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227918 上传时间:2021-1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摘要使用19962021年我国民族8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模型及产业开展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区域产业开展、经济增长、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综合资源相对承载力约为32784.7万人,状态均小于0,呈富裕状态,平均富裕人口约13817.53万人,平均富裕率高达72.82%。其中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对区域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奉献率为46.18%,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奉献率为44.38%,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奉献率为9.43%;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

2、载力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高达32.68%。产业开展初期,第一产业经济拉动效果最为显著。从产业持续开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来看,第一产业开展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第二产业开展呈二次曲线正相关上升局部关系;第三产业开展呈“U型曲线的关系。基于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民族地区产业开展应当遵循如下开展路径:第一产业应当在保证粮食等必要初级产品供给平安的前提下,调整结构,以特色资源为引导,进一步扩大产业特色资源的规模效益;第二产业必须以转变开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走集约开展路线,以产业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承载力为红线,保持产业适度规模;第三产业开展应当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为主要任务,

3、充分释放产业资源的资本化能力,推动经济开展。关键词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产业库兹涅茨曲线;产业开展路径;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2103-0123-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21.03.015如何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关于民族地区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多认为,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一种潜在的财富,大力开展第一产业可以有效的将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资本积累,为地区经济开展提供动力1-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出现了经济开

4、展滞后的现象,受其影响,国内学者也调整了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展之间关系的判断4-6。随着我国东部经济的不断开展,产业转移概念的提出,一些研究认为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应当以资本投入、根底设施建设、工业化开展为手段,着力开展第二产业,以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开展7-9。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对效劳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大,学者提出由于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应当着力开展第三产业,以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开展10-12。在关注产业开展的同时,近年来一些学者也逐渐展开生态环境与工业产业开展关系的研究。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其一是对投入产出模型、生

5、产函数以及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应用和研究13-14;其二是从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等角度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开展的研究15-16;其三是建立在库兹涅茨曲线根底上的经济与环境关系研究17-18。所用数据既有时间序列数据也有面板数据。但现有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弱点。第一,研究往往针对某一类型产业展开,从时间维度论述产业整体持续开展能力相对较为欠缺。第二,现有研究更加关注产业开展对生态造成的污染压力,但尚未考虑到各类产业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导致产业开展路径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尝试使用19962021年我国民族8省区的主要产业经济面板数据及20212021年民族8省区的三次产业资源面板数据,试图从一个较

6、长的时间跨度去研究我国民族地区产业开展、经济增长、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1研究方法1.1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模型本文借鉴“资源相对承载力方法体系19-20,提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概念。“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是选择比研究区域更大的区域为参照,根据参照区的人均产业资源的拥有量和研究区域产业资源存量,测算研究区域产业开展承载能力。其能够有效评价产业开展与资源根底的动态关系,指导区域产业开展选择,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其中,Cs为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Cre1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Cre2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Cre3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W1,W2,W3可根据被研究区域

7、特点,设定权重系数。各产业类型的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其中,Crei为第i产业的资源相对承载力,Qp0为参照区人口总量,Qi0为参照区第i产业资源总量,Qi为研究区第i产业资源总量。李俊杰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民族地区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路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3期1.2产业开展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根据产业开展规律,本文以库兹涅茨曲线为根底21-22,提出民族地区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计算方法,如公式3所示:其中:j表示第j个民族地区,t表示年份。y表示各地区人均GDP,x表示各地区某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根据公式3的设定可以做出初步推断,我国民族地区产业开

8、展与经济的增长可能存在两种关系:线性、U型或者倒U型。11>0且2=0,或1>0且2>0,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假设121>0且20,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呈“U型二次函数关系。2民族地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的测算2.1产业资源的划定本文所述民族地区涵盖8个省区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青海、寧夏、-,使用的产业资源面板数据包含自20212021年的民族地区各类产业资源数据。民族地区第一产业资源包含农作物播种面积含粮食作物、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蔬菜、茶园、果园、林业用地面积、水资源总量。民族地区第二产业资源包含石油、天然气、原煤的储量。民族地区第

9、三产业资源应当主要包含区域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受数据可得性限制,此处以限额以上餐饮总资产、限额以上住宿总资产作为民族地区第三产业资源的主要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地区第三产业资源的开展情况。在结合民族地区产业开展特点的根底上,力图能够同时反映区域内当年产业资源客观情况以及产业资源承载力之间动态变化关系,此处使用Delphi法,确定20212021年各产业资源权重系数W1,W2,W3取值为1/3,1/3,1/3。2.2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的测算根据计算公式1和2,测算20212021年我国民族地区整体三次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如表1所示。20212021年整体而言,我国民族地区综

