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385010 上传时间:2021-12-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第五章盆景的美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盆景的美学一、盆景美的形态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是大自然中各种树木景观在盆钵中的缩影。对盆景艺术的欣赏,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对自然观的生活阅历。欣赏盆景实际上就是对盆景的审美,产生的联想、想象、移情和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 一般说来,美的基本形态有3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事物所具有的美称为自然美;社会生活中的美称为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经过加工,为真、善、美的统一表现即是艺术美。自然美加以保存或加工改造或模仿在盆景中现供人们享用,即是盆景美。如果列成一个简式,即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盆景美 具体分析,自然美又包括盆景树木自然美、山景自然美、水景自然美、生境自然

2、美、盆钵自然美、几架自然美、动物(包括人物)自然美。盆景艺术美则是包括造意境(画意)和含蓄美。(一)盆景自然美 盆景内自然景物的美即是盆景自然美。树木盆景是以活的植物体为材料,具有生命活动的特征。其自然美包括根、树干、枝叶、花果和整体的姿态美,以及随着季节变化的色彩美。树桩盆景的自然美表达在树桩的姿势必须大树,自然流畅,不能让人觉得造作。单株树桩有参天大树的风范,丛林式有丛林的气势。另外,树干、枝叶的比例要恰当。山水盆景不管是什么造型,都能让人似曾相识或如置身大自然之中。小小石块能表达大山的风姿,窄小的盆面能表达江河万里,盆景呈现的是大自然的缩影。 1、盆景树木自然美 树木的根、干、枝、叶、花

3、、果,都有其姿势、形态、颜色、韵昧,花、果还有其香味,这些树木的天然属性构成了自然美的物质基础。人们常用悬根露爪、枯峰奇特、姿态优美、繁花似锦、花香袭人、果实累累等美好的语言来形容它们,说明它们给人们的美感是感人至深的。 2、山景自然美 山峰或山石的自然形状、起伏、纹理(各种皴纹)、质地、颜色,这些自然属性也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如盆景中表现的桂林之山景、云南石林之山景、长江三峡之山景,都能给人以自然美的感受。 3、水景自然美 水的波光倒影、湖光山色、水声“泉石粼粼声似琴”,充满了自然美。 4、盆钵自然美 盆钵虽是人工产物,但仍保留着质朴、协调的自然美。 5、几架自然美 规则形木制几架有木质的自然

4、美(纹理、色、质、韵),天然树蔸几架则更具备古朴、稚拙、朦胧、浑凝的韵味。 6、动物自然美 除了艺术美之外,动物、人物配件仍不失其自然美。这二个作品的枝干伸展自如,比例得当,有如大自然中的参天大树,表达一种自然美。本作品表现江岸边大树的风姿,大树形态的茂密、高大,岸边石块摆设自然,整个作业感觉流畅自然。(二)艺术美 艺术美是社会美和自然美的集中、概括和反映,它虽然没有社会美和自然美那样广阔和丰富,可是由于它对社会美和自然美经过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功夫,去掉了社会美的分散、丑恶、粗糙和偶然的缺点,去掉了自然美不够纯粹(美丑合一),不够标准的缺点,因而,它比社会美

5、和自然美更集中、更纯粹、更典型,因而也更富有美感。1、 造型美 盆景的画境美,就是将大自然 中树木景色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通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有主次、有动势、有疏密、有烘托、有呼应的造型布局,达到凝取聚大自然景色的艺术境界。 一个盆景作品就象一幅立体美丽动人的画,盆景作品必须能表达画一样的意境。激发出美的情感、美的意愿和美的理想,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领略景外之情,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2、意境美 所谓盆景意境就是盆景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和生活景象和内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理趣无穷,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在思想上、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的深邃或肤浅是

6、盆景作品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具有意境美的盆景作品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由于盆景作者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感情融化于景中,所以当观赏者进入这种美的感情的境界时,就能与盆景作者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诗情画意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画境、生境的基础上的,二者互相渗透。在盆景创作中最难表现的就是诗情画意。画意是指盆景具有绘画般的意境。诗情是指盆景具有诗歌般的深远意境。达到了“景”中有诗、诗中有“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我国传统的树木盆景的风格大多是苍劲古拙,恬淡清远,雍容秀丽,宽厚中和,柔中寓刚,表现了大国风度和文化气质,这就是高度概括的诗情画意和意境美。意境美有时还借助盆景的命

7、名和题咏来表现,因此欣赏盆景还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意境美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使盆景作品耐人寻味、百看不厌。本作品不留一叶,以表现树枝的美姿为主,树形的构图自然大方。在白墙、黑色盆、黑几架的袝托下,修剪自然的树枝更为突出,就象在白纸上画出的工笔画。“故乡情”表现村前溪边的古榕树下,三位老人正在闲聊的情境。你能从上面寒江独钓、夜归图、蛟若游龙 作品中领悟到它的意境吗?请讨论与其他学员共享你的体会。(三)社会美言行举止的文明,推动生产力的创新精神,二、欣赏内容人们对盆景的审美往往各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二十世纪

8、五十年代有南派、北派之分后,但都没有具体的品评标准。究其原委,追溯史料,联系现实,发现由于取材不同,塑造方法不同而形成派系。多数人认为“艺术雕塑,尊重植物的基本形态,合乎自然”就是美。 即“观察万木,夺其神韵,写出性灵”,使盆景具有优美的形态和鲜明的性格。盆景作品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审视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 有人以以下歌诀来表现树桩盆景的美。通过对自然界美的树详细观察,分析其外部表现和内在神韵,得出其美的秘密在于六个方面,前五个方面是形的表现,后一个方面是神的表现 ,这六个方面可用来作为品评和欣赏的尺码。歌诀如下:“姿势入神巧天工,龙钟老态郁苍苍,冰肌铁骨瘦飘逸,盈尺大如山谷中,人人珍惜高难度

