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571931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杨振之【摘要】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以“无为”作为最高境界,尊重自然,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规划理念和方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主张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主张为人们提供本色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原乡规划运用于乡村规划的思想,是拒绝乡村的城市化,使乡村保持好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是拒绝让“城市病”蔓延到乡村。【关键词】原乡;原乡规划;乡村景观;乡村意象;乡村规划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和以什么视角来规划未来?规划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冲突以及现实与未来的冲突?我们的城市在不断膨胀, 乡

2、村在不断退缩,甚至乡村在不断的被城市化; 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人口却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疲惫,精神越来越迷茫。面对种种矛盾冲突,我们是继续用城市规划的手法来毁掉乡村吗?如何保护好乡村?如何规划好乡村?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原乡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求教于方家。1 “原乡”的词义解释“原乡”是早年的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对个人而言,家乡是目前居住的地方, 故乡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原乡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从字面意义来看,“原”字意思为“最初的,开始的”“本来” “起源、根本、根由”,礼记孔子闲居中有“必达于礼乐之原”,史记货

3、殖列传有“原小则鲜”,易系辞有“原始要终”,师古注曰:“原,谓寻其本也”。同 时,“原”是“源”的古字,是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如说文有“原,水泉本也”,孟子有“原泉混混”。“原”小篆字体为“”,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 (h c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乡”字甲骨文为,像二人对食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两种解释。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着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笔者提出“原乡规划”理论,旨在说明规划的意念是在规划中应尽量保持历史记忆、原真记忆和原生态规划手法, 应尽可能地因应自然、因应历史文化。2原乡规划的理论源泉原乡规划理

4、论的提出, 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 中,大量的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意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我们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于是,“原乡规划”的理论应运而生。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世界。在老子的哲学中,“道”表示宇宙之原状态,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即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 “道”是世界的本源,

5、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和发展的,是“无为自化”的,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呵,一切规律最终都起源于并归结于自然。庄子思想与老子一脉相 承而又有所发展,其思想的核心仍然是尊崇自然、自由,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 最高范畴, 自然无为是最高标准,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之道, 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 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 4 自然无为之道,是原乡规 划的理论源泉。3 原乡规划涵义解析 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以“无为

6、”作 为最高境界,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 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规划理念和方 法强调“因应自然”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乡土为本, 主张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主张为人们提供本色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 原乡规划的目 的,是通过规划来保护好乡村,保护好乡村意象。我们所强调的“无为”, 并非严格的“乡村博物馆” 或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 而是 尽量以自然原生性为根本, 不去限制原住民与自然的共生行为, 也不去以人工方式刻意进行 保护规划,而是强调“自然而然” ,通过寻求

7、“自然之道”而找到经济发展的路径,限制人 的过度开发行为,控制建设规模,即建设规模以不损害“原乡”意境为原则;我们所强调的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在“原乡规划”意念下的“无不为” ,是指项目开发和 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 。实际上,原乡规划既是规划的哲学和理念,也是规划的方法, 同时又是一门艺术。 它源 自中国的老庄哲学, 表达了通过规划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关怀, 对人面对自然的态 度,对原住民的生活的态度,这是原乡规划理论的精髓。原乡规划是规划者寻找“自然之道”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 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地域文化,通过规划唤醒文化意识自然、 环境

8、特征是一个区域的自然性格, 它会对生活习俗、建筑、 空间等产生深远的影 响;而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性格,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承和这个区域的文化魅力。原乡规划提倡遵循“自然之道”并“因应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处的, 是物 我相融, 而非西方有的规划思想中的物我对立。 物我对立的规划思想直接导致了对大自然的 改造, 如改造地形地貌、 移山填海等做法就是这一规划思想的直接产物。 原乡规划要求尊重 地形地貌, 比如山水环境与城市融为一体, 城市天际线与城市山水形成城市的山水轮廓。 城 市也要融人自然和乡村本色的成分。原乡规划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传承和挖掘, 力图通过规划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

9、意识, 并在开发建设和区域发展中, 使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自觉。 所以, 原乡规划旨在积极主动地担 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在现实规划中, 我们往往犯这样的错误: 或对当地文化不做深入 的挖掘,或毫无依据地植入外地文化,或大张旗鼓地改造当地文化,或干脆抹掉当地文化。 这些做法都有悖于规划师的历史使命。比如成都市红砂村的“五朵金花”景区,其乡村旅游 的发展闻名全国,在市场、产品上做得很成功,但在规划建设中对当地文化却进行了摧毁。“五朵金花”在开发前大量的原住居民是客家人, 从清初以来就保持着养花、 种花的传 统,基本上保留了客家民居“二堂屋”式建筑。在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对民居进行 了全面的

10、翻新、 改造和新建, 客家民居的山乡环境荡然无存, 而粗暴简单地以川西民居加以 改造,植入了新的川西民俗,使其文化特色缺失,不然,其文化吸引力会更大,地域的文化 性格会更鲜明。(2) 原乡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天人合一”,规划应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乡 土为本“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 西方国家到了后工业时代后, 蓦然发现, 其实人 类追求的最佳生存状态依然是 “天人合一” 。西方思想界和规划界至 19 世纪末期, 已开始明白这个道理, 此时的老庄哲学对西方思想界已产生了影响。 当今, 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 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步伐加快,这一思想将对世界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天

