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7师生交流-2.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603199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练习7师生交流-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练习7师生交流-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习7师生交流-2.doc(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摘要执行“插入批注”命令执行“工具修订”命令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处语句不通,修改党的历届领导人善于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文化资源并进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了科学理论高度,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分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理论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是的时期的基本方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体现。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日益明显,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加

2、强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认真落到实处,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社会建设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则是由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开此先河。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工作,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再拓展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