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69370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全集班级:_ 姓名:_1. 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填空。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解释下列字词。邸:_ 几时:_熏:_ 游人:_2“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_。3诗歌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_。4诗歌反应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状_。2. 课内阅读。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秋思的作者是_,_代诗人。著名诗篇有塞下曲_江南曲等。2全诗通过描写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3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

2、的理解。_4“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_3. 课内阅读。我会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去迎接春风悄悄的絮语;我缓缓地伸展腰肢,好慢慢地挤碎冰雪的妒忌。然后我要开出鲜艳的花朵,每一个花瓣都娇嫩而又稚气;蜜蜂会绕着我不倦地飞,说我比世上的一切都美丽。我愿意相信它的盟誓,醉心于它忙碌的许诺里,我把爱情倾心交付,把生活酿造成金色黎明的蜜。风将摇落我的果实,把它送到另一片土地。于是我溶化在母亲的怀抱,并且相信: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1)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2)种子的梦是_,是_,是_,是_。4.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

3、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备注:作者做此诗时六十八岁,正当国难当头,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之时。1首句“僵”和“孤”两字,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_;即使这样,作者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体现了他_的精神,这在本册我们学习的他另一首诗_中也有体现。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3“风吹雨”既指当晚的天气,同时也影射_。4本诗以梦境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_5. 阅读理解。暖色的梦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谦卑地开放了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纤弱的身影投在深黑的土地上沉默的微笑温柔了整个世界那几片单纯的花瓣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开了又枯萎了路边的小花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_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_6. 古诗阅读。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_。_,唯见长江天际流。1补全诗歌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凉州词前两句描绘的画面。_3凉州词中

5、的“_”字直接揭示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_诗,从题目中的“_”字可以看出来,远行的是_(人名),他在_(时间)要到_(地名)去,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了_的情感。7. 古诗大厅。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无遗力”让我想到的成语是( )。A.竭尽全力 B.川流不息 C.力大无穷 D.毫不在乎2“少壮工夫老始成”与“绝知此事须躬行”中加点字意思分别是(_)和(_)。A刚刚   B独一无二   C亲身、亲自   D事物的一头3诗人陆游告诉儿子读书的两个重点分别是

6、(   )。A.要勤奋,要注重多实践 B.要掌握技巧,要坚持不懈C.要耐心,要多思考 D.要勤奋,要深入思考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是( )A.古人做学问从来没有一个不用尽全身力气的,年少的时候就有成就,老了就更大了。B.古人做学问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年少时花了时间,到老了就一定会有最高的成就。C.古人做学问都不遗余力,只有到老了才刚刚能有一些成就。D.古人做学问很注重年少的时间,那样年纪大了才不会后悔。5下面句子中哪一个与读书无关?(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B.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D.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6哪句话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强调的内容相似?请选择:( )A.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C.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D.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8. 快乐阅读。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1理解下面的词语。散学:_   纸鸢:_2这首诗前两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描绘了乡村特有的明媚春光;后两句写_。全诗洋溢着一种_的气氛。3品读前两句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象?_9. 课外阅读。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

8、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注)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1“两小童”可爱、稚气的行为是(   )A.懒得划船,收好船桨,让船自由漂荡。B.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C.明明没有下雨,却撑着伞玩。2这首诗写出了“两小童”怎样的形象?_3诗人之所以会有诗中的发现,是因为他的心情是_的。4从整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像小童一样,有_,还可以体会到他对孩童的_。10. 思维飞跃。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_,_。(1)用“”画出每句诗的

9、节奏。(2)写出诗中的两组反义词。_ _(3)解释所填诗句:_(4)、这几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11. 读古诗三首,回答问题。四时田园杂兴(  )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  )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将古诗补充完整。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耘田:_   解:_   供:_傍:_   阴:_   稚子:_陂:_ 

10、60; 寒漪:_   腔:_3解释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_(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_(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_4这三首诗塑造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孩子们_的情景;稚子弄冰描写了孩子们_的情景;村晚描写了小牧童_的情景。三首诗表达了作者_的感情。12. 古诗阅读。已亥杂诗作者: 代诗人   。(   ),(   )。(   ),(   )

11、。1将诗句补充完整。2解释下来词语的意思。生气:_。 恃:_。 抖擞:_。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希望上天能重用有用的人。 B. 诗人希望统治者能打破常规,重用人才。4写出诗中的成语:_。5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_。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万马齐喑究可哀”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初期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 (_)(2)全诗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_)13. 读古诗,再做习题。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12、,白发谁家翁媼?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1)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的是_ 。这首词中描写江南景色的句子是“_ ,_”,最能表现童趣的句子是“_ ,_” 。(2) 这首词下阕写的是_ 。大儿子在_ ,二儿子在_  ,小儿子在 _ 。一个“_  ”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写得淋漓尽致。14. 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

13、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

14、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_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_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心灵感到宁静。 (多选)A、草场笛声   B、湖水 灯光 C、黄昏  月夜 D、明月  蓑衣2、对诗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理解正确的是

15、( )A、田野上的草长了六七里那么远,笛子的声音响了三四下。B、放眼望去,田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C、草长得很茂盛,铺满了田野,晚风中传来三四声的笛声。3、这首诗按由_到_的顺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_图。A、近、远;牧童晚归B、远、近;牧童晨起C、远、近;牧童晚归休息4、诗人吕岩在牧童一诗中先向我们展示了原野_的广阔画面,又让我们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还通过描写牧童饭饱之后不脱蓑衣便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_的心境。A、绿草如茵;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B、绿草如茵;心绪忧愁;C、荒草遍地;天真烂漫5、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_的感受,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_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以无限美好的_。A、视觉、听觉、想象空间 B、听觉、视觉、想象  C、视觉、感觉、猜测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