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53566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关键词】 下法 急性期 中风 中医药疗法 三化汤 治疗应用中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中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风病的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治法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发展。近年来有大量运用泻下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报道15。中风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此时腑气不通,可加重气血逆乱,治疗时辅以通腑泻下之法,可通其脏腑,开其闭塞,使腑气得通,气血得平,不致逆乱上扰。笔者将下法运用于中风急性期,疗效满意,举例报道如下。1 下法 伤寒论全书397条,论攻下条文90条,占23。所谓下法就是

2、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羦血,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其作用:一攻逐积滞,即“推陈致新”;二清热泻火,谓“釜底抽薪”;三润肠通便,即“增水行舟”1。随着临床对下法的运用与研究,下法已超出了原有通便泻热,逐邪下行的局限范围,而成为解毒排毒,疏利气机,开窍醒神,调整阴阳,促进正气的发挥,因势利导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尤其在临床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风病是在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基础上,产生风、火、痰、气、虚、瘀,导致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而发病。而火、痰、瘀、虚为生风之源,也是引起腑实、窍闭的主要原因,

3、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走之路,返而上行,出现大壅大实之象,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从而加重病情,如单用某一治法效果皆不满意,若协以通腑泻下降逆法则事半功倍。自张从正根据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之要旨,最早运用寒下法,方选三化汤治疗中风病以来,历代医家对泻下法的运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张锡纯认为肝为起病之处,胃为传病之所,提出“肝火之升,胃气上冲,又多因胃气不降而加剧”。中风病人气血逆乱,血蓄于内,胃肠气机不畅,糟粕积滞阻于肠道,郁久化热而引起胃肠实热证,故大便通则病过半。故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既是诱发因素,又可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病变过程中,影响疾病的治疗。因此,通腑泻下在中风

4、病的治疗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腑不等同于单纯通大便,通腑泻下在排便的同时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引气血下行,直折肝阳暴亢,令亢阳下潜而“胃气复返”;(2)借通腑以达泻火泻热之目的,即釜底抽薪,使火热之邪从下而出;(3)清除阻滞于胃肠的痰热积滞,使痰热或痰浊之邪不得上扰神明,达到启闭开窍之目的;(4)通畅腑气,祛瘀达络,敷布气血,使瘀热之邪从下而除,不得上扰神明;(5)急下存阴,使火热煎灼将竭之真阴得以保存,以防阴劫于内,阳脱于外,正所谓“陈腐去而肠胃洁,肠胃洁而营卫畅,营卫畅而诸病愈”6。2 病案举例 患者孙某,男,65岁,于2005年11月25日入院。3 d前突然出现左

5、侧肢体麻木,活动不利,但尚能活动,言语笨拙。次日诸症加重,送至我院就诊,经做头部CT检查诊断为“脑梗死”并收入院。经西药常规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半身不遂日渐加重。诊见患者意识尚清,但朦胧嗜睡,口角右偏,言语蹇涩,高热不退,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2级,左侧巴氏征阳性,大便秘结,已数日不行,腹部微胀,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治以化痰通络,泻热通腑为法,在给予西药常规治疗下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方以三化汤加减:生大黄5 g(后下),厚朴15 g,枳实10 g,羌活5 g,胆南星、半夏、茯苓、红花、桃仁各10 g,全瓜蒌、桑枝各30 g,莶草20 g。服用3剂后,大便已通,高热已退,神志清楚,左侧肢体

6、肌力改善,原方加减服用7剂后,左侧肢体明显恢复,可扶助其他物体下地行走。3 体会 中风病常突然发病,病势较急,且危重多变,但中风病的发生不外乎风、火、痰、气、虚、瘀六端, 为本虚标实之证。古人云:“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针对中风急性期病人多数有风火痰热腑实表现,辨证使用通下法,一可使腑气通畅,气机升降如常,气血得以敷布,经络脏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积滞痰热从下而出,浊邪不得上扰心神、蒙蔽清窍;三可以急下存阴,以防阴劫于内而阳脱于外。此乃祖国医学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原则。如腑气不通,邪不得出,气机不得升降,上蒙之清窍亦不得开,其后果必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

7、“出入废则神机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由此可见,通下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黄选华.辨证通腑治疗中风病急性期96例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48.2王桥专.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6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11):28.3张玉华,王宇萍.通腑泄热法治疗急性中风病3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94.4李 玲,赵建军.阳明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6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60.5于永春.下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12):2 118.6王 英.辨证通腑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体会J.辽宁中医,2001,28(7):419.5 / 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