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19813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讲稿说明 :以下仅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期望 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与大讨论 肤浅、错误之处望得到批评指正! 知识储备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储备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教师的知识储备。 它们与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 举两个现象:一个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下面要讲的东西都被学生说掉了, 下面的内容无法展开。另一个是学生在发表观点看法之后,出乎了老师的意料, 从而不能迅速作出判断, 延误教学时机。 第一现象说明, 在教学设计中绝不能低 估学生的认知能力。 学生在学习科学时, 并不是一张白纸, 事实上现在学生知道 的在某些方面甚至会超过我们。 另一方面, 教师的应变能力也很重要, 应变能力 的核心是我们自

2、己的知识储备。 因此,我很赞同瞿老师说的, 要适当去了解初中 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内容, 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 正确把握教学很有好处。预设与预见的关系预设越多, 教学中来自学生的学习阻力越大, 学生的潜能可能就被扼杀。 要多一 点预见, 多一点课堂教学的机制和灵敏。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课堂缺乏生机, 这是 因为我们淡化了学生的自主, 强化了我们的预设。 事实上课中的闪光点更多地来 自于我们的预设之外。但要有预见,否则会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小学科学到底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有时会不由自主的绕到知识的框框中去。 最近, 我看到一篇文

3、章叫 教师的 第三只慧眼,说以前考试论分数,老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盯知识;后 来考试中出现了能力题,老师睁开了另一只眼,去盯住技能,强化技能训练;在 知识与技能之外,其实还有人文关怀(通俗地讲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需 要我们用第三只慧眼去盯。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或许还需要我们用第四只眼、 第五 只眼去看待学生的学习。所以过程的含义是非常广的。怎样达成这样一个目标 呢?我认为关键是我们一节课的活动设计。也就是我下面要讲的第四个关系: 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 党员先进性学习中有个要求,叫: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更丰富。我把它搬 到我们的科学教学中, 是很贴切的。规定动作就是我们一节

4、课的核心, 也就是新 课程标准 的要求,自选动作也就是我们的教材提供的内容和我们的创新。 对于 教材内容,我认为要科学认识,为我所用,而不能为其所累。这就需要对教材内 容进行重组和二次开发,把教材所体现的核心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创新活动中去。 我备课很简单, 根据自己的理解, 先备大体的活动流程, 再把已经体现的学习目 标进行一一梳理,然后对照新课程标准 ,把缺漏的学习目标找出来,对活动 设计进行多次修改, 最终完成整个活动设计。 我不提倡备祥案, 越详细教学越容 易走样,导致整个课堂没有生机。因为一切都在预设中。小学与初中的关系小学科学关注的是研究的方法、情感、态度。因此不要把知识漫无边际地拓宽

5、、 拓深。小学阶段的许多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中会更全面地 接触。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本单元在整个地球与宇宙中占有两部分,一是地球概貌, (第 1 课、第 2 课) 二是地表的变化(第 3、4、5 课)。其他部分有的已经学过,有的即将学习,所 以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调动学生知识储备, 激发后续学习的热情十 分关键。另一方面人类对宇宙的研究不断深入, 却对我们的地球了解甚少, 可见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科学老师身上肩负的使命有多重。 新教材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把原来五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我们 的地球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地球里面是什么样的 地球表面是什

6、么样的) 调整 到六年级上学期,并进行了细化处理。但是,给我们教学这段内容增加了麻烦, 因为要把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再炒一次冷饭, 教学上比较困难。 不过冷饭加几个 蛋、加点盐、放点味精,摆点香葱同样吃得有滋有味。我对比了一下新老教材, 发现新教材在编排时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点: 1、增强了模拟实验(如模拟进出 港的实验)、2、突出了研究方法(如可以用哪些方法探究未知的世界) 、3、添加 了最新的科技信息(神五、航拍和卫星立体图片) ,并且添加了中国在地球研究 领域的成果、 4、增加了教学内容(火山与地震、地表形态改变的原因) 。不过, 老教材也有它的优点,我们回去之后把新老再做对比,争取把这顿饭

