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汇编.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248022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5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学分析1.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对此,我的理解是:了解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和意义。着重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过程。 2.教学思路: 人教版教科书关于本课有三目:“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其中,第一子目主要讲述了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规定政协的职能;第二子目主要讲述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及体现出来的原则;第三子目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定义、意义。 3.本课地位: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延续。又是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起点。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介绍了三项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作为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

3、开、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政协的作用和职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个省级自治区;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史料结合、问题设置、图文结合、情境再现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三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段对本课内容有所学习,

4、仅限走马观花,掌握的不理想。由于本课理论较强,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但本课内容现实性较强,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每年初春的两会,触类旁通,理解本课主干知识概念。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难点: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五 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片段,1949年新政协会议场景映入眼帘。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发展经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新生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本课主要围绕民主政治体制,讲了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此导入本课2.推进新课:板书: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

5、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背景:教师多媒体展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教师设问】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教师展示】通过多媒体展开有关“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的图片。【教师概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召开:多媒体展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音像资料或相关图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合作探究】从参加会议人员组成可以看出人民政协有何特点

6、?【学生回答】广泛性内容:【自主学习】学生自学第一子目并概述“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A、选举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C、决定首都、国旗、国歌D、任命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长【老师设问】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论从史出】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政协职能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概括其主要职能?【学生回答】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一部分,为更好地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

7、社会主义,我们党又提出了八字方针。(2)新发展:八字方针的提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师生互动】:联系“资料回放”,想一想我国为什么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教师总结:(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和中共有过密切合作。(2)过渡时期,各民主党派愿意接受中共的领导。(3)1946年政协会议和1949年新政协会议,积累了经验。【过渡】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板书: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背景:【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知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原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总结】共同纲领规定;时机成熟2.确立:第一届

8、全国人大的召开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史实,及时掌握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内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在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时,采用史料结合的方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 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 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

9、机关。【教师设问】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答案: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义:1、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2、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3、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思维拓展】(1)近代西方英国、美国的政体、权力中心各是什么?中国的政体、最高权力机关又是什么? (2)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区别。让学生充分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它的发展完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

10、民主和法制建设。【过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的地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要慎之又慎,防止影响民族团结的状况。那对于采取什么民族措施治理少数民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作为中国政府,究竟中国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来维护民族稳定?板书: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A.运输层服务 B.会话层服务 C.表示层服务 D.网络层服务创设情境:展示民族大团结图片,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史实。【师生互动】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有哪五大省级自治区?各是何时建立的? 它们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结合课本知识作简要概述,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答案,并对答

11、案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说明: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内蒙古自治区(194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6() D-二聚体(D-dimer)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只有当凝血因子I。首先被凝血酶分解产生纤维蛋白多聚体,然后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最后才能生成D-二聚体。换言之,只有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才会产生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西藏自治区(1965)10、系统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 满足了

12、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深远影响。【思维拓展】2 我国为何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相互同化,相互影响。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现实原因: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规定。19()严重创伤病人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六 课堂小结8甲公司因转让乙公司70股权在203年度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是( )。本课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次典礼、二次会议、三大制度”。开国大典宣告

13、新中国诞生,两大会议产生两部法律,奠定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基础。三大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七 作业布置:(略)资料(4)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八 板书设计板书: 一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 (1) 初步建立:背景:召开:内容:1DIC病人发生贫血的机制(2)新发展:八字方针的提出。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背景 2.确立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结果Y=(X-800)*5%1.含义 2.我国的五个省级自治区 3.意义九 课后反思:【答案】:C从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看,整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教学环节紧密相扣,层层递进,重、难点知识突出;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探究、史料结合、问题设置、图文结合等;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整体反应不错。但存在着不足,比如本节课的教学难度较大的是缺乏趣味性。这节课重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确立起来的三大政治制度,历史感较弱,故而,学生的气氛不是如以往的历史课有兴趣。从作业反馈来看,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习题掌握较好,可能和长期进行的区情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分不开,其它两个内容做题效果不理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运用上灵活不够,死记有余。加强书本内容主干知识内涵和外延拓展探究应值得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