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31472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升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训练。牛郎织女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选自月令广义(注释)牛郎织女:神话人物。天河:银河。机杆(zhù):织布的梭子。劳役:劳苦。云锦:织有云纹图案的丝织品。天衣:泛指仙神所着之衣。不暇(xiá)整:没时间修饰。眼,空闲。织衽(rèn):指织布之事。狂,衣襟,衣袖。涉秋:入秋。髡(kn);制掉

2、头发(使成秃头)。此指乌鹊头上羽毛脱落。是日:当日。河鼓:星名,即牵牛星。汉:天汉,即银河。役:使唤。梁:桥。1根据义意,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容貌不暇整_(2)天帝怜其独处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_3短文第一段按句意划分有三个层次,你认为正确的划分的是(  )A.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B.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C.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D.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省略句子成分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阅读下列句子,在空格处各填一个字(词),使句意更完整。天帝怜其独处,许(_)嫁河西牵牛郎。天帝怒,责令(_)归河东。2. 文言文阅读。

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注释)郑:春秋时代的郑国。欲:将要,想要。履(l):鞋子。先:首先,事先。度(duó):测量,衡量。而:表顺承的连词,意为然后。置:安放,搁。坐:通假字,通“座”,座位。至:等到。之:到去,往。操:拿、带。乃:然后,才。持:拿、带。度(dù):量好的尺码。及:等到。反:通假字,通“返”,返回。罢:本义结束,这里引申为散了。以:用。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1解释下列各句中

4、加点的词。(1)郑人有欲买履者  _ (2)置之其坐  _  (3)先自度其足   _   (4)吾忘持度  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至之市,而忘操之。_(2)宁信度,无自信也。_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3. 阅读短文。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窥头于牖(_)  

5、;   弃而还走(_)2翻译下列的句子。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_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_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推敲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宇,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流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岛/初赴举/京师B.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C.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D.遂/与/并普而归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

6、其他三项的是( )A.炼之未定B.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C.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D.杨氏之子3文中的“岛”指的是_。这篇短文意在赞扬_。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_  曝   喙   箝   舍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蚌方出曝:_不肯相舍:_3文中矛盾对立的双方及其表现是_,导致的结果是_。4

7、依据本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的对错。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以上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文中鹬和蚌对话的语气有威胁的意味它们彼此以对方弱点相威胁。( )这个寓言是战国时楚国的苏代给楚王讲的一个故事,楚王听了这个故事,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念头。( )这个寓言的寓意是:自相残杀的结果是任何一方都不会占到便宜,获利的是第三方。( )5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_6. 文言文阅读。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回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选自新序杂事五(注释)叶公

8、: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通“纹”。窥头于牖(yu):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窥,探望,偷看。牖,窗户。施(yì)尾于堂:龙尾伸到了厅堂里。施,延伸。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是:此,这样看来,由此看来。夫(fú):那,那个,那些。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钩以写龙 以:_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闻:_(3)弃而还走 弃:_ 

9、(4)叶公子高好龙   好:_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弃而还走。   “_”通“_”;_ 的意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_(2)失其魂魄,五色无主。_4古代“走”即“跑”的意思。请你举出三个带“走”字其含义也是“跑”的意思的成语来。_7. 读小古文,完成练习。人生小幼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注)节选自颜氏家训。专利:专一而敏锐。固:所以。坎壈(

10、ln):困顿,不得志。1七岁时所学和二十岁以后所学,会有什么不同呢?请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2翻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_3下面诗句表达的意思和选文所讲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C.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  , 诵  , 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谖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 得。”其母引

11、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注)少时:小时候。诵:背诵。辍(chuò)然:突然中 止的样子。谖(xun):遗忘,忘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其母方织_其母引刀裂其织_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何为中止?_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谖矣。_3孟母通过_这件事,告诉孟子_这个道理。9. 阅读理解。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

1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本文作者是宋代的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拊掌大笑。_ (2)尾搐入两股间。_ (3)谬矣。_   (4)处士笑而然之。_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是(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C.(牧童)拊掌大笑。4翻译句子。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5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_10. 课外阅读。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

13、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 之:到,去。女:通“汝”,你。 顾:回来。彘:猪。 适:往,到。 特:只不过。待:依赖。子:你。 遂:就。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_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_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注释鹬

14、(yù):鸟名,羽毛茶褐色,嘴、腿都很长,趾间无璞,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食小鱼、昆虫和贝类。钳(qián):用东西夹住。1文中的“不雨”应解释为_;“雨”本为名词,但在本文中它作_用。2“今日不出,明日不出”中是指_“不出”。这个字的读音是_。3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禽”的意思是_。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相舍:_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蚌方出曝。_(2)渔者得而并禽之。_6这个寓言故事后来被缩写成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12. 阅读短文。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15、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使弈秋诲二人弈  _   (2)非然也  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   (4)为是其智弗若与  _2写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  (2)一人虽听之 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 (4)虽与之俱学 _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思援/弓缴/而射之。C.为/是其智

16、/弗若与 D.通国/之善/弈者也4翻译下面的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_5本文学弈这件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13. 阅读王戎中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王戎中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甲,诸儿竞走四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王戎:琅伢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尝:曾经。诸:一些,这些。折枝:压弯枝条。竞走:争着跑过去。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A.王戎/不取/道旁李 B.尝/与诸小儿/游C.诸儿

17、/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2“取之,信然”的意思是(    )A.王戎果然是守信用的。 B.一定要把李子摘下来。C.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3多读两遍,想想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再简要回答。_14. 文言文阅读。王戎早慧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王戎早慧(_)      七岁尝与诸儿游(_)2翻译下列的句子。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18、取之。_3王戎是通过什么推理出李子是苦的?_1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讴(u):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穷:尽,完,这里指学完。谓:认为,以为。之:代词,指代秦青高超的唱歌技巧。遂辞归:于是就(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家遂(suì),于是。辞,告辞。弗(fú)止:没有劝阻。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衢(qú),大路。抚节:打着节拍。遏(è):阻止。谢:认错,道歉。反:通“返”,返回。1对“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A.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说自己什么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B.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自己都学会了,于是就告辞回家。2秦青为薛谭饯行,高歌一曲之后,薛谭是怎么做的?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3秦青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说明理由。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