虚 则治宜温补脾胃。( 1)基本治法 胸腹部操作取穴:缺盆 , 膻中 , 中脘。手法:按法 , 揉法 , 摩法。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右侧 , 按、揉缺盆穴 , 以 酸胀为度 , 每侧半分钟 , 然后按、揉膻中半分钟;再用摩法 治疗腹部 , 摩法操作及在腹部移动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 , 以 中脘穴为重点,时间68分钟。

20、 背部操作:取穴:膈俞,胃俞。手法:按法 , 揉法 , 一指禅推法 , 搓法。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坐于右侧 , 用一指禅推法自上 而下在背部膀胱经治疗 3 4 遍, 重点在膈俞 , 胃俞。时间约 6 分钟。再按、揉膈俞 , 胃俞 , 以酸胀为度 , 最后搓背部及两 胁。(2)辨证加减 胃中寒冷: 摩腹时加气海穴 , 时间 2 分钟; 横擦背部 两侧膀胱经 , 以透热为度。 胃中燥热:加摩少腹 , 大横 , 天枢 , 腹结穴以泄热 , 按、揉大肠俞 , 八髎 , 足三里穴以酸胀为度。 气郁痰阻:按、揉胸腹部的中府 , 云门 , 膻中 , 章门 , 期门;背部的肺俞 , 肝俞, 膈俞 , 胃俞,

21、 均以酸胀为度 , 横擦 胸上部 , 以透热为度;斜擦两胁 , 以微有热感为度;按、揉 内关, 足三里 , 丰隆, 以酸胀为度 , 每穴约半分钟。 正气亏虚:擦热背部膀胱经与督脉 , 按、揉足三里 , 内关穴各半分钟,再配合捏脊35遍。【注意事项】(1)少食生冷辛热等食品。( 2)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情绪安宁 , 专心做些其他事务以分散注意力。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消化道病 症。【诊断要点】1、病邪阻滞:多为急性疼痛,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 暖,局部热敷痛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脉紧。或胃脘 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 或大便不爽

22、,苔厚腻,脉滑。2、脏腑失调:多为慢性疼痛,胃脘胀满,攻撑作痛, 连及两胁,嗳气,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或胃痛隐隐,【治疗】1、治疗原则:理气止痛。2、基本治法(1)胃脘部操作 取穴与部位:中脘、建理、天枢、气海、关元、足三 里。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按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于患者右侧,先用轻 快的一指禅推法结合四指摩法在胃脘部治疗,重点按揉中 脘、气海、天枢等穴,继之用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法,在足 三里穴操作。时间约 10 分钟。(2)背部操作 取穴与部位: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 俞。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擦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

23、医者于患者左侧,用一指 禅推法,沿背部膀胱经自膈俞至三焦俞, 往返操作510遍, 然后用较重的按揉法于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穴 操作,时间约 5 分钟。沿膀胱经循行循行部位施以擦法,透 热为度。(3)肩臂及胁部操作 取穴与部位:肩井、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 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搓法、揉法、按法。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势, 一指禅推法结合拿法、 揉法、 按法,在肩井、 手三里、 内关、 合谷等穴作较强刺激地操作。 然后搓肩臂和两胁,往返 1020遍。3、辨证加减( 1 )病邪阻滞:用较重的点、按法治疗脾俞、胃俞、 大肠俞、八髎、足三里,时间约 2 分钟;用擦法在左侧背部 治疗

24、(T7T12),透热为度。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在中脘、 天枢穴。( 2)脏腑失调:用柔和的一指禅推法结合揉法,自天突 向下至中脘穴治疗,重点在膻中、气海、关元,在气海穴治 疗时间可适当延长;然后轻柔地按揉两侧章门、期门,时间 约 3 分钟; 用较重的手法按揉背部肝俞、 胆俞、 膈俞。 轻推、 擦足三里穴,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T7T12)及腰部 肾俞、命门穴,以透热为度。糖尿病糖尿病分为 1 型和 2 型两种,推拿一般适合治疗 2 型糖 尿病,通过手法治疗可以降低药物的使用量,减少副作用。糖尿病是有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

25、时存在 而引起。 2 型糖尿病是那些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的患者。也是推拿的适应症。1 诊断依据1.1 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 轻。但多数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肥胖患者起病后 会体重减轻。可有皮肤搔痒、视力模糊等症状。1.2 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任何一项及一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 糖尿病。1.2.1症状+随机血浆血糖 11.1mmol/L(200mg/dl)。(或全血 血糖10.0mmol/L,即 180mg/dl)1.2.2 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mg/dl)。(或全血血糖6.1mmol/L,即 110mg/dl)I. 2.3葡萄

26、糖耐糖试验(OGTT )中2HPG >II. 1mmol/L(200mg/dl) 。 WHO 推荐成人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口服葡萄糖75克,溶于250-30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2 小时后再测静脉空腹血糖。1.2.4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要注意血糖化验的重复性,必须有 两次血糖异常才能确诊。2 证候分类2.1 燥热伤肺: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善饥,小便量多, 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2.2 胃燥津伤: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口干欲饮,形体消瘦。 舌红,苔黄,脉滑有力。2.3 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浑浊如膏,头晕目眩耳鸣,视物 模糊,口干唇燥,失眠心烦。舌红,无苔,脉细弦数。3 治疗方案3