7、做好。1 地球的形状核心目标也就是规定动作, 但是还不完整。 还需要我们在设计的活动中体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感受到前人不断追求真理、 探索未知的精神, 不迷信权威等等。 这些新课程标准 都一一列举, 希望大家设计活动的时候经常翻翻。 由于篇幅有限我没有详细列举 这方面的目标,请大家注意。教参上也有。学习目标我在分析的时候不多说了。 教学建议重组教材我们先来看书上的编排顺序 (略) 是从人类认识的顺序, 但违反了学生认识的顺 序。学生知道地球的轮廓是圆的, 却恰恰不知道古人怎么会认为天是圆的, 地是 方的。因此有必要重组教材, 一开始就让学

8、生欣赏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 感受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实惠。接着发问:太阳是球体,月亮是球体, 没有人怀疑, 因为大家都确确实实地遥望到了。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 那么 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 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增强体验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地面, 只用眼睛看, 不经过大脑的思考: 你们认为你所看到的 地面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的?让学生感受 生活范围小影响判断。 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地球仪和桌面的比较。圆形投影与方形投影的比较。 (垒球和方木块)丰富数据地球的周长、半径、表面积这些枯燥的数字,转化成形象的数据。

9、表面积相当于53 个中国国土面积。光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赤道 7 圈半。等等通过计算,增强感 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几个注意点纠正学生说地球是圆的的说法,正确的应该是球形的 天圆地方说与盖天说 解释浑天说(半文言) 突出麦哲伦的第一次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壮举。最后可 以体现一下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原地, 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 使我 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赤道略鼓,北极略尖南极略凹的梨形球形)2 地球的表面抓住关键观察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关键是什么?一个词“俯视” 。在看地球上还有哪些地 形的时候要大家注意观察, 想一想这些地形应该是从什么角度才可以看到的。 (观 看各种地形 )现在假设

10、你在一个很高的地方看我们整个校园,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你的跟前会 出现一个怎样的画面呢 ?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实验。 制作地表模型,难度大,耗时多,课间来不及处理。建议教师利用沙坑,自己做 一个模型,(材料:稍大石头,柏树枝或其他替代,绿纸、泥土)学生俯视画下 地形图(注意:在画的时候,注意指导学生平缓的地方可以画得相对 “斜 ”一些; 陡峭的地方要画得 “直”一些。因为这里面暗含着 “等高线 ”的概念。上北下南,左 西右东)主要让学生体会地图是怎么来的。增强感性认识多展示图片(或录像) ,让学生体会科技的进步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了更多的方 式和方法 地球仪 地图(自带)提高识图能力培养收集和整理

11、资料的能力。 丰富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减轻教师负担,也是课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要帮助他们读、用地图3 地球的内部引发好奇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 平时上课我经常会拎一个翻布袋、 抱一个纸箱什么的, 课 前是绝不让学生看里面的东西, 学生觉得很神秘, 围了我一大圈, 七嘴八舌地猜 测。如果我们经常能把学生的这种心情带入课堂,无疑有助于我们的科学教学。 这一课,完全可以拿个事先准备的皮球、小纸箱或者胶卷盒,只要一个就够了。 书上用了三个胶卷盒,分别装三种东西,我认为关键是研究如何探索未知世界, 一个也就够了(不要打开,永远不要告诉学生里面装了什么),这样省时省力。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学生解决的方法一定很多,

12、因此, 教师可以追问: 哪些方法对于地球内部的研究 是切实可行的?你还知道哪些地球内部的研究方法。 书上介绍了地表现象 (火山、 地震、地热)、地震波探测、钻孔探测的方法。然后讨论美国科学家的构想(滲 透保护地球的理念,让学生知道想法要切合实际) 。增强体验 做地球构造模型商榷之处4 火山和地震n 拓展学习空间一方面指导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另一方面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 录像。火山 喷发的模拟实验是不是要做?是不是达到效果?我认为录像资料中对火山喷发 的原因解释得更清晰生动。有条件的教师本课还可以采用网络教学。n 模拟实验,增强感受 用两块抹布(或两块压平的橡皮泥)挤压,解释“褶皱” 。然后用折断竹片或枯 树枝的方法,体验断裂时的振动和声响;用敲击纸箱的方法体验地震的强弱。n 增加自护自救常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灾害发生时自救自护的方法, 还要通过讨论明确: 为什么这些 方法是有效的?n 调整教学顺序 本课建议用两课时完成,地震内容较为丰富,模拟实验较多,建议先上,同时布 置学生课后查找地震发生时, 怎样保护自己的相关资料,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火山,重点讨论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包括火山发生时) 。5 地表的变迁n 本课结构n 提高推理能力n 以生活观察取代实验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