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01177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课题:授课人:学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沪教版)(上)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认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为以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内容抽象,教材主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设计的背景和定位:课型:本节内容是探究性的学习课,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内容为2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课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隙”1课时,用时90分钟。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

2、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为正态分布。在几次探究课上,学生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激烈。基本掌握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入下安排:先设置情景,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相关资源:教师参考用书: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3、初中化学方法和探究,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仪器和药品:烧杯、研钵、玻璃棒、注射器、橡皮塞、大试管、高锰酸钾、浓氨水、蒸馏水、酚酞、酒精等(13份)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 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4) 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进行想象和推理。2、 过程与方法:(1) 学习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初步了解科学的实验方法;(2) 能够面对自己熟

4、悉的物质,猜想这些物质的组成,对微粒的特征提出假说;(3) 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用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一系列验证性实验;(4) 经历分小组实验探究微粒的特性的活动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的历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2) 使学生懂得如何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功;(3) 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观点。任务分析:1、 教学重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及能用微观知识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 教学难点: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理解。教学模式:1、 多媒体课件教学;2、 实验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流程:(1)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出问题 实验探

5、究:观察实验,感受物质分割过程 解释现象:运用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 构建微粒的观念 应用:列举实例,解释现象 (2)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呈现学习情景:观察实验 提出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设 引导实验,验证假设,比较分析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微粒之间有空隙。 提出问题,创设实验 预测实验结果 测量、记录实验现象 得出初步结论,并设想新的实验方法2、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动动手,做做热身运动。请在10s中内把桌上的纸张尽你可能分成最小块的,但要保证每次都要均分。动手实验(提示别乱丢纸张)。选出最小者。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兴

6、适当评价,引入,这么小了,还能分吗?(能,则追问分到看不见呢?)发表各人看法。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兴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呢?比如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继续再分吗?(用玻棒小心挑一颗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 讨论交流通过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兴(提示)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考方式,不是单单用手,用水呢?实验:1、将研细的KMnO4粉末用玻棒挑少许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静置观察2、用玻棒轻轻搅拌,待稳定后倾倒出一半在另一烧杯,加水稀释,观察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3、重复2的操作,再稀释,颜色又有什么变化?整个实验说

7、明了什么? 通过直观的实验想象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是运动的(小结)1、KMnO4粉末还可以继续再2、颜色变浅是因为KMnO4微粒变少了。交流讨论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研究问题的激情解说:借助目前高科技手段,人们看到了构成物质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看屏幕上展示用铜的微粒写的迄今最小的汉字“原子”,说明这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铜原子所写出的。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粒性。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物质的微粒性(联想与启示)为什么不同物质有不同性质呢?讨论抢答。知道性质不同是因为构成的微粒不同。适当延伸知识点既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那么微粒有什么样的特性呢?思考互动引入,铺垫演示:在烧

8、杯A中装入适量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看到,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适量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罩在一起,看溶液变色情况。 观察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为学生创设一个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情景,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讨论,激励大胆猜想。并把猜想分类归纳。假设: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过一会才变色,与B无关2、浓氨水遇上空气才会使酚酞变色3、B烧杯中浓氨水的微粒跑到A杯中去了,使A烧杯中的酚酞变色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粒子运动情况不同所有的猜想只有得到证实,才能被人们接受,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吗?适当引导,注意提醒控制假设中的变量和不变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讨

9、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共识:1、氨水能使酚酞变红2、氨水微粒从杯中跑出进入另一杯中,发生化学变化,颜色变红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强学生成功感和自豪感(追问)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断运动的例子吗?2、假如把B烧杯中的浓氨水换成蒸馏水,会出现什么现象?水微粒不在运动吗?我们还有什么生活经验说明水微粒在不断运动?1、 讨论交流2、 进一步认识微粒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检验并加强学生对粒子是否理解(说明)1、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探究。2、刚才同学们所做的都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探究,只不过控制的条件有所不同,象这样的同一组实验我们有对比性,我们称之为比

10、较实验,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倾听互动及时的向学生强调学习化学的方法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微粒的性质实验: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半的酒精,再加入一半的水,观察体积的变化。实验引入(提示)假设有一框篮球和一框乒乓球相混,体积是两框之和吗?为什么?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通过类比想象寻找合理解释。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动画模拟,帮助想象交流后得到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激发学生思维我们还能用什么实验证明物质间有空隙呢?实验:将两只同等体积的针筒,分别吸取同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慢慢推入。思考:针筒内的水和空气能否被压缩?你知道原因吗?哪个更易被压缩?联系生活,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粒性,

11、并强调出微粒间有间隙通过回答引导学生认识固体气体液体之间的空隙是不一样的。同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就是微粒之间的空隙不同而已。1、交流后口答。2、展示水、冰、水蒸气之间的空隙图片。探究实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小结)今天我们初探微观世界,知道了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空隙。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投影展示)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巩固提问:假如说你是这烧杯中的一颗水的小微粒,你在你周围看到了什么?如果稍稍给你加加热,你又会怎样?请大家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想象水微粒的“生活”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为知识应用打下基础板书设计:第1节 用微粒的观点

12、看物质1、 探究物质的可分性2、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3、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性质课后作业:1、 复习书本P56-60;2、 完成书本P60习题1、2、3;3、 寻找一例生活中能说明微粒特性的实例。教学反思及评价: 新课标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有意识的溶入渗透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物质微粒的三大特性是本课的三大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只有45分钟的课堂上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把“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作为探究的重点:按现象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这五步进行。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提出了种种假设“酚

13、酞和蒸馏水结合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变红”、“酚酞遇浓氨水相遇会变红,与蒸馏水无关”、“空气中的某些成分使酚酞变红了”、“B杯(图详见沪教版教材九年级 上册P58图3-3)浓氨水挥发出的细小微粒跑到A杯中,使溶液变红”如果把学生的假设都通过各自设计实验来验证,显然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学生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从而不知所措,一位女生满脸通红很不好意思的问“我要做什么”。我的不成功之一就在于此。不成功之二在于没有对学生的设计加以完善指点修改,而仅是学生怎么说我就照着怎么做。如有学生设计把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共同罩在大烧杯里,看是否酚酞会变红,以排除蒸馏水使酚酞变红的假设。其实要排除这一假设,只要把滴有酚酞的蒸馏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更为简单。 新课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但课堂上老师必要的引领是不可少的,不要把新课程简单的认为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时过分的“自由”会变得毫无意义。“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手牵手”,教学机智要在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摸索不断长进。6 / 6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