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00117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人口调研报告.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报告编号:YT-FS-4798-74流动人口调研报告(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o Reflect The Basic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专业报告模板 REPORT TEMPLATE流动人口调研报告(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

2、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岀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一、调研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正在逐年增 加,流动人口无论是速度还是频率都在逐步加快,尤 其在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样的沿海地区的 大城市已成为吸纳流动人口的重点城市。XX年1%人口 抽样最新数据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4735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28%,其中跨省流动人口 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五年间流动 人口增加2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新

3、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 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 革开放政策以来,北京依靠自身良好的经济、社会、 文化、区位等方面优势以及特殊的政策环境,吸引着 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成为全国少数几个容 纳超过三百万以上流动人口的特大城市之一。进入21 世纪以后,首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400万;XX年, 全市流动人口规模达到了 357万人,1流动人口与户 籍人口数量比为1: 3. 3o XX年的最新数据显示,xx市 常住人口中的流动人口总量已达383万人。2考虑到 目前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以及XX年“奥运会”的召 开等因素,未来北京流动人口稳步增长的趋势将难以 逆转。21世纪以来

4、,首都流动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活跃时期,人口流动也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尤其是流动人口区域空间分布主要居住在海淀、丰台、 朝阳等城市功能拓展区。随着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逐 步实施以及首都人口宏观调控机制的逐步建立,流动 人口区域空间分布的状况、特点以及宏观调控思路已 引起了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关注。二、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与特点分析xx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 地之一,主要是因为XX市作为首都所具备的在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特有的优势。随 着XX市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从1990年普查的 51.9万(调整后为131万)增加到1997年229.

5、9万,XX 年的 246.3 万,XX 年 357. 3 万,XX 年 383 万,xx 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伴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增加也呈 现出比较特殊的模式。目前,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 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强弱分明,但引 力的动因有着显著的差异。与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 口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有着较大的差别,更为集中地分 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流动人口 数量则较少。从分区的数据来看,xx区、XX区和XX 区的流动人口数量分列xx市的前三位,这三个区都属 于城市功能拓展区;第四到第七位的分别是xx区、XX 区、xx区和xx区,这四个区则均属于城市发

6、展新区。 首都各区(县)流动人口分布有所差异是由于不同区域 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目前,首都 城市功能拓展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最强,城市发展 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次之,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 态涵养发展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则最弱。第二,城乡结合部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聚居地格 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XX市流动人口分布的历 史来看,城乡结合部历来都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地。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区域流动人 口占流动人口总量比例为74. 5%; 1997年外来人口普 查数据表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 比例上升到了 79. 3%;XX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城乡

7、结合 部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比例进一步上升到83. 5%; 而XX年1%人口抽样调查,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占流 动人口总量比例则高达85%o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 数量和比例的变化趋势来看,尽管xx市各级政府部门 加大了对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但是由于 近几年来xx市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经济辐射 能力的增强,流动人口活动区域不断向城乡结合部外 围地区延伸,特别是一些新开发的区域;而同时,新开 发地区的发展改善了周边的居住环境、交通状况和经 济活跃程度,进而能够更多地提供就业机会,也在很 大程度上吸引了流动人口向新开发地区迁移。第三,人口变动弹性差异大,拓展区以及新城正 成为吸引流动人

8、口的重要区域。受到土地资源和城市 承载力等因素的限制,首都功能核心城区人口变动可 能区间越来越小,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受 XX市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影响,开发利用土地相对 较多,具有承载流动人口的潜力。从XX年到XX年按 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流动人口变动趋势来看,城市发 展新区流动人口增长幅度最大,高达81.5%;其次是生 态涵养发展区,由于其原有流动人口基数小,尽管增 长幅度达到47. 5%,但绝对数量上仅增长了 5. 5万人, 仅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1/5;城市功能拓展区在流动 人口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增长幅度虽然仅有36. 1%, 但其绝对数量是其他功能区域所不能比拟的;而首都 功能核

9、心区流动人口增长幅度最小。第四,地方性制度安排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影 响程度逐步加强。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产品提供等 方面作出地方性制度性安排上,XX市各区(县)在户籍 人口和流动人口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制度安排的 初始程序及权利的界定也存在不平等现象,特别是一 些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初始程序及权利不平等,导致流 动人口无法享受市民待遇。与户籍人口相比,流动人 口经济上低收入、生活上低质量、政治上低参与、权 益上低保障、公共服务上低享受。因此,XX市及各区 县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安排直接影 响到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我们在调研中也发 现,目前XX市取缔了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要对象

