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33184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绪论1. 地貌学研究对象 - 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 形态特征、 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 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 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外力 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 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 的作用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3. 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 经历时间短暂 (2) 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 多次出现冰川活动。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 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 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

2、 第四纪以松散堆 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4. 新构造运动 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 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 质构造称为新构造。5. 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 18世纪上半叶 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 19世纪下半叶 20 世纪初) 发展时期( 20世纪初 20世纪 50年代)成熟时期( 20世纪 60年代 以来)第一章 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 地貌的基本要素: 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2. 地貌基本形态 : 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

3、地貌形态(级地貌) ,如: 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 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 组合体, 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 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 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 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3. 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 :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 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 、溶洞和 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4. 地貌相对等级 I 巨型地貌、 II 大型地貌、 III 中型地貌、小型地貌5. 地貌的成因 :1. 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

4、 1. 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2. 地质构造: 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2. 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和岩浆活动) 、外 力地质作用(剥蚀、搬运、堆积作用) )内力增加地势,外力削平地势3. 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 (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和人工活动等。 )6. 地貌形态组合分类 考虑下列因素:a. 地貌组合的形态特征 b. 地质构造基础 (指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c. 内营力(包括新和老的构造运动)和外营力 d. 现代地貌作用的强度7. 地貌分带性(包括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 由于形成地貌的外营力受气候控制, 而地球上气候呈现分带性, 所以地貌的空

5、间分布也具有分带性。 气候外营力 地貌的空间分布 。决定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温度 和降水量。8. 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地貌特征 a. 干旱区:气候极端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 量,年降水量仅在 250mm以下,但降水非常集中,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 温差变化大。地面植被极其稀疏,物理风化作用占优势,发育各种风成地貌。b. 半干旱区:是介于干旱区和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 年降水量 400毫米,降水比 较集中,片流、冲沟发育,广泛分布黄土,并发育特有的黄土地貌。9. 地貌年代通常分为:地貌相对年代和地貌地质年代10. 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继承性第二章 坡地地貌1. 坡地地貌的主要地质灾害: 滑坡、崩

6、塌和泥石流。2. 影响滑坡的因素及治理 :1)岩性:软弱层、松散堆积 2)构造 构造面(层面、 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 3)地貌: 山间谷坡,河、湖、海岸坡 4)气侯: 暴雨、长期降雨、融雪(增重、润滑) 5)地下水 (增重、润滑、浮托) 6)地震:诱发作用 7)人类活动 :破坏天然平衡滑坡的整治 (排、挡、减、固)总的来说,治理滑坡的措施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作用, 即排除滑坡地表水、 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坡脚掏 蚀;二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 即改变滑坡外形, 降低滑坡重心和修建支挡 建筑物而增加滑坡抗滑力3. 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地貌部位和类型可以有以下几种:

7、 河流的汇合 处;平原或盆地底部;两大地貌区的分界处;河谷阶地;海滨和岛屿。第三章 流水地貌1. 水流的基本特征: 水流分层流、紊流、环流、旋涡流等流态。横向环流(和主 流的关系、直道环流和弯道环流) ;旋涡流(河底旋涡流、河岸旋涡流)2. 流水的作用: E=0.5QV2 流水的动能与流量和流速平方成正比。 (意义:贫水期 时间长但对地貌的影响较小,洪水期时间短但是动能很大对地貌的改造巨大)3. 侵蚀、搬运作用: 侵蚀冲蚀、磨蚀和溶蚀;搬运推移、跃移、悬移、溶移4. 侵蚀沟的发展阶段: 细沟、切沟、冲沟、坳沟5. 洪积物和洪积扇: 分带中央带、过渡带(储水) 、边缘带、前方带6. 先成谷、迭置

8、谷、深切曲流 :a. 先于构造隆起的河谷,地壳局部抬升,河谷仍 能够切穿上升的高凸部分, 河流保持原来的流路, 形成的深切峡谷, 称为先成谷 b. 迭置谷:在构造形态形成以后发育的河谷, 在河流切穿上部的松散层后继续下 切,松散层中的河谷遗留下来,不协调地叠置在基岩之上,称为迭置谷c. 深切曲流:曲流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壳上升, 河流强烈下切, 早期发育的曲流保 持弯曲形式,深切到基岩中,形成深切曲流 - 是地壳迅速上升的标志7. 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是无限的, 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 当 侵蚀到该面后,不再具有下蚀能力,这种极限面称为侵蚀基准面。8. 裂点。复杂的河床纵剖面具有不

