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381187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儿心房颤动转复治疗30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 总结心房颤动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方法 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30例心房颤动患儿,首先采用药物治疗,无效者给予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治疗。结果 30例患儿中8例自动出院,余22例药物转复16例(占73.3%),同步直流电击复律6例,成功转复4例。结论 小儿心房颤动临床症状不典型,药物治疗转复率较成人高,同步直流电击复律可快速恢复窦律,但影响因素较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转复;临床分析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为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可引起快速心室率,发生心力衰竭、晕厥、抽搐、心源性休克等。若房颤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易致

2、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房内易形成血栓,引起体、肺循环栓塞,故房颤为临床需严密观察和积极治疗的心律失常之一1。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30例心房纤颤患儿的诊治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房颤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 h12岁,平均3.5岁,心电图检查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匀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心室率完全不规则,心室率为80220次/min,符合房颤心电图诊断。30例患儿有19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其中肺动脉闭锁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房间隔缺损(ASD)7例;卵

3、圆孔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临床症状:年长儿有头晕、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精神不振、恶心、活动耐量下降、晕厥等表现。 1.2 起病特点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者13例(43.3%),发现心脏杂音后做心电图检查确诊者7例,以心衰为首发表现者10例。 1.3 其他辅助检查 心脏彩超:全心重度增大1例,双房中度扩大13例,重度扩大1例,右房室大8例,左房大1例,左室大6例,ASD 7例,PDA 5例,VSD 3例,卵圆孔未闭1例,肺动脉闭锁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射血分数(EF)下降8例。血电解质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正常。 1.4 药物治疗 给予地高辛68 g/

4、(kg·d)维持治疗,3天无效加用胺碘酮或倍他乐克。胺碘酮负荷量5 mg/kg,而后10 g/(kg·min)维持35天,改口服10 mg/(kg·d),分2次(每12 h 1次)给予,同时地高辛维持量减半。倍他乐克0.52.5 mg/(kg·d),分2次(每12 h 1次)给予。 1.5 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2周以上,未转复且仍住院者,无基础心脏病幼儿,给予同步直流电击复律6例,复律前充分镇静,并停用洋地黄类药物,首次能量1 J/kg,无效则增至1.5 J/kg。 2 结果 30例患儿中,3例仅用地高辛复律,21例加用倍他乐克,6例加用胺碘酮,8例因经济

5、或其他原因自动出院,其中6例住院时间不到6天,出院时已有3例病情明显好转。余22例患儿经药物治疗后,16例成功转复为窦性,药物未转复患儿6例行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治疗,成功转复4例,失败2例继续药物治疗。 3 讨论 小儿房颤的发生率较成人高,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儿。由起病特点可以看出,本组资料10例以心衰为首发症状,13例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就诊,7例发现心脏杂音后做心电图发现,说明小儿房颤临床症状不典型,年龄较小者不会描述,极易漏诊,故儿童心电图应列为门诊常规检查项目,以尽早发现本病。 本组患儿房颤的首要原因是先心病,有14例(46.7%)患儿提示先心病血流动力学异常,致心房代偿性扩大,心房电生理

6、异常,引发房颤。本组因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引起房颤者2例。 儿童房颤多采用药物治疗,首选地高辛,减慢房室传导,降低心室率,防止心衰发生,减轻症状。若地高辛效果欠佳,可加用-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或胺碘酮。倍他乐克可拮抗儿茶酚胺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降低心房兴奋性,减慢心房传导速度,延长不应期;胺碘酮主要作用于钾通道,抑制第二时相钾离子外流而延长复极,延长心房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打断折返环,转复心律。本组30例患儿中16例经药物治疗复律,其中3例仅口服地高辛,另13例在地高辛基础上分别加用倍他乐克或胺碘酮,复律发生在用药后5天10个月。小儿房颤的发生机制与电生理不稳定关系密切,采用药物治疗后,绝大部

7、分患儿可转复,停药后23年未复发。本组资料药物转复16例,总有效率73.3%,药物治疗效果满意。 同步直流电复律是终止小儿房颤的有效措施,成功率90%100%2。本组资料同步直流电复律6例,成功转复4例,有效率66.7%,年长儿慢性房颤需积极去除病因,电复律后需服药维持窦性心律,并监测抗心律药物的不良反应,本组患者随访12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近年,随着治疗的不断进展,三维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成人房颤的较好方法,治愈率达50%80%3,并发症少,但射频消融治疗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国内外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小儿房颤的报道亦较少。故对于基层医院,药物及电同步直流电复律成为小儿房颤治疗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参考文献】 1 陈新.临床心律失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6-549.2 李小梅.小儿心律失常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98.3 张利璧.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4):216-217.5 / 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