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策划书]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精品课件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24468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策划书]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精品课件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策划书]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精品课件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策划书]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精品课件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策划书]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精品课件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策划书]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精品课件名师优秀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策划书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课件(精品课件)(一)教学重点越王勾践破吴归 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 勾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37年灭吴。 战士还家尽锦衣 镜头一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们都凯旋了 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宫女如花满春殿 镜头二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 花朵儿一样的美人, 站在宫殿,拥簇着他, 侍候着他 越王将

2、过去卧薪尝胆的往事忘得干干净净。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 只今惟有鹧鸪飞 结句突然一转,写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 “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蕴涵着对勾践的嘲讽 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 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 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乌衣巷 刘禹锡 (4)面

3、积公式:(hc为C边上的高);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156.46.10总复习4 P84-90旧时王谢堂前燕, 23.53.11加与减(一)4 P4-12抒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 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 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 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 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 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 ,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 起忧愤讽喻之劝 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 宋代著名女词人

4、,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 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 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 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1084-1155) 以南渡为界, 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 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

5、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红藕香残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红藕香残玉簟秋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 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

6、在一起了。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独: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倒装句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

7、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 水流无限似侬愁 水流花谢两无情 崔涂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此

8、情无计可消除, 愁锁眉间,是感情的外露;愁思在心,才是感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根源。先下眉而后上心,似乎不合常理,但正表现了作者极力排解愁思,要舒展愁眉却令心头更觉愁苦的情态。 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的无奈。字眼平常之极,却给读者留下无止境的遐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今别离 黄遵宪 导入 (2)经过三点作圆要分两种情况: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

9、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 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于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市)(今梅城东区下市角),卒于1905年。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

10、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二、

1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是锐角的正切;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 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快”字,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如何体现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

12、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诗人有何感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诗人为什么写古代的车舟 “载离别”, 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和古诗词有何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

13、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

14、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