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论文.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789910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论文.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现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在提升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呢?怎样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理解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附着,促使学生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呢?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上好音乐欣赏课,实施德育与审美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情”字,围绕着“情”展开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1. 激“情”于“境”  这里的“境”指的是创设情境。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著名教育

2、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也就是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的同时,获得教学活动的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以某种方式表现教学材料让学生接触,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实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设计恰当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能够讲故事、放录像,也能够利用挂图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内容等等,来激发美的情感,恰当的情境能够营造与乐曲相适合的气氛,使学生做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又能唤起学生的激情,促使形成高尚情操,提升审美修养。如:在第三册选用教材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欣赏课时,我找资料向学生介绍一些乐曲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我国

3、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古往今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祖先的伟大之处,我还结合乐曲适当地介绍我们古今音乐家、演奏家的事迹。同学们听了个个脸上流露出兴奋、惊讶、自豪的表情。他们激动地说:“我国乐器产生年代之早真让人惊叹,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使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光大!” 又如:在教第二册第七课劳动最光荣时,我采用放录像创设情境的方法,使低年级学生从直观的视听形象中感受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协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欲望,并与乐曲产生美的共鸣。另外,加上教师确切、简洁、生动语言实行引导,使学生欣赏完歌曲,得出本曲的主

4、题“人人爱劳动。劳动最光荣”,教育了学生从小要立志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2. 入“情”于“曲”  这里的“曲”指的是听乐曲。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对教学材料实行理性加工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陶冶。随着教学的实行,学生在接触教学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要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理解从初步加工到深度加工。所以,这是欣赏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部位。 初听一首乐曲,低年级学生很难对它有深刻理解,但对乐曲情绪是喜是忧,是优美还是沉重等,绝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判断。这时教师再利用语言、动作或面部表情等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做简要提示,就能够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如:在上第三册第五课我是人民小骑兵时,我首先

5、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在黑板上张贴好挂图,并放此乐曲的音乐,然后我随着音乐,边做动作边讲故事,并指导学生一起做动作,感受音乐。 另外,要让音乐感染学生,发挥音乐的德育与美育功能,还应协助学生听懂音乐,而捕捉音乐形象又是听懂音乐的重要前提,并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激情,把自己的融进音乐的情景之中,从而产生共鸣。如:我在上第五册第一课我们的田野这个歌曲时,巧设问题协助学生投入意境捕捉音乐形象,还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联想引发学生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使之融为一体。例:“请同学听下面的歌曲,它都表现了自然界的哪些事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入意境,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大

6、自然的美,唤起他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神往,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唤起他们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去开发宝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情。这本身就是德育与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3. 解“情”于“乐”  这里的“乐”指的是分析音乐。根据情感教学心量研究,不但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师、学生身上富有情感,而且在冷冷冰冰,无声的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文中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当学生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初步的情感共鸣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地对乐曲的主题思想、乐曲的结构、乐曲的速度与力度等要素实行分析,

7、能够使用讲解的方法,也能够在分段欣赏乐曲时实行讨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分析深度,从而达到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目的。如在欣赏第一册第一课快乐的一天时,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动 的特点,我在分析乐曲的同时,加入了身体和面部表情的动作,并让学生同我一起做,协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让他们用手势表示音乐的高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巩固。 另外,音乐又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白,作者所要颂扬的美,揭露的丑,全部蕴含在音乐艺术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欣赏它的艺术妙处,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发挥作品对学生德育及审美教育的作用。如:在上第三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启发学

8、生从歌词中寻找表现中华民族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等词句,再从音调、高低起伏的旋律,以及力度、节奏的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法上,让学生领会到人民的呐喊与孕育着希望的抗争音乐形象,激起同学们的情感波澜,同时把握住歌曲中情感最突出的部分和片段,进行反复吟唱体会,还可以选用图片、幻灯片相结合,启发学生联系再电视中看到的中国体育健儿夺得世界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也可以联系学校的升旗仪式,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国歌的威武、雄壮。引导学生懂得升国旗时应起立,神情专注而庄重,表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4. 动“情”于“造”  这里的

9、“造”指的是启发再创造,这是欣赏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巩固、应用认识成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再层次上的发展。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知识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学生听懂了一首乐曲,并不是欣赏课的结束,还应启发他们对乐曲进行再创造,虽然我现在所教的只是13年级的中、低年级学生,他们认识能力浅,知识面窄,但他们的再创造却使我的音乐欣赏教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用表情和动作表现所听到的音乐;用打击乐器乐曲主题旋律伴奏;自己绘出图画表现乐曲的基本情绪和内容等,从而巩固了学生成果,加深了印象,发挥了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的德育与美育功能。 以上这四个环节虽无明显界限,但又各有区别。“情”是贯穿各环节的主线,抓住“情”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中发挥美育功能的胜券,没有美育与德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与德育又有着密切联系,探索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发挥德育中美育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我将进一步努力实践与研究,让童心在音乐中放飞,在放飞中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