27、.1 治疗总则:滋阴清热生津,推拿常规操作为:在俯卧位按揉左胰俞、双侧肾俞,直擦背 部膀胱经、横擦胰俞、斜擦肾俞透热,时间约10 分钟;在仰卧位一指禅推中脘、梁门、气海、关元后,次行摩腹,约 10 分钟,再按揉下肢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坐位做内功推 拿的头面部和上肢部常规操作。3.2 辨证施治3.2.1 燥热伤肺证:润肺生津卧位加揉人迎、廉泉、中府、云门,拿肩井及掌擦胸背的操 作。3.2.2 胃燥津伤证:养胃清热 俯卧位加揉胃俞、 脾俞, 在仰卧位以一指禅久推中脘、 梁门, 点期门、章门、太冲、行间,坐位加斜擦两胁的操作。3.2.3 肾阴亏虚证:补肾固精俯卧位加久揉命门、志室,直擦八髎、横擦肾

28、俞、命门的操作。3.3 其它疗法 中成药:消渴丸、甘芍降糖片、降糖舒胶囊等。4 疗效评定4.1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停用降糖药物,实验室检 查多次正常。4.2 好转: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药物剂量减半或基本 停用,实验室检查有改善。4.3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5 注意事项5.1 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疗法,每一患者必须首先 应用。忌暴饮暴食,忌高糖、油腻、辛燥之食品。5.2 调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忌紧张多虑,忧思悲伤,情 绪波动,反复无常。5.3 推拿治疗前已用降糖药物者,应结合治疗过程中的血糖 变化,逐渐减少药量或停用药物。5.4 可进行适宜的轻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腹

29、泻泄泻又称腹泻 ,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 粪便稀薄 , 甚至泻 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簿而势缓者为泄 , 大便清稀如 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 但以夏秋两季为 多见。本证在“内经”称为泄 , 有“濡泄” , “洞泄”, “飧泄”注泄” 等名称。 汉唐时代称为 “下利” , 宋代以后统称 “泄 泻”。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署泄” 、“大肠泄”者 , 名 称虽多 , 但都不离“泄泻”两字。【诊断要点】1、急性泄泻: 有受寒湿或暴饮暴食和不洁食物史, 发病急骤 ,大便稀薄或夹粘液,日行56次或10余次,腹痛如绞,肠鸣 漉漉, 泻后痛减 , 神倦乏力 , 脉滑数 , 舌苔黄腻。

30、 粪检:有不消化食物和少数红白细胞和粘液 , 严重者可出现 大量白细胞。2、慢性泄泻:大便溏薄 , 完谷不化 , 反复发作 , 脾虚者稍食 油腻即泻或排便次数增多;肾虚者黎明前有脐周痛 , 肠鸣即 泻, 泻后痛减;肝气乘脾者每迂情绪波动而诱发泄泻;三者 均为脉沉细苔薄。3、粪检:有少量红白细胞及粘液。【辨证分型】1 、湿邪侵袭:症见发病急骤 , 大便稀薄或夹粘液 , 每日 数次或 10 余次 , 腹痛肠鸣 , 泻后痛止 , 肢体痠痛 , 苔黄腻或 白腻 , 脉濡或滑数。2、伤食泄泻: 发病突然 , 脘腹胀痛 ,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 泻后则痛减 , 嗳腐吞酸 , 舌苔垢腻 , 脉滑数。3、脾胃

31、虚弱:大便时溏时泄 , 完谷不化,反复发作 , 稍食油腻后大便次数增多 , 甚则食入即泻 , 食欲不振 , 面色晃 白 , 舌质淡 , 苔薄 , 脉沉细或缓弱4、肝气郁结: 泄泻每因情绪波动时发作,平时感觉胸 胁胀满 , 肠鸣腹痛 , 心烦不寐 , 嗳气纳少 , 舌苔淡红尖绛 , 脉 弦。5、肾虚泄泻:黎明前脐周腹痛 , 肠鸣漉漉有声 , 痛发即 泻 , 泻后痛减 , 口渴 , 形寒肢冷 , 腰膝痠软 , 舌苔薄白 ,脉沉 细。【治疗】推拿临床以治脾泄与肾泄为主 , 肠结核、肿瘤等引起的泄泻 不宜推拿治疗。1、治疗原则:健脾和胃 , 温肾壮阳 , 疏肝理气为主。2、基本治法(1)取穴:中脘、气

