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20238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扫一室与扫天下 (2).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扫一室”与“扫天下”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 “扫一室”与“扫天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东汉时代,有个青年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书房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二、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懂得“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2)理解课文中反问句的意思,能用陈述的方式表达出来。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五、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多大的作用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课前老师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同学们请看。教师读出以下数据。    (多媒体出示:水一滴滴地流掉,米粒一粒粒被扔掉场景及以下数据:)    你知道吗?    我们每人每天

3、浪费一滴水,我国13亿人口就会浪费13亿滴水,相当于260吨水,如果每人每天吃10千克的水,这些水可供1人吃26 000天,也就是70年。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浪费掉13亿粒米,一粒米大约重0.025克,这13亿粒米大约重75吨,假如一人天能吃掉0.75克米。这些米充足一人吃10万天,也就是274年。    (设计意图:使学生恍然觉悟,一粒米、一滴水虽小,但集聚起来却是不可忽视,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大与小的关系。)    3.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4.米粒、水滴虽小,但聚集起来能办大事

4、情,解决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进入十一单元大与小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11.大与小“扫一室”与“扫天下”)    (设计意图:课题“扫天下”的天下写得大一些,是为了使学生从感观上初步体会两者的意义不同,但又存有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实际上我们想知道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带

5、着你们的问题,出声地朗读课文,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用你喜欢的方式圈画出与你们的问题相关的语句。    (学生读文圈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在读文时适当地做出圈画,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2.谁能说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交流补充,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实际上你们所谈到的都与课文的哪

6、几段相关系?    4.是的35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请你仔细读这几段,想一想在这几段中,你打算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重点段,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5.你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呢?    6.好,自由寻找合作小伙伴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小组学习)    7.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补充,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对于课文中的难懂词语

7、、问题、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了。)    师:是的,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只是举手之劳,不必花费太多心思,日常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去成就大事呢?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你们认为我们在读这三段课文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谁想来读一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我们评价出他们读得怎么样。    8.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9.学生在朗读中可能会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吓了一跳的语气、得意的语气、反问的语气教师相机追问:你们听出他们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了吗?为什么这样读呢? &

8、#160;  (设计意图: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感悟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读文后质疑    1.学生交流课前提的问题。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词语划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及生生在对话交流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    着实、污浊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    “轰轰烈烈”联系课文背景指导学生理解。

9、0;   “寒暄”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理解。    4.学生分角色朗读。    5.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品味感悟,激发思考    1.读文后,我们每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中的薛勤想对陈蕃表达自己什么看法呢?    2.学生读出薛勤原话: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老师指课题)    师:这就是课文的原题“扫一室”与“扫天下”,现在你们知道“扫一室”与“扫天下

10、”的含义吗?    生:“扫一室”指平常小事,“扫天下”指轰轰烈烈的大事。    3.师顺势引导:对你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大事,什么样的事是小事?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由课文中的小事大事引申到学生话中的小事大事,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    4.回过来,我们看这句话,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比较好,请你们反复读一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放到所在的段落中去读一读,感受一下。    5.学生读,其他

11、学生评价。    6.这个句子我们能换个说法又不改变原意吗?    (生试做改句练习: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7.师:可以这样改,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句吗?    8.像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叫它反问句,改完后的句子叫陈述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这种类型的句子。    9.你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些?(生说看法)    10.师顺势引导:是

12、的,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表达得更强烈些。    11.学生知道,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师提问:你还能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    12.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再做改句练习,并说一说改后的句子叫什么。    13.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哪种句子的表达效果好。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你觉得陈蕃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薛勤是怎么评价他的?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

13、了让学生发现“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预设: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2.你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意思一样吗?哪个字连接前后句,这个字起到什么作用?    3.用一个“但”字连接前后意思相反的句子,起到转折作用,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寻找并交流)    师(手指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对我们小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设计意图:

14、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使课文的思想内容得到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教育意义。)    总结: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同时,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春秋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三国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师把这两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这两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 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看似简单,内涵却极其丰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重难点的把握上,

15、我主要采用“以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后我发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交流补充中,理解词语含义    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体现出对一些重难点词语的指导,而是把词语的指导渗透于第二大环节的小组学习当中,目的是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而且在交流中还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学生不但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轰轰烈烈”“寒暄”等词语的理解学生还能够联系课文背景及实际去应用,这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在朗读交流中,以议代指导    本篇课文的人物特点、行为,适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现,在朗读中教师也应该做必要的朗读指导。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没有相应设计朗读指导,而是让学生在朗读后,议一议、评一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感悟、评价,达到指导的目的,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 可以说这是一堂轻松的阅读课,在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议、边悟边积累,边创造,达到了深刻理解课文含义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