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问题案例.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032199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问题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05问题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05问题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5问题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问题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问 题】在文言文教学新策略的尝试【问题解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放课程资源,灵活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此之前,传统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学生接受,使学生脱离不了死记硬背,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成为新的思想主流。但是,很多课堂上就出现了以学生主观意识为中心,一味夸奖表扬,使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那么在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是不是教师的地位就能够被取代呢?我想,新课程标准已经对此实行了说明,那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能够看出,整个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一方的“独角戏 ”。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很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那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文言文课文,能够说是从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

3、沉淀中选出的精髓,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应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而对于学生来讲,要体味几百年乃至几千年以前人的情感,与几百年几千年以前的人实行沟通,如果用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来代替,学生就失去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文言文形式的机会,使学生不能深入到课文之中,与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应该更加灵活地使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主能动性。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做了这样几点尝试:1使用教师的文化素养,以线穿珠,将已学过的文言文短语贯穿于导语中,使教师的语言成为具有牵情入境的“导言”。2利用教师娓娓动听的“导读”,把学生从陌生的环境引入文本。3在教学中,教师善于用指导方法协助学

4、生理解,真正“导疑”而不包办代替。4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的同时,教师注重“导航”,分清尊重学生主体和被学生一味牵引的度,把握课文的主旨。其中,“导言”与“导读”担当着把学生引人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的任务,在外在语言表现上使文言文与学生更加贴近,削除之间的隔膜。“导疑”是建立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指导与协助学生疏导障碍,而决非过去的满堂灌。“导航”将教师的位置定位在引领者,适时体现教与学的度。这几步把教师、学生、文本牵引在一起,共同参与学习、研究、探讨,共同体验成功与快乐。【案 例】最初看到文言文课文学弈,我觉得一筹莫展。这样一篇古文,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深刻,区区五句话,

5、七十六个字,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过,因为整篇课文既不像现代语言的流畅,又不像白话文的意思清楚明了,一读就懂,加上古今词义与表达上的不同,无形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距离感。怎样让学生喜读乐学这样一篇有难度的课文呢?显然,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方法,让学生失去独创性和自主性。我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导”为指针,让学生们在教师的隐形指导下充分自主学习。首先,我介绍文言文的特点,之后,我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短句,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且粘贴在黑板上。然后,我缓缓道来:“古时候,孟子和几个朋友谈论起专心学习的作用时,给朋友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只见

6、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好奇,接着,我配着古筝优美动听的旋律,依照译文意思的连接停顿,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了一遍。教室里显得特别安静,看得出来,学生们已经沉浸在这美文美读之中。我问道:“你们想自己试试吗?”学生们跃跃欲试,我马上提出要求,说:“请同学们照着老师的样子多读几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看看同学们把课文读通、读顺之后,能不能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当学生们的朗读渐入佳境,我又多次指名朗读,并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抑、扬、顿、挫,逐步指导学生们准确朗读,读出语感,学生们在指导下书声朗朗。突然,邹博文插话说:“老师,我知道这篇课文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这个小

7、家伙总是快人快语的,我用鼓励的微笑示意他说下去,他站起来说:“我读懂了,课文是说有两个人学习,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不专心。”他的话音刚落,旁边的朱佶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也觉得好像讲的这个意思,而且,这两个人是跟着一个人学围棋,我最喜欢下围棋了。”其他同学都好奇地望着我,期待得到我公布正确答案,更有几个平时思维活跃的学生讨论起来。这时候,我不置可否,只是又布置了一次再读课文,要求学生大胆猜读,把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不懂的内容可以照搬文言文句子。顿时,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有的边读边想,有的结结巴巴解释,有的则默不做声还摇摇脑

8、袋。阅读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的生成疑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是直白地告诉学生答案,学生就会失去自我学习的意识,渐渐成为教师的“应声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就遇到了许多问题,查疑解惑该怎样查、怎样解呢?教师不能对这些问题不管,又不能管的过多过细,那就要看教师怎样疏导,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个人解决,有的需要集体的智慧,有的必须由教师说明。我马上将这些疑问汇总,指导学生们小组合作,对照注释再读读课文,我说:“古人有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品质,何况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如果小组里还解决不了,那就留给全班同学研究研究。”

9、每一个小组都使出浑身解数,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我看几个平时最不喜欢发言的学生都谈论的津津有味。最后,学生的问题渐渐集中在“为是其智弗若与?”有的学生说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有的说难道另一个人的智慧比不上,有的学生干脆让我当裁判,断断谁说的对。学生们只靠课后注释,加上语言积累不够,当然只能一知半解,但我还是通过这些答案看到了学生们智慧的火花,真是不容易。可是此时教师不能被学生牵着走,还得为学生指明方向,起到导航作用。我肯定其中正确的理解思路,采取抓住重点词“弗若”,启发学生们:“大家找找这个词的意思,注释中是怎么解释的?是不如的意思,那么课文是说谁不如谁呢?联系前文想一想。”立刻就有几个学生七嘴八舌地喊起来:“我知道了,是说难道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吗?老师,对不对?”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答案是他们自己的得到的。这样的导航方法,水到渠成就解决的难点,疏导了疑难问题。此时,再要学生齐读课文时,大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了。学生们在这节课中通过教师的“导言”、“导读”、“导疑”、“导航”,轻松地走进文本,掌握了重点,解决了疑点,并且在一节课结束以后还饶有兴趣。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灵活的教学策略,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有趣。 武昌区昙华林小学 杨翠英 200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