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491940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培养义言义自读能力,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过程与方法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 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刖。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虚词含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1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新课导入播放江涛唱的歌曲愚

2、公移山。同学们,这一首歌你们熟悉吗?它述说的就是古代著名的愚公移山的 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用两种,一种 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 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列 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环节一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 郑缪公何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 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 .背景链接愚

3、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讲的就是 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 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3 .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 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 某种教益或启示。、字词积累4 .读准字音箕畚(j 1 b团) 始靛(ch出)

4、 穷匮(kui) 万仞(r由)孀妻(shu由g )智叟(scu)厝(cu。) 西担(he)迂(yu)虺父(kuf)”山北之茎(chengs 6)5 .重点实词(1)惩山北之塞(苦于)(2)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3)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4)毕力平险(尽、全)(5)杂然相许(赞同)(6)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削减)(7)荷担者三夫(肩负、扛)(8)寒暑易节(更替)(9)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10)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3 .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2)始一反焉(同“返”,往返)4 . 一词多义(1) 年且九十(将近)且,J环节且焉置土石(况且)(2)

5、 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可不译)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之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曰(人称代词,他)(4)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其帝感其诚(代词,他的)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5)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而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一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6)于达于汉阴(介词,至IJ),告之于帝(介词,向)5.古今异义(1)河阳之北(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

6、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莲)(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具不已 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6 .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朝)(2)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3)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4)等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7 .翻译句子。(1)惩

7、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愚公)告叶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 怎么样呢?(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环节【译文】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 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文】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 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呀,可是山不会再增

8、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 呢?(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三、整体感知1 .指导朗读课文。(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全文共勾画了五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 1段);第二幅:战前 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 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 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 4段)。(2

9、)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标是“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环节一自主学习(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 “跳而助之”中可以看出。(4)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路途遥远:“寒暑易节,第L 反焉”;移山的人非老即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 靛,跳往助之”;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环节二合一、深层探究1 .阅读第1、2两段,探究卜面的问题

10、:(1) “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文中“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 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 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2)写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后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 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 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2 .阅读第3段,探究卜面的问题:10 / 10(1)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11、?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愚公对待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 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4)智叟的笑、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 气较

12、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 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 置土石?”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 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 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 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 尾。3.阅读第4自然段,探究下面的问题。故事用神

13、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神话不同于迷信,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 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 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 愚公的精神感天动地。二、探究人物形象1 .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 的 形 象 有 什 么 作 用?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环节三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

14、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 光;写神的搬山, 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 . 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 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 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 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 环境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 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

15、以被征服 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总之,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 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 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3 、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三、探究写法1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孀妻遗男和智叟、愚公之妻 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 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

16、自然的威力,看不 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孀妻遗男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 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 “君” 一 “汝”,境 界全出。2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 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环节四占八、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 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

17、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拨教学愚故事背景一一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有太行、王屋一山愚公决定一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归板书公移移山移山方法:移山之艰:叩石垦嚷,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女土-反焉纳山J智叟反对愚公:静止眼光愚智之辩愚公驳斥智叟:发展眼光故事结局一一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1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 种精神?环节五拓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 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

18、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 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 千万座“太行” “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 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2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 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教学反思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 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 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 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 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 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 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 务。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 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