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25207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doc(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暗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心理学中的“暗示”在语文教学是指认知主体在对某一问题未能 形成正确认识,百般思索仍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教师借助音乐、问 卷、朗诵、选择、背景、目光、手势等教学手段,给其以恰当的提 示、引导和鼓励,从而使之顺利地越过思维的“瓶颈” ,形成对事 物的正确认识。它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认识主体在轻松愉悦的精 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暗示技巧,可 以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主动性,启发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避免了机械死板的“填鸭式” 。常用暗示法有以下几种。 一、音乐暗示法 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主题,体会作家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既是

2、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教学中的难点。有时课堂教学中 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任凭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 “本文通 过表现了揭露了”可学生只会机械地记笔记,脸上是 一片茫然。这与教师的引导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 习热情有很大关系。语文学习需要学生更多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因 而若能采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主题, 收 效无疑会非常明显, 音乐暗示法此时便能大显身手。 在语文教学中, 根据文学作品的风格、意境、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将音乐 元素引入课堂, 对于丰富学生的感知, 激发学习热情, 领悟作品主 题,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根据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因素,选择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