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07922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过程方法1、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尝试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 气候等方面的知识, 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 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2、继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

2、地理的兴趣。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教学难点 :1、学生网络查询。2、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学生 教学内容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 有一定的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 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展农业的观念。三、教学模式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调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

3、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三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合作 探究”教学模式,如下:教师组织执导任务设计任务呈现网络交流评价学生感知质疑自主探究教法设计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授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程序用分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锄导课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诗回忆创设情境句描写的都是关于农业的,说明复述引起兴趣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新课(一)农业与我们:学生

4、阅读课文后举手发挥学生的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探究回答自农业。观察力,培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养表达力(教师小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 地形区? 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分析

5、我国 的农业为 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本活动 1(教师指导并评价)反馈练习课本活动 2(教师指导并评价)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养合作、交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流的精神把 范 围问题大 的 事物 缩 小培养学生归化纳问题的能创设视觉平台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分学生思考、回答析问题的能力训练读图能学生读图分析、填图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知道影响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还有海拔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查漏补缺,小结师生共同回顾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创设学生大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胆设想的平作业台板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二)

6、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1、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2、农业的主要部门2、分布特点3、农业的重要性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设计思想“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思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 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技能,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所学发展农

7、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 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教学难点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 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 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A. 大小兴安岭B. 华北平原C.

8、 内蒙古高原D. 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 林业山地、 湿润B. 种植业平原、 水热条件较好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D. 渔业河湖多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 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 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

9、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 1. 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 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 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 P104 活动 3。 出示课件 P104 活动 3。(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 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C. 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 2. 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教师承转引申 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

10、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 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 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 人类

11、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 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知识巩固,方法形成。)板书设计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作业必作题农业包括(种植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西部地区以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牧区、牧区、牧区、牧区。选作题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评价建议“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 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

12、知识点的教学, 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 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 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教学后记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P104活动 3 如何处理?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会更好。 我们可以将活动 3 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 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 4.17 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