10、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开展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资源富裕率较高。三次产业综合富裕人口,由2021年12758.96259万人,扩大至2021年15090.66076万人,净增加约2330万人;富裕或超载状态均远低于资源相对承载能力,小于0,呈富裕状态;至2021年富裕或超载率已高达-78.02%,说明在目前产业资源及民族地区人口总数的根底上,区域内仍然可以承载现有人口总数7802%的新增人口数量,产业开展空间巨大。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综合产业资源能够较好地支撑地区产业经济开展。20212021年期间,民族地区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不断提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由41583.74769万人扩

11、大至47535.11018,增加约5951.4万人,增长率为12.52%。这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区域内农林牧渔人口总量庞大,同时随着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也逐步得到释放。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保持平稳,平均承载人口约为43636.9万人,但在民族地区人口总量逐年增加的背景下,产业资源富裕率那么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第二产业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原煤、稀土、贵金属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总量保持不变,但由于区域内产业开展滞后,人才匮乏,设备条件落后,产业开展始终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开展方式,产业集约度不够,随着产业的开

12、展,资源总量必将逐渐减少,承载富裕率自然随之降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得到了初步开展,如文化、旅游含住宿、餐饮等、效劳行业等营业额大幅提升,产业资源资本化能力初步显现。20212021年资源相对承载力由8480.160163万人扩大至11251.64137万人,增加约2771.48万人,增长率高达32.68%。这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特色鲜明,产业资源差异化显著,资源资本转化速度快,效益高。同时,20212021年期间,民族地区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对区域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平均奉献率最高,为46.18%;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奉献率为4438%,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

13、奉献率为9.43%。但是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增长速度最快,高达32.68%,且后期市场空间巨大,预计未来民族地区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对区域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的奉献率会逐年提升。3民族地区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3.1民族地区产业初期开展与经济增长此处使用的产业开展面板数据包含19962021年的民族地区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前者反映产业开展情况,后者反映对经济的推动效果。首先为了分析各产业开展初期对区域内经济开展的拉动效益,将公式3中2系数进行置0处理,研究在一次方自变量lnxjt单独作用的情况下,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所得结论与领域内相关研究

14、保持高度一致,三次产业开展初期均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结果如表2所示。依托民族地区丰裕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通过第一产业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资本积累,推动区域经济开展,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区域人均GDP可以提升1.41%,产业经济带动效果明显。在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区域内产业化资本较低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大力开展第二产业,能够迅速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即可推动区域人均GDP提升0.86%。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效劳业、旅游业等第三类型产业需求的增多,民族地区开展第三产业也能够实现经济的飞速开展,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可推动区域人均GDP提升0.

15、89%。以上三个检验都可以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拟合度也较高,这说明在民族地区经济开展初期,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因此,在不考虑产业资源及生态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依据产业经济拉动效率,可以初步认为,民族地区实现产业开展应当首选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三是第二产业。3.2民族地区产业持续性开展与经济增长为了进一步解释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关系,模型1中引入二次方自变量ln2xjt,结果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的开展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的关系。产业开展前期,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实现资源资本化,边际效益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可推动区域人均G

16、DP提升1.83%。但受限于民族地区的可用耕地面积、农业技术水平、水土流失加剧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第一产业开展后期,以扩大产业规模为推动的产业边际效益逐渐降低,规模性红利消失,导致产业经济推动能力下降,甚至出现反作用,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导致人均GDP减少约0.04%,这与“资源诅咒理论不谋而合。表2第1列结果说明,我国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目前已经通过“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开始进入下降阶段。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曲线是二次曲线正相关上升局部。产业开展前期,由于民族地区由于經济根底十分薄弱,第二产业的开展能够带来大量的资本投入、根底设施建设、人才流入等,这能够有效的改善民

17、族地区的区位、人才、根底设施等方面的劣势,实现经济的飞速开展。在第一产业得到充分开展的根底上,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可以推动区域人均GDP提升0.53%。但是,如表2第2列所示,在第二产业开展后期,由于粗放的产业开展方式,产业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弱,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仅能够推动区域人均GDP提升0.02%左右,产业经济拉动效率较低。第三产业的开展与经济增长呈“U型曲线的关系。目前第三产业进入民族地区的有效形式是旅游业和与其相配套的效劳业,虽然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由于缺少配套的根底设计,第三产业开展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产业的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但通过一定

18、时期的开展,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会逐渐显现,并且与投入相比较,经济效益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推动理论。表2第3列所示,我国民族地区整体而言,第三产业开展已经逐渐进入“U型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局部,产业经济效益逐渐凸显,且产业后期仍有较大开展空间。3.3民族地区产业开展路径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论,本文认为总体而言民族地区在不考虑区域产业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民族地区可遵循如下产业开展路径,如图1所示。民族地区在经济开展初期阶段T0-T1应当第一产业为主要推动形式,快速有效的将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资本积累和经济开展的起步动力。当第一产业开展进入“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下降

