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消渴.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991739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消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治疗消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治疗消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消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消渴.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治疗消渴之我见一、我国中医医家对消渴的认识 消渴病在内经称“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 不同,而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称。内经对消渴的记载,散见于约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 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做了论述。在病因方面,认 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密 切关系。内经对消渴的认识,是后世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 至今对消渴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西汉淳于意的诊籍中, 有“肺清瘅”一案记载, 是消渴病最 早的医案。案中不仅记载了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而 且更以“形弊”、 “尸夺”形象地描述了消渴重症患者形体消瘦 的典

2、型症状(史记 ?扁鹊仓公创传)。东汉张仲景在金匮 要略中,以消渴作为篇名,篇中对本病的阐述,有论有治,认 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主要机理, 并提出治法, 首创白虎加人参 汤、肾气丸等治疗为剂,至今仍为治疗消渴的有效方药,为临床 医家所推崇。后世在内经和金匮的基础上, 对本病的病因、 病理、 临床表现、并发症,特别是治疗,都有所补充和发展。隋代巢元 方根据消渴症候表现、兼证、预后的不同,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渴 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八种证候 类型。 对本病的病因病理亦有补充, 认为消渴发病原因主要是服 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

3、燥阴亏所致。巢氏还明确认识到消渴病 易发痈疽和水肿等并发症。并提出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 “良药”,主张饭前“先行一百一十步, 多者千步, 然后食之”, 已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的重要意义。唐代对消渴病的认识和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 孙思邈于 千 金方 ?消渴中,认为消渴乃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 饮橄无度,积年长夜,逐使三热,五脏干燥”所致,对 后世消渴病机燥热说有一定的影响。 孙氏认为消渴病, “小便多 于所饮”的机理是内热消谷, “食物消作小便”所致, 这一认识, 为消渴病的饮食上制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氏不仅明确提出偶 然性食控制疗法,而且把饮食控制疗法放在治疗的首位,他说: “

4、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 可救,深思慎之”。二、六味地黄丸在消渴治疗中的应用 六味地黄丸主要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方, 根据不同患 者的情况随症加减。 对于肾阴亏虚为主, 以“下消”为主要表现 的糖尿病患者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发现, 它不仅有一定的辅助调 节血糖作用,而且对于保护胰岛 B 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并发症等也有一定益处。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在古医籍中有地黄丸 方近 20 首,而流传最为广泛且沿用不衰的是宋代钱乙的小儿 药证直诀 中的一首。 该方是钱乙从东汉张仲景方金匮肾气 丸中减桂枝、附子而成,当时作为幼科补肾专药。其方由六味

5、药 组成: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茯 苓(去皮)各三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空腹淡盐汤或温水送 服,每日 2 次,每次 1 丸,也可作汤剂煎服。因方中药共六味而 以地黄为君,故名为六味地黄丸。方中地黄、山茱萸、山药,谓 之“三补”,以补肾养阴为主,兼补肝脾;茯苓、泽泻、丹皮, 谓之“三泻”,利湿泻浊的同时,兼可泻火。它是以补肾为主、 补泻结合的名方, 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为腰 膝酸软、咽干、头晕、耳鸣、遗精、阳痿、盗汗等症。六味地黄丸主要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方, 根据不同患 者的情况随症加减。 对于肾阴亏虚为主, 以“下消”为主要表现 的糖尿病患者

6、最为适用。 现代研究发现, 它不仅有一定的辅助调 节血糖作用,而且对于保护胰岛 B 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预防并发症等也有一定益处。经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六味地黄丸又衍生出许多方剂, 其中尤以知柏地黄丸和杞菊地黄丸最为常用。 知柏地黄丸即六味 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主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杞菊地黄 丸则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子, 菊花, 用于治疗肝肾不足 之视物昏花或目痛干涩等症。 这三首方剂都可应用于糖尿病及其 并发症的治疗,但临床应用时又各有侧重。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六味地黄丸以补益药为主, 补益药具有补虚扶弱的作用, 也 有“闭门留寇”

7、的弊端(“寇”指病邪)。当患者出现感冒、咳 嗽、发热等外邪入侵症状时,要暂停服用补益药,以免恋邪。二 是对于形体肥胖、身重肢困、口黏不爽、舌苔厚腻的患者来说, 治疗应该以化痰除湿为主, 此时应慎用六味地黄丸,否则可能助 湿生痰,使痰湿之邪久滞难去。三是某些身体虚弱的患者,消化 力弱、脾胃功能差,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产生胃满腹胀的不适症 状,应先服用健脾和中之剂,扶益胃气,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 投地黄丸之类的补肾之品。三、总结消渴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 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 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 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 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治疗消渴过程中,中医 所使用的六味地黄丸是辅助调节血糖药物,不能替代降糖西药, 此外,由于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药,一般要求秋后服用为宜,有时 也需因人而异,服药时间应掌握在空腹服用, 可在早间和晚间分 两次服下。中医要求服用含地黄的方药时应忌食萝卜,同时应少食油腻、辛辣、荤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