11、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其中既包含人地关系的和谐, 更包含着人 人关系的和谐。 所以原乡规划在提倡以自然为本的同时, 更提倡以居民为本, 以原住民的生 活为本,体现了人与人的相互尊重,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说,只有“人人和谐”了, 才能实现“天人合一” 。人人和谐,体现了人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我者”与“他 者”之间的相互尊重。19 世纪末期,欧洲在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城市特别是一个个工业城市迅猛发展, 人与自然, 人与人高度对立,造成了人们心中的不安。此时, 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工业化 为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纷纷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理念, 英国的埃比

12、尼 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 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往真 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 1 902年再版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5 ,提出了我们至今仍奉 为圭臬的“田园城市” (花园城市 )的伟大构想,主张城市应该被田园、花园所簇拥,城市应 该由被置于由田园所包围的一个个小城镇所组成,每个小城市都是自足的,没有高楼大厦, 人与自然和谐。法国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虽然认为由于城市的人口密集和用地的高容积率,田园城市只是梦想,但他所提出的“梦想之城” ,将城市构想为城市 核心区为摩天大楼, 但仅占城市用地的 5,而其他 95的用地为

13、城市绿地, 使整个城市成 为一个公园 6 ,其实,柯布西耶仍然是希望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这两个大师的规 划思想,在20世纪 20年代以后深深影响了全球的规划界和建筑学界。 我们已看出了一个这正在寻找一条人地关系回尽量少地站在自我的立场来 这迫使规划师转变角色和立转变为遵重原住民的观点和生样的思想轨迹, 即西方的规划思想正在寻找东方古典哲学的支持, 归的路径。原乡规划要求规划师更多地站在原住民的立场来编制规划, 规划被规划者, 充分地体现对地域文化和当地社区文化的尊重。场,从遵循政府和投资者的观点、 从遵循自我和专家的视角, 活本性,这样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将为我们这个社会寻找到新的和谐之

14、路。(3) 规划为了什么 ?原乡规划理论认为, 规划是为了生活, 为了生活的美好, 为了生活品质的提高,一切为了生活,是原乡规划的座右铭 原乡规划要求一切回归本真, 回归自然, 回归质朴。 它要求规划师们的规划思想尽可能 从原始出发点去思考问题,去追问你如此规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此,我们就可去掉很多繁文缛节, 去掉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掉很多故作玄妙的概念。 如城市社区的规划, 如何 才能更好地适合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 适合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玩耍, 适合人们能尽快辨认 出小偷和抓住小偷,适合小孩子们的成长和老人们晨练、聊天 ?度假城镇如何才能更好地具 有夜生活的集聚热闹的消费空间, 有更多的

15、与原住民沟通的空间及同时具备私密生活的空间 以及更多一点的城镇的廉价超市和大排档, 更多一点的户外游憩空间和游憩活动, 而不是整 天就在五星级酒店里面消费 ?总之,我们规划的出发点是为了构建一种美好的生活,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城市规 划的功能布局要从考虑节约人们的生活成本出发, 尽可能提供方便的生活服务; 旅游度假地 的规划也是站在游客的立场, 尽可能规划多样的生活体验, 多元的文化产品, 浪漫的异样生 活。这就是原乡规划的目的从本真出发,从真实性出发,回归原乡。(4) 限制过度开发,控制建设规模,乡村保持“原乡”意境,城市的发展规模受到严格 控制城市是人口聚集区, 应以高容积率集聚发展

16、, 在有限的用地上, 向高空和地下立体拓展, 形成地上地下相融共生的庞大的城市体系。 城市应立足于通过对旧城区的再造来激活城市的 活力, 而不是立足于扩张新城区来人为造出城市的繁华。 如我国的许多新城区建设, 修了宽 大的公路、广阔的广场,政府机构整个搬迁来力图激活新城区,可是新城区就是没有人气, 社区没有形成, 商家难以为继, 即使夜晚以霓虹灯将街区照得华光溢彩,仍没有人气。 而老 城区、 老街区虽然街道较破旧, 可人头攒动, 商气很旺, 这就是典型的城市规划建设以政治 为本,而没有以生活为本,城市似乎扩大了,似乎更现代了,但却缺少生机活力。乡村如何保持“原乡”意境, 也是“原乡规划”很关注

17、的问题, 后有专门论述。 西方发 达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 它们早已完成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使命, 这些国家的人们更多地 在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 更好的休闲, 尽管他们还是要去面对工作。 我们虽然才进入工业化 时代,但却面临着全球的后工业时代的需求, 因此要站在后工业时代的特性上来规划我们的 城市和乡村,我们要生产,但更要生活。这就是笔者提出“原乡规划”理论的全部目的。4 “原乡规划”下的乡村规划思想4.1 乡村景观、乡村意象是乡村的核心吸引力 乡村景观与乡村意象是乡村规划的重要内容。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 形态和内 涵的一种景观类型, 是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聚落或

