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25560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驱遣我们的想象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过程与方法2 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教学难点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启发大家注重文艺作品的

2、形象特征,把握文艺作品的灵魂。二、自主预习1 作者介绍叶圣陶 (1894 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2检查预习(1) 订正字音歌谣(y a o)桥境(t u )契合(q i )驱遣(qi a n)怅然(ch a ng)海啸(xi a o)呷生(me ng)可安(g o u)拘泥(j u n i )zai千载难逢 za i怨声载道(2)词语释义桥境: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契合:符合。刻板:呆板没有变化。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3)词语辨析“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拘泥”

3、指固执,不知变通。“顽固” 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第二部分(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 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14):得出中心论点一一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2 .根据课文得知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却在开篇大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 之间的联系?答案示例: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4、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 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这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 .读第一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 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 集合体。2 .第6、7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

5、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 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做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 的举例论证做理论铺垫。3 .简述第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答案示例:这两段文字论证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该怎样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从反面论述: 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第 9自然段围绕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境界,就会得到一种愉悦感。4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示例: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

6、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三 ) 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试分析第5 自然段“文字是一道桥梁”这一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将文字比作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想要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到达目的。2你怎样理解第6 自然段“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答案示例: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7、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3为什么作者说“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答案示例:文艺作品一般具有形象性,作者的情感往往寄寓在形象之中。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感受到这种愉快。( 四 ) 熟读课文,主旨探究归纳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答案示例:作者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五 ) 赏

8、读课文,鉴赏评价1 语言通俗易懂。答案示例: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先有了歌谣一类的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这样,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2语言形象生动。答案示例:如第8 自然段连用了几个问句,就很好地指出了只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弊端;再如第 12自然段作者将自己幻化成海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的思想和精神。3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答案示例:(1) 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驱遣我们的想象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先后列举了

9、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进行详细地阐述。(2) 对比论证。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是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 六 ) 课外拓展,对比延伸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答案示例: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颔,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体微微发胖,两手向

10、上攀爬时一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倾斜,这形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父亲的形象就更加真切起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四、课堂小结文学作品的意蕴绵长,如果单从文字表面理解,很难得其精髓。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想 象力,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引出论题文艺的产生发展,以及与文字的关系作者用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分析问题读者用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理解字面意思驱遣我们的想象领会作者意境反面理性思考想象诗歌画面驱遣想象正面想象化为诗中形象得出结论: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想象,才能获得美感,得到人生的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