10、的民 工子弟学校,尽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免收借 读费,但是,由于一般公立学校距流动人口聚集地比 较远,为方便子女上学,许多流动人口不得不选择距 离学校比较近的地区作为居住地。还有一部分流动人 口因为子女在北京无法接受高中教育或者无法支付 XX市昂贵的高中教育费用,而把子女送回老家抚养。 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性政策规定对流动人口分布和规 模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第五,公共基础设施状况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 影响程度逐渐显现。受到计划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 市发展聚集作用的影响,XX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在原先的城区(城八区)和郊县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 全市道路长度、公共交通营运车辆、公交线路、环卫

11、 机械、公共厕所、密闭式集装箱垃圾站等城市公共设 施的80%-90%集中在城近郊区。公共设施的分布直接 影响到流动人口居住的环境、出行的快捷和接受服务 的便利,对流动人口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这种 影响逐渐强化。目前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也 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变化密切相关。三、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面临的突出问题剖析21世纪以来,xx市流动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 时期。随着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的逐步变化,首都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流动人口过分集中,人口公共管理难度加 大,近年来,xx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同时流动 人口集中程度增加,呈现出“双增”态势。199

12、0年到 XX年之间流动人口从不到52万增加到383万,增加 了 7倍多;同时,各个城区内流动人口聚集地的人口密 集程度也日益增加。例如,XX区和XX区一方面经济 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区域分布较广, 面积较大,成为流动人口聚集的“两极”,1990到XX 年之间流动人口规模均增长了8倍和6倍,分别达到 84万和74万。甚至在xx市一些局部地区出现了流动 人口数量和比例超过户籍人口的“人口倒挂”现象, 考虑流动人口规模还在持续增长,集中趋势日益明显, 再加上流动人口自身的不稳定性,极易引发一系列社 会问题,大大地增加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第二,流动人口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增加了人口 管

13、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随着xx市社会经济城市化的 进程,越来越多的城郊地区被纳入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形成了新的“城中村”和流动人口聚居地。一方面, 由于城乡结合部一般在城市新兴的发展区域内,距离 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新区较近,房价相对 较低,交通状况日益便捷,公共服务发展较快,越来 越多的城市人口向城乡结合部分聚集。另一方面,城 乡结合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薄弱,开发商往 往房子建完、售完后就弃之不管,绿化、道路、服务 网点、市政设施等配套工程无人过问,造成大片建设 死角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 居住区域相互混杂交错的状况,给户籍人口和流动人 口管理增加了复杂性。第

14、三,区域疏解流动人口的调控长效机制尚未形 成,流动人口集聚趋势难以短期改变。XX市目前流动 人口空间分布仍然比较集中,区域疏解流动人口的长 效调控机制尚未形成。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来看, XX市首都功能核心区产业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以第三 产业为主、高端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局面;城市功能拓展 区的第三产业也占据了主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也呈 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的 第三产业发展并没有对低端产业产生足够的替代效应。 一方面,XX市人口的生活水平依然不是很高,对廉价 第11页/总17页专业报告模板 REPORT TEMPLATE的产品和服务还存在着相当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大 规模

15、的低端产业群和产业链仍然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 域。这些低端产业群和产业链的存在为流动人口在中 心城区聚集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提升了流动人口在 中心城区的活动能力,对流动人口疏散起到了负面的 作用。第四,城中村居民构成复杂,人口安全问题十分 突出。“城中村”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是聚集的人口 数量,特别是流动人口数量很多,在很多城区城中村 的人口构成混杂,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户籍人 口数量。“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增加,不但会导致城 市功能错位、景观破坏、滋生贫困、违法、犯罪以及 “地下经济”,而且会增加“城中村”的管理成本和治 理成本。实践经验表明,由于“城中村”监督机制不 健全、人口的法制意识比

16、较薄弱,各种违法乱纪的行 为就会繁衍在这些“村落”里,假冒伪劣产品、卖淫 嫖娼、刑事犯罪和盗窃案犯等,就经常潜藏在“城中 村”大杂院的岀租屋里,各种人口问题十分突出,是 有影响的刑事治安案件的高发地。第五,弱势人口空间分布边缘化,公共服务明显 不足。随着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房地 产价格攀升,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房地产价格差距加大, 致使城区生活成本增高,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出 现高收入化倾向。部分难以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保证生 活质量的人群从首都功能核心区向城市功能拓展区迁 移,导致另一部分人群从城市功能拓展区向更边缘地 区外迁,呈现出梯度外迁的趋势。而这种梯度外迁直 接把弱势群体排挤到