9、规则的外形, 纵剖面上有许多阶梯, 称为裂点。 裂点都是地方性的侵蚀基准面9. 河漫滩的形成 4个阶段: 雏形河漫滩、原始河漫滩、河漫滩、牛轭湖10. 远汇点支流: 由于天然堤的阻隔,谷坡上的支流不能汇入主流,形成与主流 平行的支流,在很远的下游才能汇合起来。11. 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 1)侧方侵蚀作用,形成宽广的河谷, 堆积冲积层; 2)下切侵蚀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阶地要素12. 阶地的类型 :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嵌入、内叠、上叠、掩埋)13. 阶地的成因: 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下降14. 河流袭夺:分水岭两侧的坡地, 如果岩性、坡度以及其它自然条件差异不大,

10、剥蚀速度和河流侵蚀速度差异也不大,则在长期作用下,分水岭逐渐变低, 坡度变缓,分水岭位置基本不变; 如果两侧岩性强弱不同、 坡角不同、降水、 日照等有显著差别, 溯源侵蚀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向另一侧缓慢移动, 以至 于袭夺了相邻河流的上游地段。17. 水系的平面形式。掌握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18.护岸工程 河流的主流线靠近河岸时,河岸土层可发生崩塌。由于河床类型不 同,主流线靠岸的位置不相同,崩岸的部位也不相同。如:弯曲河床的上半段, 主流线靠近凸岸上方, 然后流入凹岸顶点; 在弯曲河床下半段, 主流线靠近凹岸, 所以在弯曲河床的凸岸边滩的上方,凹岸顶点的下方常常都是崩岸部位 在顺直河床上,

11、深槽与浅滩往往呈犬牙交错的分布, 在深槽处, 主流线常常是靠 近河岸的,成为顺直河床崩岸的部位。 随着深槽的下移, 崩岸的部位一般不固定。第四章 岩溶地貌1. 岩溶作用 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 (碳酸盐岩、 石膏及卤 素岩类等) 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 机械作用为辅的溶蚀作用、 侵蚀溶 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2. 假岩溶包括各种类似岩溶的现象如: a碎屑岩岩溶 水对可溶性胶结物质的碎 屑岩进行溶蚀造成的现象 b 黄土岩溶 黄土中钙质成份被溶蚀掉而产生(潜蚀) c 热力岩溶 冰层及冻土层的不均匀融化而形成3.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a 岩石可溶性: 成分:一般说

12、来,石灰岩的溶解度 白云岩 硅质灰岩 泥灰岩。 结构:岩石结构是影响岩溶作用的重要因素, 一般是结晶质岩石的晶粒越小, 相 对溶解度就越大。 不等粒结构的灰岩比等粒结构的灰岩相对溶解度大。 粒度影响 的两面性,细粒的岩石的孔隙容易被充填,粗粒更容易形成岩溶) 。b 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及裂隙度。1. 岩石的孔隙度与岩石的结构关系密切。 粗晶及中晶结构的岩石孔隙度大易于透 水溶解。2. 岩石的裂隙度比孔隙度意义更大。 风化裂隙一般只影响地表岩溶的发 育,而构造裂隙是水流透入可溶性岩石的主要通道, 尤其在坚厚的岩层中, 具有 张性的构造裂隙时,岩溶较易发育。如石林。而

13、软弱岩层或压性的岩层裂隙,呈 封闭状,透水性弱,岩溶不易发育。因此,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的厚层石灰岩地 区,岩溶比较发育。c 水的溶蚀性。 水的溶蚀性主要取决于水溶液的化学成份 , 其次是水的温度、气 压。含有碳酸的水,对碳酸盐类的溶蚀能力比纯水大的多。d、水的流动性 。水的溶蚀力与水的流动性关系甚大。流动性大的水,补充二氧 化碳充分,与岩石接触广泛,其溶解能力较大。流动性小的水,反之。4. 降水量越大、气温越高,溶蚀量越大,岩溶也越发育。气压与 CO2含量成正比5. 波立谷即大型的溶蚀盆地6. 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幼年期: 石芽、溶沟漏斗青年期: 逐渐形成地下水系,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

