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足护理新措施 袁金霞袁金霞 张寅张寅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目前,各大医院对糖尿病足患者一般采取截肢、搭桥或干细胸移植手术。形成糖尿病足的病因 1.因体内持续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血液高凝状态,促进形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
2、病足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满意,糖代谢异常引起脂代谢紊乱,容易出现肢体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理变化,导致糖尿病足。形成糖尿病足的病因 2.由于患者机体持续处于高血糖与蛋白质的非酶糖化状态,脂代谢紊乱,血液的高黏稠、高凝状态以及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使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动脉容易发生血管病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微血管和微循环也有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病人的下肢血管硬化和血栓堵塞血管,同时足部微小血管闭塞,使下肢灌流量减少,肢端血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氧和营养成分供给不足,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者可致溃疡、肢体坏疽。形成糖尿病足的病因 3.糖尿病性神
3、经病变会导致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及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使足部缺乏对有害刺激的保护,从而极易引起机械或温度的损伤;自主神经病变也与糖尿病足的形成有关,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汗液分泌障碍,可使皮肤柔韧性降低,导致皮肤干燥、皲裂和感染。一旦下肢或足部皮肤受损后,上述的病理生理改变又使伤口不易修复,感染难以控制,最后足部溃烂发展甚至截肢 如何正确诊断糖尿病足如何正确诊断糖尿病足一般来说,糖尿病足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湿性坏疽:最常见,多发生在肢端动、静脉同时受阻,皮肤肿张、溃烂、有脓性分泌物、疼痛。2.干性坏疽:多发生在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皮肤变黑
4、干枯、疼痛消失。3.混合性坏疽:同一足的不同部位呈现干性或湿性坏疽。一般病情较重,坏疽面积较大。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o级: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常表现肢端供血不足,双足麻、凉、疼及皮肤苍白。兼有足趾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治疗方案:这一阶段治疗多需控制高血糖、改善微循环、纠正其他并发症及支持疗法,一般采取多种治疗方式,如中医足浴扩张血管减压等治疗方式。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1级:皮肤有开放性病灶,如水疱,血疱、鸡眼、胼胝。但病灶未累及深部组织。治疗方案:这一阶段治疗用药多需贯穿始终,如中药换药、控制高血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纠正其他并发症及安诺神经血管治疗等其他支持疗法。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2级:感
5、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蜂窝组织炎,有脓性分泌物,窦道形成。治疗方案:祛肿减压是为控制其脓肿发展及窦道的形成。保持引流畅通(避免挤压和冲洗)以免感染沿组织间隙蔓延扩大。对坏死组织采取“蚕食法”逐渐清除,对坏死的肌腱和韧带采用“鸡啄米”式清除,最大限度保护尚能恢复的组织,对其愈后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对已形成局限性脓肿并有波动感或形成窦道者,应在基础治疗同时掌握时机切开排脓引流,防止脓肿融合形成大脓腔。确保引流通畅,引流条内须足够的药液浸入,起到直接化腐清创作用,根据病情每日换药1-2次。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3级:足部的肌腱、韧带组织被破坏。脓腔,坏死组织多 治疗方案:方法同上,对合并厌氧菌感
6、染的患者及时给予局部适当扩创,体位引流,暴露疗法,频频中药局部外用并随时清理创面,破坏细菌的寄宿及繁殖生长,同时配合专业的安诺神经血管治疗,修复受损神经,疏通栓塞血管 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4级: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部分趾发生干性或湿性坏疳、。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根据胰岛素缺乏的程度补充胰岛素。下肢血管闭塞时,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缺氧状况,减轻水肿。血管腔闭塞大于50%的患者,可用血管重建或置换等方法,以提高或恢复肢体的血液灌注指数。目前已有采用血管成形术加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病的报道,该方法可使患足长出新生血管以替代已经坏死的血管,从而避免截肢
7、该级糖尿病足病患者大多需要进行下肢血管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血管微循环,促使新生组织的复苏。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5级:足的大部或全部感染、坏疽,肢端变黑,常累及踝关节和小腿部位。一般多采用外科高位截肢术。治疗方案:此阶段足部病变严重,通常要施行截肢手术。截肢后的患者需进行康复治疗,尽快利用假肢恢复行走。由于一侧截肢后,另一侧下肢发生溃疡或坏疽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患者更需要增强足部保护意识。糖尿病足的护理糖尿病足的护理1、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任何溃疡和坏疽都有潜在的感染问题,感染创面不易愈合,故首先要预防和控制感染。(1)局部创面处理:)局部创面处理:主要是保证溃
