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09161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知识点练习部编版班级:_ 姓名:_1.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用“/”画出该句的停顿。(2)本文选自_朝_的作品。(3)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甚:_诣:_乃:_示:  (4)联系上下文填空。 为   设果。 孔指 以示儿曰(5)从杨氏之子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是一个 的人。小孩回答妙在何处

2、:_2. 课内阅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_);(有识则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_)。此三者缺一不可。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2曾国藩认为,读书要“三有”,即有_,有_,有_。3根据选段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文中的“志”是指“志向”,“识”是指“知识”,“恒”是指“恒心”。(_)(2)“学问无尽”可以用现代成语“学无止境”来形容。(_)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的句子的意思。_3. 快乐阅读(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从军行一_, _。_, _。(1)诗中表示地名的词有_(2)从写作手法上看,

3、前两句是_,后两句是_。(3)题目中“行”的意思是( )。A、行走B、路程C、古诗的一种体裁。(4)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A、岑参B、王昌龄C、高适(5)这是一首( )诗。A、边塞诗B、送别诗C、咏物诗(6)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7)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了战争环境的艰苦?_(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4. 课内阅读。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选文的作者是_代的_。2按原

4、文补充文中画“   ”内容,工整、规范地写在田字格内,注意笔画的变化。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1)士人:_  (2)恒:_ (3)下流:_4解释“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_5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读书的方法,他们是怎么说的?请写下来。_5. 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2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

5、家禽”意思一样。(_)(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_)(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_)(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6. 古文阅读。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

6、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C.树形团团如帷盖。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A.CB.D3填空题(1)文章写树从_、_、_再写到_。写果

7、实是由_写到_、_、_。(2)文章大量运用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以子之矛

8、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_。围观者质问卖者这句话之前,心里的想法是_。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_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8.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 陷:_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或:_不可同世而立立: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

9、么?_3“利”的意思有:好处,利益;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润或利息;胜利,指赢的一方;顺利,便利。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出师不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4请用“自相矛盾”造句。_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9. 课内文言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1把文言文补充完整。2解释加点的词。(1)誉之曰(_) (2)于物无不陷也(_)(3)吾矛之利(_)   (

10、4)弗能应也(_)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孔君平_,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_。孔_曰:“_。”儿应声答日:“_。”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人家中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_)文中的“果”字是“果然”的意思。(_)文中的“夫子”是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_)文中的“家禽”和我们现在生活中

11、所说的“家禽”意思相同。(_)文中的“儿”是指杨氏之子。(_)3短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4“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反映了什么?  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6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11. 阅读理解。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自度其足  _  (2)至之市而忘操之 _(3)吾忘持度 

12、_   (4)反归取之 _2翻译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 _(2)宁信度,无自信也。_3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4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_12.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1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_。2在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甚聪惠:_乃呼儿出:_诣其父:_指以示儿:_4用“   ”画出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5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13. 阅

13、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这段文字选自_。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 

14、;(4)其人弗能应也。 _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A.言过其实的人。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_1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节选)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 yì)其父,父不在,

15、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_(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_作用。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_15. 课外欣赏。范氏之亡也

16、,言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吕氏春秋·自知(注释)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负:用背驮东西。锤:槌子或棒子。況(huàng)然:形容钟声。遽(jù):立刻。恶:害怕。悖:荒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走:_则:_  (2)遽掩其耳   遽_其:_  (3)恶人闻之  恶_之:_2翻译句子。(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_(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_3“恶己自闻之,悖矣。”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_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_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里。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