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原子论.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642472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原子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国古代原子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原子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原子论.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参考资料2我国古代朴素的原子论大约在西周时代,人们就注意到物质的分割问题了那时虽然没有什么理论,但 在造字中多少透出一点信息来譬如“小”字,在最原始的文字里只作三点,就表示 细小的意思在西周时期的金文(就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里就写作“小” 据东汉的许慎解释:“小”代表一根东西,“八”表示劈为两半,意思是 说:把一根东西,劈了又劈,剩下的就是“小”的形象但是究竟能“小”到什么程 度呢?那“小”可不可以再劈呢?这里还找不到答案.战国时代儒家著作中庸里就比较明确地指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这段话的意思,还是儒 家权威、宋代朱熹(公元1130-1200)解释得最清楚,他说:“天下莫能破 是无 内

2、,谓如物有至小而可破作两者,是中着得一物在;若无内则是至小,更不容破了 ”这里所说的“莫能破”、“无内”,也就是不可分割的意思这就论 证了物质有 不可再分割的最原始单位,就相当于古典原子学说中的原子概念.在英文里,现在 被译成“原子”的Atom 词,原来也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本世纪 初,严复翻译的 穆勒名学一书,第一次把Atom 一词介绍到我国,当时他就 译为“莫破”,而 把现译为“原子论”的Atomic Theory译为“莫破质点律”,大概就是以中庸 书里的字句为渊源的而“无内” 一词,并不始于朱熹,也是在战国时期,有个名 叫惠施的人(约公元前365前310),曾说过一句话,叫做“其小无内,谓之

3、小 一” 意思是说“小一”这东西,不再有内,也就无法再分割了,即是最原始的微 粒.主张不可无限分割的一派,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墨家著作的总集叫做墨子,其中有篇墨经,里面专门有两条谈论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一条 经文说:“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仰译成现代语就是说:“端”是组成 物体(“体”)的无可分割(“无序”)的最原始的东西(“最前者”)这“端”就是原子的概念了. “端”为什么不可分割呢?解释这条经文的经 说指出:“端是无同也”,意思是说,一个“端”里,没有共合的东西,所 以 无可分割.墨经另有一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论证物质的不可无限分害山经 文说“非半弗丫则不动,说在端” “ 丫”就是砍的

4、意思,译成 现代语就是:不 能分为两半的东西是不能砍开的,也就对它不能有所动作,它便是“端” 了这条 经说解释道:“非:半进前取也;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必半,毋与非半,不可薪也” 墨家认为,砍一个物体,一定分为两半(“ -必半”),如没有或不能分为两半的就是不可 砍开的(“毋与非半,不可-也”),如将一物体不断地分半,最后便能得到一个 最原始的“端” 这有两种取法,一为“进前取”,即从后至前,一半一半 地取来, 到了最前处必有一个不能再分半的“端”留着另一种是“前后取”,即在一根东西 前后两头同时向中央取去,则那个不可分半的“端”,必留在当中这里不但作出比 较缜密的论证,而

5、且他们可能认为组成任何物体的原子数目,总不外乎单数或双数 两种情况,所以用“进前取”与“前后取”两种办法总可以得到最小的“端” 这种研究可以说是深入细致的,是我国古代原子论的杰出代 表,和古希 腊的原子论者德谟克里特正可以相互辉映.主张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以战国时期叫作“辩者”的一派为代表,其中最 著名的是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前250) 他有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一尺之 極, 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極”就是木杖.意思说,一条尺把长的木杖,今 天截取 一半,明天截取一半的一半,依此截取下去,永远截不完这等于说木杖可以无限地 分割,也就是说物质的组成是连续的,正与上面惠施的“小一”理论 尖锐地对立 着.公孙龙臆测到物质的无限可分,应该说是符合于辩证法的.现代物理学正不断 发现着越来越多的所谓“基本粒子”,揭示出物质的无限可分性,从这个意义上 看,2000年前的公孙龙的臆想实在令人吃惊!另一方面,那些主 张物质不可无限分 割的人,则是认识到了分割的“关节”他们提出的理论,是古典原子说的雏 形,也是我国科学史上的光辉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