18、村镇所代表的 地区, 是土地利用粗放, 人口密度较小, 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乡村景观首先表现为一 种格局, 是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 最主要的表象是反映现阶段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干扰,而历史记录则成为乡村景观遗产,成为景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 7 。乡村 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形态、 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所构成。 乡村景观意象就是由这些可见的实 物直接给人们留下的表面印象 8 。乡村景观是具象的乡村事物实体,乡村意象是抽象的乡村 符号,是乡村景观、乡村氛围和乡村环境映像于人脑,给人留下的特殊印象。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 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一 种和

19、谐关系和有机整体, 这种景观意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并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 现实生活, 放松身心压力,体验农家乐趣的主要心理动因。因此, 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构筑 了乡村的核心竞争力, 是乡村最具吸引力的要素。 原乡规划要求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 严 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 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景观系统, 形成真实的乡村景 观意象。4.2 原乡规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乡村生态环境、 农事活动和乡土文化是重要的乡村资源, 也是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乡村 景观的改善实际是对乡村资源的优化 9 。乡村景观应该在乡村大范围内得到保护, 乡村才能 持久地焕发魅力。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原乡”,

20、 即通过景观设计、 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 维护乡村地 区的原乡风味, 并在此基础上整治优化社区环境, 保持良好的生活、生产氛围。乡村景观规 划的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 着重考虑:(1) 保持乡村原有的建筑特色与布局方式 乡村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 建筑选材和建筑空间布局方式, 是与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紧 密融合的,它体现着中国乡土建筑设计与规划布局的朴素思想,适应乡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能够从每一个细节上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乡村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 局,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乡土特色, 继承

21、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 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确需进行 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的, 在村落集中居住时, 也要保留村落本色, 尽量保持每家每户的院落 空间。(2) 以因应自然为基本规划准则,摒弃城市规划套路 乡村景观规划本身含有人工影响的意义, 但应把人工因素降低到最低。 乡村景观, 特别 是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田园景观, 拥有非常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和自然性, 这些景观意象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 是根深蒂固的乡村就应该是这样的乡村。 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 因 应自然是基本的规划准则, 以城市规划的相关思想为开发理念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 将 无可避免造成乡村景观原有的自然性与

22、个性化消磨殆尽,极易造成乡村景观的异化和变质。 原乡规划的乡村景观规划, 要求规划者以平淡的艺术手法对乡村景观进行维护和整治, 规划 者应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对乡村景观进行凝视和思考, 以自然选材、 自然选型和自然设计, 化 有形规划于无形,才可保持好乡村景观与乡村意象。(3) 重视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原乡规划所要求的“因应自然”中的自然, 并非完全的自然生态, 而是还包含乡村文化 的乡村人文生态。 其中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物质文化、 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 10 ,是乡 村景观文化内核的主要构成部分。乡村人文生态是在乡村居民建筑村落和田园景观背景下, 所形成的乡村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与民俗

23、文化的和谐的乡村环境系统。 它们是乡村景观的独 有表达方式,乡村规划应彰显这些元素。4.3 原乡规划下的乡村意象规划(1) 不应以牺牲乡村意象作为乡村发展的代价 在我国乡村,乡村建筑追求风貌“洋化”是乡村的通病,在一些城市近郊的发达地区, 除了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乡村之外,很多乡村已经失去了其自身原生态的资源与环境, 变成了城市的“卫星村” ,伴随而来的是乡村的环境恶化、交通拥挤、治安混乱等“城市病” 的涌现,乡村在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失去其乡村性。在乡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建设不可一味地模仿城市,把“洋、新、奇”作为农村发 展的标准,而应着力保护乡村独特的地方文化遗产、鲜明的民俗特色和优美的

24、田园风光 乡村发展不应以牺牲乡村意象为代价。(2) 强调重视乡村意象的保护乡村意象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结构体系, 包括乡村聚落、 建筑空间、 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 风俗。凯文林奇认为城市意象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12,其实乡村意象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要使乡村更像乡村,就必须保护好乡村意象。提下, 对生活设施、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更新。 何最大程度的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观的原生化共同发展,是原乡规划关注的重点。在城市化进程日渐加速的今天,如实现乡村生活的现代化与乡村景参考文献和注释】1991 年 5 月,第 5实际上, 乡村环境也是需要治理的。 在乡村环境治

25、理过程中, 是在保护好乡村意象的前1 参见诸子集成老子本义第二十五章,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次印刷1991 年 5 月,第 51991 年 5 月,第 52003:75 762 参见诸子集成老子本义第四十二章,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次印刷3 参见诸子集成老子本义第四十八章,上海书店影印出版, 次印刷4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6 (法)勒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市M 李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 7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 J 中国园林, 2003(1):55 588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9.18(3):70 739 肖胜和乡村旅游规划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以杭州富阳白鹤村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 19(6):118 121, 13510 张善峰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J 上海农业学报, 2008 ,中国旅游2001 .24(2):127 13011 周坤, 杨振之 “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 N 报, 200-11-12 1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向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作者:杨振之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