19、阶段时,其经济带动能力逐渐减退,此时应当在保持第一产业适度规模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大第二产业的开展T1-T3,维持区域经济开展持续动力。同时,在大力开展第二产业阶段,应当逐渐重视与第三产业配套的根底设计建设,完成第三产业“U型库兹涅茨曲线下降阶段的资本积累T2-T3。进入T3以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组成,逐渐释放第三产业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撑作用。4产业资源承载力视角下的产业开展路径选择产业资源承载力是支撑区域产业持续开展的根底条件。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开展相对落后,产业根底薄弱,同时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导致产业开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较低。为了实现民族地区

20、各阶段经济的稳定开展,往往会出现以单纯扩大产业规模为手段的粗放型开展方式,对产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对产业开展路径的选择与方式至关重要。根据表1第1列,表3第1列,及图1T0-T1结果,我国民族地区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不断上升,具有较大富裕空间。第一产业边际效益消失,已经进入库兹涅茨曲线下降阶段,单纯扩大产业规模难以实现对经济开展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继续保持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在粮食等必要初级产品供给平安的前提下,应当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的组成结构,挖掘附加值高,产业形势多样的特色农林牧渔产品,如中药材、有机蔬菜、茶叶、烟草、森林碳汇等。将库兹涅茨曲线回朔至拐点以

21、前的上升阶段,进一步发挥第一产业资源的规模效益。根据表1第2列,表3第2列,及图1T1-T3结果,我国民族地区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保持稳定,富裕空间较大。第二产业边际效益逐步降低,虽然处在二次曲线的正相关上升局部,但是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方式,不仅会对生态造成极大压力,同时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其产业资源富裕也将会逐渐减少,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形成不可逆的生态损伤。因此民族地区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第二产业应当以转变开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走集约开展路线,严格将产业开展强度控制在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以下。根据表1第3列,表3第3列,及图1T3以后结果,我国民族地区目前第三产业资源相对

22、承载能力较小,但呈现逐年稳步增加态势,且开展空间巨大。第三产业资源资本化能力初步显现,能够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开展。但同时,受限于第三产业现有资源承载能力,短时间内产业效益无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应当被理性评估。因此在第二产业开展階段内T1-T3,应当高度重视对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和支持力度,提前T2期至T2期,提高第三产业资源承载能力,释放第三产业资本红利。图2中,实线为产业开展曲线,虚线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曲线。虚线以上为产业资源枯竭区,虚线以下为产业资源承载区。产业的开展必须控制在虚线以下,越靠近虚线,产业可持续开展能力越弱。5主要结论与启示本文基于民族8省区20212021年三次产

23、业资源面板数据及19962021年产业开展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三次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产业初期开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产业持续性开展与经济增长关系。1民族地区综合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整体呈现富裕状态,资源充裕率较高。其中第一产业资源对综合资源相对承载力奉献最大,呈现逐年稳定增长态势;第二产业资源奉献率次之,整体呈现震荡平稳状态;第三产业资源奉献率最小,呈现逐年稳定增长态势,增长率最快。2在民族地区产业开展初期,三次产业均能够有效的推动区域经济开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其中截至目前,第一产业推动效果最为明显,效率最高;其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经济推动效率相对最低。3从可持续开展角度分析,民族

24、地区第一产业开展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的关系;第二产业开展呈二次曲线正相关上升局部关系;第三产业开展呈“U型曲线的关系。目前,第一产业已经通过拐点,进入“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下降阶段;第二产业开展那么持续正相关上升;第三产业资源资本能力显现,进入“U型曲线上升阶段。4基于民族地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三次产业开展可以实现彼此促进,协同开展。在第一产业进入边际效益衰退期以前图2,T1,应当着手适度开展第二产业,形成区域经济开展持续支撑动力;在第二产业逐步开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展前期的资本投入应当被高度重视图2,T2,提早释放第三产业经济推动红利,从整体上形成较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组成。基于以上分析

25、结论,本文提出民族地区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视角下的产业开展路径:第一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逐年上升,且富裕率较高。因此第一产业应对其内部组成结构进行调整,突出区域资源特色,将产业开展曲线回朔至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以前,继续发挥特色资源的规模效益。第二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保持稳定状态,但未来富裕率将会逐渐降低。因此第二产业开展必须以转变开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走集约开展路线,时刻以产业资源承载能力及生态承载力为红线,保持产业适度规模。第三产业资源相对承载力目前较小,但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因此,第三产业开展应当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产业资源承载能力为主要任务,充分释放产业资源的资本化能力。我国民族地区在综合考虑