8、疡创面充分引流和创面清洁。瘀滞性溃疡的创面每日可用3%硼酸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分泌物减少后改用生理盐水纱布换药,直至创面肉芽新鲜为止。湿敷法是利用细孔纱布用所需药液浸湿,略加挤压后以不滴药液为度,表层敷料应超过伤口边缘35 cm,以防止细菌污染伤口,根据创面情况应定时更换。干性坏疽只需用碘酒、酒精消毒,而后用无菌干敷料保护,以防止继发感染。各种处理都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不要以为反正是感染伤口而忽视无菌操作,致使感染反复加重。(2)合理应用抗生素:)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伤口感染较重,全身抵抗力较差者,可遵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3)注意外部环境:)注意外部环境:保证病室环境、床单
9、及病人皮肤的清洁。溃疡创面周围的皮肤可用温水、中性肥皂轻柔地清洗,而后用棉球拭干。应避免挤压伤口和损伤患周皮肤。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口愈合、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口愈合溃疡创面只要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无感染和坏死,敷料无刺激性且湿润、透气,肉芽组织就会迅速生长,加速创口的愈合。(1)重视局部治疗和)重视局部治疗和护理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坏死期创面局部处理非常重要,这对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和保存肢体均有重要的关系,故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及时清除溃疡创面的坏死组织。我们经常采用“蚕食法”:即换药时将坏死组织分期分批进行清除。具体方法是:远端坏死组
10、织先清除,近端的后清除;疏松的坏死组织先清除,牢固的后清除;软组织先清除,死骨后清除;炎症完全消退或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形成后再做彻底清除,但应注意局部的血液供应状况。(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患部受压,卧时注意勤翻身,以减少局部受压时间,必要时使用支被架。因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溃疡,指导患者做患肢运动练习,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的有效方法。作法是:患者仰卧,先抬高患肢至45,维持12 min,然后坐起垂足于床边25 min,并做踝足部旋转和伸屈活动10余次,再仰卧床上休息2 min。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溃疡,卧床时抬高患肢,并可在床上做踝关节背屈、旋转和小腿屈伸运
11、动,以发挥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可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3)合理饮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合理饮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根据病情和患者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贫血者,轻症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物,重症,应间断输血,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元素锌。研究资料证实,周围血管病患者,血液多呈高凝、高粘滞状态,因此,应限制高脂饮食,提倡合理饮食、荤素搭配,少食辛辣炙、膏粱厚味,饮食坚持清淡原则。3、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溃疡复发的关键、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溃疡复发的关键 周围血管病性足部溃疡及坏疽,临床为慢性过程,具有缠绵难愈,反
12、复发作的特点。原发病为本,足部溃疡及坏疽为标。溃疡及坏疽取得疗效的过程原发病也得到了改善,但溃疡及坏疽愈合不等于根治了原发病。因此,根据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顾的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溃疡及坏疽复发的关键。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施治,整体综合治疗与调护是治疗此类疾患的有效措施。4、积极推行足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感染和减少诱发因数的护理,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1)注意保持足部卫生,每晚用50-60温水洗脚,每次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剂,不用力揉搓,同时保持趾间清洁、干燥。4、足的健康教育(2)洗脚后趾甲较软时修趾甲,不要剪得过短,注意修平,以免损伤甲沟皮肤而造成感染,同时要经常
13、检查足部有无外伤、鸡眼、水泡等,发现异常及时妥善处理。4、足的健康教育(3)注意预防手足外伤、冻伤及烫伤,发生小破损应彻底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同时不要使用红药水、龙胆紫等深色消毒剂,以免影响对伤口的观察。4、足的健康教育(4)袜子应选用松软和脚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的纯棉或纯羊毛制品,袜口不宜太紧,每日清洗更换;鞋应选用大小适合、透气性好、鞋头较宽大的,特别穿新鞋的第一天,不过三十分钟检查足部有无挤压或摩擦处才能穿用。每天穿鞋前认真检查鞋内有无异物,鞋带不应系得过紧,连续走路三十分钟或锻炼后应脱卸清理,检查有无异物。4、足的健康教育(5)适当按摩患肢、保暖、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