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05981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鲁教版)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课题: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设计:课时: 1课时教材(教材版本、章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鲁教版地理必修 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的第三目,简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及按水温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知识窗介绍了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教材结合大气运动、 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详述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对这部分知识教材还提供了 “活动 ”题加以巩固,并引导学生读图 2-3-6和图 2-3-7加深理解。最后教材从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渔场)的影响;以及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2、等方面方面,介绍了洋流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 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

3、、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原则上分为三大块:预习反馈、精讲探究、当堂检测。总的体现师生互动教学的原则。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预习案)课型: 新授课设计: 房高利 审核:时间:月日学习札记预习目标1、了解洋流的分类及其成因。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引导,自我探究一、洋流概念及分类1、洋流是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大气运动 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2、洋流按水温状况(即按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按主导因素(即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二、洋流分布规律1 、中低

4、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是逆 时针;性质为大洋东岸是寒 流,大洋西岸是暖 流。2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方向逆时针,性质为大洋东岸暖 流、大洋西岸寒流。3 、 40° S 附近海域,形成环球 性 西风 漂流,性质为 寒流,成因为 风海流 。三、洋流的地理意义1、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 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2、气候:暖流起增温和 增湿作用,寒流起降温和减湿作用。3、对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的世界著名渔场有北海渔场、 北海道渔场、 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是上升流流形成的。4、对航运:同样条件下,顺洋流航行时快

5、 ,逆流航行时慢 。5 、对污染物:会降低原污染海域的污染 程度,但导致 污染范围扩大。自学感悟读某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12 题。1如果 AB 是 30°纬线,则这个海区位于A北半球B南半 球C东半球D西半球2如果 AB 是 60°纬线,则这个海区位于A北半 球B东半球C印度洋D西太平洋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

6、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 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流的形成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采用自主讨论法、 图表导学法, 进行分组活动, 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 :(教师提前全批全改学生的预习案作业,针对预习案问题进行设计教学,

7、课前预留3-5 分钟反馈作业情况。 )案例导入 :音乐:大海故乡案例: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 年 探究精讲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2、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3、分类:按性质分为:按成因分为:探究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要求学生填图,讨论探究)1、请在“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上,填注风带的名称,并标注风向。2、根据所学的知识,在“世界洋流模式图”,画出信风带和西风带影响下的洋流流向。3、补充画出其它洋流的流向。4、观察“世界洋流模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分析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5、观察“世界洋流模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世界洋流模式布图” ,归纳洋流流

8、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暖流:由纬度流向纬度寒流:由纬度流向纬度6、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环流方向北半球呈时针方向,以南半球呈时针方向。中低纬海区为中心寒暖流分布大陆东岸是流,西岸是流。大洋东岸是流,西岸是流。以大洋环流呈时针方向流动。中高纬北半球大陆东岸是流,西岸是流。为中心大洋东岸是流,西岸是流。海区0形成环球性,属流性质。40 S附近(承转:展示动画,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具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呢?)7、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规律:8、结合教材P51 图 2-3-7 ,请说出世界主要洋流的名称。探究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讨论探究)案例:(展示图片)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是一个终年不冻

9、港,而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 42oN 附近,结冰期却高达半年以上。为什么?案例:(展示图片)澳大利亚西岸景观为荒漠,而澳大利亚东岸景观为森林。考虑影响因素。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案例:(展示图片)观察著名渔场的分布图,分析:著名渔场的分布与洋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案例:(展示图片) A 处原油泄漏,受洋流影响, 油污会向哪个方向漂移?3、洋流对海水污染的影响:案例:(展示图片)哥伦布,1492 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 天, 1497 年第二次横渡大西洋用了20 天。你知道为什么吗?4、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1、 课堂小结 : (要求学生讨论,填写框架

10、结构图)分类2、分 布洋流规律地理意义3、1、2、3、4、4、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检测案1、秘鲁附近海区成为著名渔场的根本原因是:AC有寒暖流交汇B有暖流经过有寒流经过D与上升流有 关2、下列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 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赤道流三种类型B 洋流是海洋 水沿着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C 暖流都在大洋的西岸,寒流都在大洋的东岸D 印度洋北部海区的洋流夏季向东流,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3、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洋流是:A日本暖流B 北大西洋 暖流C 巴西暖流D 北太平洋暖流4海洋水体运动的最主要动力是()A 大气运动B陆地形状的影响C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11、D 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5如果美国东海岸有一艘油轮不幸沉没,下列渔场中可能受到污染的是A 舟山渔场B 北海道渔场C秘鲁附近渔场D 北海渔 场6下列地理现象中,不受洋流影响的是()A 近海污染的扩散B 沙漠中 的绿洲C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环境D 西欧的海洋性气候()7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属于A 风海 流B密度流C暖流D 寒流8 下列洋流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是A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B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C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D 北印度洋冬季环流9、读 “太平洋部分洋流系统示意图”,回答:C(1)一艘油轮从广州出发,经日本名古屋,横渡太平洋,到美国西雅图,再南下洛杉矶,航程中()A 一直顺

12、水C 先顺水后逆水B 一直逆水D 先逆水后顺水(2)图中 C 处附近著名的 _北海道 _渔场。10、读 “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问题:、代表季风洋流的字母代号为(D )、图中 A 、B 、C 所示的洋流中, 对沿岸气候产生明显增温增湿作用的洋流字母代号为( A)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获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思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采用音乐大海故乡和案例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 年,引到本节课的课题,这样在教学开始就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紧凑, 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理顺

13、学习思路, 激发学生思考: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较复杂的问题,概念抽象,知识横、纵联系多,有深度。在教学中我设计层层深入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量也随之层层递进,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能逐步归纳出洋流分布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学科思路。通过小组展示并评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是,这一环节用在小组打分上的时间较多,占用了过多的分析思考的时间。在从准备到讲授完本节课以后, 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 一直对一个问题产生疑问。如图,洋流到底是属于补偿流还是极地东风影响下的风海流?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更关注群体的学习参与程度,注重参与面。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分享成果的乐趣。教学中经过引导,学生的思维容量和质量上去了,但是学生很少有创新的发现和提出质疑,未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与探究。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我设计了学生小组讨论,填写框架结构图的教学设计,但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进行。所有这些,都将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精益求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