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战役前后耗时3年(前262前260),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战国秦赵长平之战,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规模首屈一指的战役,是由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参战方:秦国兵力:约55万人主要指挥官:白起兵力损失:约15万结果:秦胜参战方:赵国兵力:约45万人主要指挥官:赵括兵力损失:约40万结果:赵败秦赵长平之战秦攻打韩国结果将上党郡献与秦长平之战起因(公元前262)韩上党郡被孤立韩王自保郡守冯亭不愿意降秦,便求赵发
2、兵取上党郡赵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长平之战起因(前260)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
3、说:“让我来想办法。”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秦使的反间计 赵括赵括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
4、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长平之战战后分析长平之战战后分析v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v 秦胜赵败结果原因秦国赵国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商鞅变法)军事实
5、力较秦弱瓦解关东六国同盟对秦野心认识不足,被动防御成功使用反间计中秦计:廉颇赵括用人得当,白起、王翦等大将赵括纸上谈兵,被敌包围白起用兵如神,善察时机战和摇摆不定秦军及时增援,协调作战,配合白起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失去问鼎中原的实力,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长平之战是相当残酷的,尤其是对于赵国,那此后两国停息战火,休养生息了吗?答案是没有,第二年(前259)两国便又开战火,那就是著名的“邯郸保卫战”。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在赵国出生了,他就是 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 嬴政生于赵国,长大后被接回秦国,13岁登基,稳定政权后便逐步开始了他的统一之路,战胜东方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登基称帝,称始皇帝,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大秦帝国 经验不足,不当之处,敬请原谅,谢谢!结束,再见!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