26、产业资源相对承载能力的根底上,三次产业的开展必须相互结合,共同开展,在不同的开展时期选择合理的支柱产业及构造完整的三次产业链条,从整体上形成持续的产业扶贫开展动力。编辑:徐天祥参考文献References【1】程国强.农业保护与经济开展J.经济研究,19934:27-34.CHENGGuoqiang.Agriculturalprotec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J.Economicresearchjournal,19934:27-34.【2】叶兴庆.农业剩余与经济开展J.经济研究,19921:35-40.YEXingqing.Agriculturalsurplusan

27、deconomicdevelopmentJ.Economicresearchjournal,19921:35-40.【3】黄忠彩.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开展探讨J.民族研究,19902:36-40.HUANGZhongcai.EthnicminorityregionagriculturaleconomicdevelopmentJ.Ethnonationalstudies,19902:36-40.【4】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216:96-102.XUKangning,HANJian.ResourceCurseeffectonregiona

28、leconomyinChina:anotherexplanationtoregionaldiscrepancyJ.Economist,20216:96-102.【5】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开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211:78-89.XUKangning,WANGJian.Anempiricalstudyofalinkagebetweennaturalresourceabundanceandeconomicdevelopment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211:78-89.【6】GYLFASONT.Naturalresources,educ

29、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21,454:847-859.【7】胡运禄,束然.产业转移与民族地区经济开展研究J.学理论,202136:43-44.HUYunlu,SHURan.IndustrialtransferandeconomicdevelopmentinnationalregionsJ.Theoryresearch,202136:43-44.8王树梅,胡咏梅,郑勇华.产业转移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贵州为例J.特区经济,20213:219-220.WANGShumei,HUYongmei,ZH

30、ENGYonghua.Ruralhumanresourcesdevelopmentinwesternminorityareasindustrialtransferperspective:acasestudyofGuizhouJ.Specialzoneeconomy,20213:219-220.9鄭峰文.飞地合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新思路J.理论与改革,20213:59-61.ZHENGFengwen.Cooperationenclave:thenewideaof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inthemidwestJ.Theoryandreform,20213:

31、59-61.10曾贤刚,虞慧怡,谢芳.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其市场化供给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47:12-16.ZENGXiangang,YUHuiyi,XIEFang.Concept,classificationandmarketsupplymechanismofecologicalproduct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1,247:12-16.11谢红雨,伊继东,甘建候.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效益的SSA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411:238-241.XIEHongyu

32、,YIJidong,GANJianhou.BenefitofethnicculturetourismindustryinYunnanbasedonmethodofSS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1,2411:238-241.12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开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2:57-60.XULiquan.Regioncultureand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212:57-60.13

33、YUANC,LIUS,XIEN.Theimpactonchineseeconomicgrowthandenergyconsumptionoftheglobalfinancialcrisis:aninputoutputanalysisJ.Energy,2021,354:1805-1812.14OLIVERIAC,ANTUNESCH.Amultipleobjectmodeltodealwitheconomyenergyenvironmentinteraction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21,1532:370-385.15吴玉鸣.广西生态足

34、迹与能源消耗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011:31-35.WUYuming.Kuznetscurveanalysisofguangxiecologicalfootprintandenergyconsumption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1,2011:31-35.16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开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02:52-56.HUANGNingsheng,KUANGYaoqiu.The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andtheprob

35、lem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GuangdongProvinceJ.Economicgeography,2000,202:52-56.17袁鹏,程施.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212:79-88.YUANPeng,CHENGShi.ExaminingKuznetscurveinenvironmentalefficiencyofChinasindustrialsectorJ.Chinaindustrialeconomics,20212:79-88.18辛毅,曹斌,吴燕红.民族地区经济开展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中国人口

36、·资源与环境,2021,2411:83-86.XINYi,CAOBin,WUYanhong.ResearchofKuznetscurveoneconomicdevelopmentandindustrysolidwasteinminorityarea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1,2411:83-86.19孙慧,刘媛媛.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扩展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411:126-135.SUNHui,LIUYuanyuan.Modelextensionandempiricalanalysi

37、softherelativecarryingcapacityofresourc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1,2411:126-135.20朱宝树.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J.中国人口科学,19936:8-14.ZHUBaoshu.StudyonthepatternmatchingrelationshipsamongpopulationandeconomicresourcescapacityoftheregionalJ.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science,19936:8-14.21钟茂

38、初,张学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及研究的批评综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02:62-67.ZHONGMaochu,ZHANGXuegang.Summaryaboutthecritiqueof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1,202:62-67.22楊林,高宏霞.经济增长是否能自动解决环境问题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内生机制结果还是外部控制结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28:160-165.YANGLin,GAOHongxia.Whethereconomicgrowthwillautomaticallysolvetheenvironmentalproblems?:invertedUshaped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istheresultofendogenousmechanismsorexternalcontrolresult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21,228:160-165.收稿日期:2021-09-20基金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工程“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问题跨学科研究批准号:13BMZ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