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144989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 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 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 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 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产,随之便废弃停烧了。吉州窑 是一座同时掌握南、 北方著名瓷窑制瓷技艺, 生产多种器型、 釉色、纹饰产品的综合性瓷窑,其烧造的瓷器品种多样,古 朴典雅,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特色,有“馨香艳 丽的山花” 之誉。 吉州窑产品大致可分为青釉瓷、 乳白釉瓷、 黑釉瓷、白釉彩绘瓷、绿釉瓷和瓷塑等几个主要品类,此外 还有青白釉瓷、碎纹瓷、琉

2、璃器等等,尤以成功烧造于南宋 时期的黑釉贴花瓷和白釉彩绘瓷著称于世,在中国和世界的 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一、独特的制瓷工艺宋 吉州窑彩 绘海涛纹瓷瓶 高 13.6厘米、口径 2.8厘米、底径 5.3 厘米。 此瓶体薄施白釉, 器底露胎, 釉下绘酱色波涛纹, 造型别致, 纹饰生动。吉州窑釉下彩绘是受磁州窑影响而出现的。北宋 末年靖康之难,北方地区一些瓷窑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磁 州窑部分工匠也迁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继续从事制 瓷,因此,吉安吉州窑也烧制了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釉下 彩绘装饰品种。这种装饰的吉州窑瓷器在墓葬当中也有发现, 1970 年江西南昌县一座南宋嘉定二年(公元 1209年)

3、 墓出土了两件釉下彩绘器, 一件为三足炉, 一件为鹿纹盖罐。 1955 年安徽省巢县宋墓出土一件酱褐色釉莲花瓶, 纹饰画法 与上述三足炉主体纹饰荷花纹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肯定也是 13 世纪初期的吉州窑产品。 吉州窑釉下彩绘对景德镇青花瓷 器有较大影响,元代后期青花瓷器中的蓝地白花画法即借鉴 于吉州窑,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回纹边饰也取材于吉州窑, 海水的画法与吉州窑之间也有着渊源关系。 吉州窑的瓷土 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 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 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 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

4、成的个性特征, 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 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 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 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 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 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碗撇口,弧腹,瘦底, 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 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 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

5、大观茶论中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 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吉州窑工 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 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吉州 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 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 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 窑所特有的 “流泪” 现象; 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 因釉料稀, 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 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 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

6、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 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 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 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 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 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 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南宋吉州窑黑褐地白花莲花纹梅 瓶。 1955 年安徽巢县出土。高 29 厘米,口径 6.2 厘米,足 径 9.6 厘米。瓶小口,外卷,短颈,溜肩,椭圆形腹,矮圈 足。黄白色胎,器体轻薄细致,瓶口、颈部施白釉,肩以下 为黑褐色,有两道白色弦纹,弦纹以下是黑褐色釉,底足部 分有一道较宽

7、的白釉弦纹。这件梅瓶装饰工艺是釉下彩绘,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色剂,一般不施化妆土,直接 在胚胎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再罩一层薄透明釉,烧成后 彩绘多呈黑褐、 褐色或红褐色。 其彩料随所含金属比例不同, 而导致多种的呈色效果出现差异,同时窑温的变化也影响彩 绘色调。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 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 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 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 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 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 承了唐代雍

8、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 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 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 同。吉州窑玳瑁釉罐, 宋,高11cm, 口径12cm,足径3.2cm 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 部素胎无釉。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 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玳瑁釉是一种窑 变釉。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 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 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 见的一种釉, 以这种釉装饰的瓷器主要有瓶、 罐、炉、碗等

9、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唐末五代 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 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 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 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 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 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 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 品的断代依据之一。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 里外施两种釉, 外施酱釉, 点以浅黄色斑点, 里为

10、窑变花釉。 碗内壁饰 3 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将民间剪纸贴花艺 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吉州窑 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 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 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 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 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 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 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 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 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11、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 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 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 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 于自然, 取自民俗生活, 多以自然物为对象, 如菱花、 团花、 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 虫、鱼,常见“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 、“龟鹤齐寿”、“儿 孙满堂”、“多子多福” 、“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 上猴 (寓立刻封侯意 )、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 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 扑面而来。宋 吉州窑黑

12、釉剔花梅瓶 高19cm, 口径5cm,足 径6.8cm。瓶小口,圆唇,短颈,丰肩,内凹足。通体施黑 釉,器身剔折枝梅花, 纹饰部分露黄色胎, 花蕊用褐彩勾画, 装饰效果极强。 吉州窑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剪纸贴花、 白釉剔花、白地彩绘、黑釉白彩以及木叶纹和玳瑁釉。宋元时期以黑釉和白釉黑彩最为典范。黑釉胎质疏松,呈白黄 和灰白色胎内有砂粒、气孔。制作较粗,圈足处理好像用模 扣印后在外壁随意用刀刮削而成。白釉褐彩知足较规范,胎 质较精细, 直接用褐彩绘画后高温烧成。 白釉黑彩为釉下彩, 胎质细白, 绘画纤细, 有薄而光亮。 二、吉州窑陶瓷辨伪 目 前社会上流传的吉州窑陶瓷仿制品较多,仿制品是现代陶瓷

13、 艺品,以其古色古香、价廉物美而为人们所认可,同样具有一定的鉴赏与收藏价值。近年江西省博物馆曾开设小型作坊 仿制吉州窑瓷器,选取古瓷原产地附近的瓷土原料,采用手 捏、拉坯和注浆三种成型方式,参照吉州窑瓷器原件进行研 制,用小型电炉烧造,仿制成功黑釉剔花瓷、釉下彩绘瓷、 黑釉窑变结晶花釉瓷等品类,因其器底均有仿制品字样,故 很容易识别。设立在吉州窑址所在地吉安县永和镇的吉州古 陶瓷研究所及仿制厂,早年曾采用龙窑和传统工艺烧造,如 今则以现代窑炉进行烧造,其仿制产品数量较大,品种也较 多,虽然器底没有任何印记, 但其胎釉均很新,颇容易识别 此外,民间也有一些生产仿古瓷的作坊,其作伪手段已达到 一定

14、水平,使古玩市场上吉州窑器新旧杂陈。新仿吉州窑器的胎土较真品紧密细白, 胎体较真品或重或轻,大多较轻 器身的修胎显得刻板些,底足更显平整、呆板,缺乏真品古 朴、敦实的韵味。其釉面有耀眼浮光,整体造型多不到位, 往往会出现变形、变体或走样的情形。另外,仿制品与真品 相比在工艺上总给人以貌近神离之感,窑变斑纹不是偏浅就 是过深,胎色也往往较淡,胎体断面也不似宋代吉州窑瓷那 样含有杂质或产生孔隙。造假者有的将仿制品重新在土中掩 埋一段时间后再“出土”上市;有的为抬高售价而在旧素瓷 上用新的釉料刻花、剔花或加施彩绘,旧瓷新装饰,再入窑 炉低温烧烤,形似而神异;有的故意在仿古瓷底足部分剥去 部分釉层,露出胎质,以使人相信其年代久远;也有的为去 掉器表浮光而用兽皮反复揉擦或用稀酸涂抹浸泡,结果使釉 面发涩、呆板,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磨擦的伤痕;还有的采 用含有油类的软布进行抛打,以使釉面柔润,但其与真品光 滑细腻的釉面有明显差异,且触摸时有油质感。面对这类伪 器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 吉州窑遗址已在 2001 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 窑址 附近设立了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并兴建起一座仿古瓷厂, 吉州窑古老的历史又开始书写崭新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