14、蚀洼地;洞穴内: 石钟乳、石笋、石柱壮年期 :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峰林老年期: 孤峰和残丘第六章 冰川 (Glacier) 和冻土地貌(Periglacial landform, 冰缘地貌 )1. 雪线 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气侯严寒,年积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形成终年积 雪,称为永久积雪区或终年积雪区。永久积雪区下部边界线称为雪线。2. 两种成冰作用:前者常发生在寒冷的两极地区温度一直保持在 0以下,积雪 不能融化,巨厚的粒雪层对下部粒雪施加巨大的静压力, 从而排出空气, 促进粒 雪重结晶变成冰川冰。这种成冰作用称为冷型成冰作用。后者常发生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积雪表面在夏季白天受阳光照射, 气温

15、升高,粒雪融化,融水沿着粒雪之间的孔隙下渗,夜间下渗水以粒雪为 核心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反复进行促使粒雪转变为冰川冰。这个过程称暖 型成冰作用3. 冰川的类型4. 根据形态和规模的不同, 可将冰川划分为以下类型: 1. 大陆冰川 2. 山岳冰 川 ( 冰斗冰川 悬冰川 山谷冰川) 3. 高原冰川 4. 山麓冰川根据冰川的物理性质,还可将其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两类5. 冰蚀作用。其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像犁地翻土一样称挖蚀作用。冰川运动时,以冰体的巨大压力使冰 床的基岩和节理发育的岩石破碎,同时融化的冰水又渗入裂隙中和冰川冻结 在一起。当冰川运动时,连挖带拔加上推铲,使冰床遭受巨大的破坏

16、。 另一种方式是象锉刀一样磨锉冰床的岩石,称磨蚀作用磨蚀作用主要是由冰川中携带的岩屑对冰床岩石进行磨蚀。因而在冰川流经 的谷底和谷壁上留下光滑而具平行细刻痕的磨光面。 其上的刻痕称冰川擦痕, 擦痕形似钉子,尖端指向冰川移动的方向。6.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冰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 这远望去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可以判断冰川运动的方向7. 冰碛物的基本特征(与河流对比)1. 冰碛物往往是巨砾、角砾、砂、粉砂和粘土的混合堆积。粒度相差十 分悬殊,明显地缺乏分选性。有人称冰碛物为冰砾土或泥砾。它以含有大量 砾石为基本特征。2. 冰碛物的岩性特征 冰碛物的岩性成

17、份严格地受冰川起源区和流动区基岩岩性的控制。 因此, 对冰碛的砾石成份及其百分含量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冰川运动方向、确定作 用中心和划分冰碛层。3. 冰碛层的结构冰碛物不具层理, 但在冰碛物中可夹有砾石、 砂或粘土所组成的透镜体。 它们主要由于冰下湖、冰面湖及冰内流水沉积的结果。4. 冰碛砾石的磨圆度 冰碛物中的砾石总的说来没有经过磨圆,大多数是棱角状的,但由于早 先已经磨圆的砾石也可以再受冰川搬运而混于未磨圆的冰碛砾石中,因此, 冰碛物中也可以存在磨圆的砾石。第七章 风成和黄土地貌1. 没听清楚,风成干旱,黄土半干旱,西北向东南粒度变细?2. 荒漠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四种类型3. 最完整

18、的地球气候史书: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和中国黄土。4. 我国的黄土地层常分三期,即早更新世 (Q1)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 (Q2)的离石 黄土和晚更新世 (Q3) 的马兰黄土。5. 水土保持措施 :-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及封山育林,进行人工植被覆盖,建立乔木、灌木、草本植 被结构。乔、灌、草的水土保持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草被起着快速的和地面层次 的保护作用,而树林起着上层的和长期的保护作用,两者均不可代替 工程措施具有效益快且明显的特点, 它也为植被覆盖提供了条件。 做法有下列几 方面:(1)沟头防护: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设计原则是上拦下堵中间削,沟头防护起 着拦截坡面片流进入沟谷或崩岗进行破坏的作用。(2)沟床拦蓄工程:它是在崩岗出口、沟口或沟床内修筑谷坊, 即所谓“下堵”。(3)削坡开级工程:它主要是治理崩岗的工程,四周陡壁采用人工措施,将陡 壁从上到下进行人工削坡,但削坡工程大,成本高。(4)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严禁陡坡开荒, 对坡地的耕垦要控制在 25°以下。 要改变顺坡开荒、全垦及刀耕火种的恶习。第八章 构造地貌1. 山岳的高程分类2. 单面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