32、海、关元、天枢、足三里、脾俞、胃 俞、肾俞、大肠俞、长强、肩井、曲池、合谷。(2)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法、揉法、拿法。(3)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居于右侧 , 用沉着缓慢的一指禅 推法、摩法 , 由中脘慢慢向下移动至气海、关元穴 , 往复数 次, 再指按、揉中脘、天枢、气海及下肢的足三里。 患者俯卧位:一指禅推法于脾俞、胃俞 、大肠俞、 上次髎穴约 5 分钟 , 然后按揉法于上述诸穴 , 以酸胀为度 , 横擦大肠穴、八髎部透热为度。 患者取坐位:拿肩井及上肢的曲池、合谷等穴结束。3、辩证加减(1)脾胃虚弱:去一指禅推法 , 用摩法于中脘、天枢、 气海、关元穴 8 分钟, 接着再摩胃

33、脘及下腹部各 5 分钟;坐 位擦脾胃俞、肾俞、大肠俞 , 以透热为度。( 2)肾虚泄泻:加横擦气海、关元穴, 直擦督脉 , 横擦肾俞、命门 , 逐渐下降到大肠俞、八髎部以透热为度 , 按揉 涌泉后再擦涌泉穴以引火归元。脾肾两虚者可加内功推拿常 规操作 , 重点在脘腹和腰骶部。(3)肝气郁结: 加推摩膻中、 章门、期门 , 按揉肝胆俞、 膈俞、行间、内关穴以痠胀为度 , 并擦两胁部以热为度 , 达 到疏肝理气的功用。(4)湿邪侵袭:加揉摩天枢、气诲、关元、重按内关、 足三里穴 , 横擦八醪部。(5)伤食泄泻:去一指禅推法 , 加摩脘腹部 , 顺时针方向进 行约1520分钟,重按足三里,直擦大肠俞

34、、八髎部。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 , 排便时间延长 , 或欲大便而 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 , 只是其 中的一个症状 , 本篇专论便秘 , 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 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 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 其发病的原因 , 有燥热内结 , 津液不足; 情志失和 , 气机 郁滞;以及劳倦内伤 , 身体衰弱 , 气血不足等。按照病因病 机及临床所见 , 本病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四类。 由于其他疾病而兼见大便秘结者 , 不在本篇论述范围。 【诊断要点】便秘的一般症状,是排便困难 , 经常三五日或六七日才 能大便一次。 有部分患者 , 大便次数正常

35、, 但粪质干燥 , 坚硬 难排;或少数患者 , 时有便意 , 大便并不干燥 , 但排出艰难。 而另一部分患者 , 由于便秘腑气不通 , 浊气不降 , 往往有头 痛头晕 , 腹中胀满 , 甚则疼痛 , 脘闷嗳气 , 食欲减退 , 睡眠不 安, 心烦易怒等症。长期便秘 , 会引起痔疮 , 肛裂。1、热秘:大便干结 , 小便短赤 , 面红身热 , 或兼有腹胀 腹痛 , 口干口臭 , 舌红苔黄或黄燥 , 脉滑数。2、气秘:大便秘结 , 欲便不得 , 嗳气频作 , 胸胁痞满 , 甚 则腹中胀痛 , 纳食减少 , 舌苔薄腻 , 脉弦。3、 虚秘: 气虚便秘: 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 则汗出短气 , 便

36、后疲乏 , 大便并不干硬 , 面色晃白 , 舌淡 , 苔 薄,脉虚。 血虚便秘:大便秘结,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心 悸, 唇舌淡 , 脉细涩。4、冷秘:大便艰涩 , 排出困难 , 小便清长 , 面色晃白 , 四 肢不温, 喜热恶冷 , 腹中冷痛 , 或腰脊痠冷 , 舌淡苔白 , 脉沉 迟【治疗】1、治疗原则: 推拿对便秘的治疗原则是和肠通便 , 但是还需 进一步审证求因 , 辨证论治。 凡实证胃肠燥热者宜清热降浊; 气机郁滞者宜疏肝理气;虚证气血亏损者宜健脾和胃 , 补益 气血;阴寒凝结者宜温中散寒。2、基本治法(1)取穴:中脘、关元、天枢、大横、脾俞、胃俞、 肝俞、肾俞、大肠俞、八髎、长强、足

37、三里。(2)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摩法、揉法。( 3)操作:患者仰卧位 , 医者居于患者右侧 , 在中脘、 天枢、关元、 大横穴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 摩法进行操作 , 使 热量深透至腹部 , 增强肠胃的蠕动;接着改取俯卧位 , 在背 部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用一指禅推法进行操作 , 接着 用指按法、揉法于肾俞、长强穴 , 然后指按足三里 , 搓、抹 法腹部结束。3、辨证加减:(1)胃肠燥热: 直擦八髎穴 , 以透热为度 , 按揉足三里、 大肠俞以酸胀为度。(2)气机郁滞:摩膻中、章门、期门穴 , 按揉膈俞、肝 俞均以酸胀为度 , 擦两肋及腹部气海、关元、大横部以疏肝 理气 , 最后直擦腰骶部八髎穴以理气通便。3)气血亏损:横擦胸上部、背部及腰骶部 , 均以透热 为度;接着按、揉足三里、支沟穴以酸胀为度。(4)阴寒凝结: 横擦脘腹部和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 直擦背部 督脉 , 以透热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