17、城市边缘地区,主要包括收入较 低、不能保证生存质量的部分户籍人口和大部分流动 人口。而城市边缘地区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原 本滞后,且地域相对较广阔,社会服务网络密度相对 较低。近几年来虽有较大幅度改善,但服务水平较低 的现状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同时,边缘地区人口增长 的弹性较大,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很容易引发聚集效 应,提供一些低层次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流动人 口聚集的态势,形成循环效应,这都会加大社会服务 机构的负担。随着弱势人口外迁,必将导致城市边缘 地区人口增加速度更快,对社会服务需求量进一步加 大,社会服务能力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第六,低端产业聚集流动人口,区域产业结构亟 待升级。尽管

18、近年来XX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迅猛发展成为带动XX市整体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 因,但是面临着XX年奥运会的到来,XX市一般服务 业和建筑业对劳动力同样有着巨大的需求,能够给流 动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流动人口出于自身文化 素质等原因难以进入高端产业,大量的低端产业存在, 为xx市流动人口的聚集提供了生存最基本的经济条 件。从流动人口就业的职业结构来看,绝大部分流动 人口仍然聚集在低端产业。根据XX市XX年1%人口抽 样调查数据,流动人口中有49.2%为商业、服务业人 员,26. 7%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这两部 分职业就囊括了 3/4以上流动人口。四、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调

19、控的政策建议适当优化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已经是影响首都 人口发展目标实现的一项急迫任务,同时,能否合理、 有效地调控流动人口地区分布也是影响到XX市社会、 经济、资源、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 题。按照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及XX市人口发 展战略目标的思路,合理调控XX市流动人口规模的政 策框架不仅要关注城市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还要重 视对区域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调节和优化。客观地讲, 优化首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将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 作,因为这项政策不仅与区域流动人口规模、素质、 结构等密切相关,还与区域制度安排、出租房管理、 产业结构升级等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制定首都流 动人口空

20、间分布的宏观政策必须拓宽思路,从长计议:第一,以行政调控为主导,探索新时期首都宏观 协调区域人口合理分布的行政、法律等方面的长效机 制,确保首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 发展。尽快制定对各区人口规模、结构、分布以及人 口管理和服务的长期、动态、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重点强化对区域流动人口的调控,强化政府对人口空 间分布的宏观调控力度。第二,以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规划对协调区域 人口分布的导向性、科学性、前瞻性的作用,促进人 口要素、公共资源、自然资源在区域内部的合理配置。 要尽快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将区域人口发展规划 切实纳入各个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将人口规划与产

21、业规划、就业规划、土地规划、公共 设施建设规划等作为合理引导人口分布的重要举措加 以高度重视O尽快建立并实施与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尤 其是流动人口)相关的人口规划目标的监测和评估体 系,加强对人口规划目标的前期和中期评估,确保人 口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三,以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为契机,采取有效 的调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市场资源配置手段,最大 限度地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分布的引导和配置作用。 按照首都城市总体规划对四个功能区的定位进行产业 布局的调整,即在核心区大力发展疏散人口的现代化 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以高端产业主体的第三产业;在拓 展区积极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文化、科技以及现代服 务业,坚决限制低

22、端产业的膨胀和发展。第四,以出租房屋管理为突破口,重点加大对城 中村的改造力度,加强对出租房屋的市场监管力度, 并尝试性地推广居民证制度。按照构建宜居城市的要 求做好对城中村的改造规划,近期重点做好中心区的 城中村改造,并采取有效的途径逐步提高城中村的居 住标准,从而改变城中村人口居住过度聚集的局面。 要严格控制城中村的出租房屋总量增长,动态监控其 出租房屋的结构变动,重点清理违法出租房屋的现象。 在试点地区逐步推广居民证制度,积累经验,再加以 全市范围内的推广,以便完善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和 服务。第五,以动态监测为依托,强化对区域流动人口 规模、素质、结构与分布的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 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建立和完善上下联动的区 域流动人口规模、素质、结构与分布的动态、权威、 统一的综合数据采集系统,并对此进行系统的整理和 分析,加强对区域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动态监测。以 上述人口信息数据为支撑,构建首都区域流动人口规 模、结构与分布的长效预警机制,强化人口综合管理 和宏观调控机制。这里填写您企业或者单位的信息Fill In The Information Of Your Enterprise Or Unit Here第18页/总1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