9、,盆里谁知韵无穷”。 歌诀包含了树桩盆景美的“势”、“老”、“瘦”、“大”、“难”、“韵”六个内容概括盆景的美,山水盆景与树桩盆景有区别也有共同的地方。我们以树桩盆景上述六个方面内容分别做一些介绍。(一)盆景的“势” 树桩盆景的“势”是指盆景全株基本形态的表现,包括从基部到树干、枝梢的整个轮廓。鉴赏时,首先看到的是姿势 ,没有姿势,即失去盆景的意义,因此应有巧妙的加工。具体可以归纳为“四德”、“六忌”。1“四德”(1)有紧密的结构    枝与杆之间能相辅相成,环环扣紧,有主有次,突出中心,上下之间,左右之间能互助配合,互相呼应,如做文章要有起承转合一样。从下面观之

10、,前后舒展、层次分明。枝条多的排布得宜,枝条少的疏朗有气。左图作品中的枝干排列紧密,双干一高一低,一黑一白,主次分明,但又互相依偎;侧枝下长上短,层次分明;作品构图严密、自然。(2)有均衡、有重心    盆景不论直立式、斜干式、悬崖式、卧干式等,树形的均衡都是很重要。均衡处理得好,则构图和谐自然,植株如生,不论其疏密长短怎样变化,都显得重心稳固,泰然自若,否则,违背植物生长规律,植株不象真树,那就没有美可言。这二个作品中植株虽偏向一侧,但重心稳固(重心落在花盆之内),泰然自若。(3)有变化、有动静    盆景构图有疏有密,疏处可走马,

11、密处不通风,这就是变化,但不是上下平均、左右一致。但疏不是疏到空洞无物,密不是密到无立锥之地、有动有静,才可显出生动活泼,如果有动无静,动过头就乱;反之,有静无动,静过头就板。既有变化,又有动静,就生动活泼。本作品是双干式树桩盆景,主干高低不同,所留侧枝的方向及高度也不一样,树冠的“密”与二树桩这间的“疏”的对比,树桩的倾斜方向一正一斜,表现出“有变化、有动静”。(4)有气、有力    气是盆景内涵的活力。气和力来自法度,即来自植物生长规律。原理和书法一样,按照笔法,该直即直,该转弯即转弯,放胆写就有去力,如果下笔三心二意,踟蹰不前,该直不直,该转不转,自然就无气

12、无力。作品的枝条伸展有力、有气,使作品有刚阳之气。2“六忌”(1)忌“逆与倾”违背植物生长规律,脱离实际者为逆;不均衡、重心不稳欲倒者为倾。盆景的造型不能违背自然的生长形态,而且必须注意重心的位置。坐落方向不对,摇摇欲倾,不均衡。树干人为地向下拉,不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2)忌“板与拙”    过分平均,毫无变化,如“六台三托”,树冠剪得死平,或如塔形、伞形者为板;盲目地乱弯乱曲者为拙。形如蘑菇,不象一株树。内容空洞,缺乏艺术气味,更谈不上美。是“板”与“拙”的表现。(3)忌“贫与散”    盆景中的树桩无重点、外形秃陋;无中心、内容

13、贫乏,无艺术价值为贫;乍视之仿佛一株树,细看之则各个局部互不联系为散。结构呆板松散,主枝在中,两侧左右并立,主干与侧枝互不相顾,主枝无力。结构分散,侧枝与主枝各自分开,侧枝树冠大于主枝树冠。(4)忌“乱与杂”    构图该疏之处不疏,该密之处不密,该静之处乱动,该直之处乱曲为乱;分枝太多又无条理,放任自流,无秩序如荆棘者为杂。枝条繁密,杂乱交叉,断口多,野气很重(5)忌“软与媚”    树枝无气、无力、无势,直而无骨,曲而无筋者为软;矫揉造作,投机取巧,塑造奇形怪状以欺世盗名者为媚。主干拉得太长,勉强扭弯,致软无气力,树冠太高,下半部

14、空洞(6)忌“野气、俗气”     枝干粗野蛮干,或野生气味很浓,如野马未驯者为野气;不问是非、盲目追求时尚者为俗气。形状僵直,形态笨拙,小枝大小与主干不协调(二)盆景的“老” 盆景被人称为“古树”,可见盆景是以“古老”为美的。“老”一般都理解为树龄高,有的盆景树龄并不高,但由于培育塑造得法,因而显得老态龙钟,亦是艺术的佳作。“老”是盆景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有好的姿势,还要有老的状态。盆景的“老”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衡量: (1)根部的形态    根蔓隆起露出土面,或高或低或粗或细,如龙如蛇,盘横在树头的周围,布满盆面,又纵横自

15、然不乱,或根条粗大结成块状。(2)树干的形态    树干多屈曲多节,树皮厚,龟裂或成皱纹而粗,并随着各种不同树种各具古老色调。(3)枝条的形态侧枝、细枝都多曲折,呈逐年整剪或枯死重生之状。(4)枝叶的形态枝叶不能太茂密,如果太茂密即成青壮年的形态。(5)榕树的特征榕树高处气生根下垂或干上也生气生根,并与树干浑化成一体。(三)盆景的“瘦” “瘦”与“老”是分不开的,“铁骨冰肌瘦飘逸”。老树一般都是瘦的(榕树除外),所以瘦能够表现老,而且有飘逸之风。但瘦要刚强,有不屈不挠之气。瘦的标志是:叶厚色浓,该绿即绿,该红即红,而不是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树皮坚结、枝干枯燥,半似

16、生、半似死,却又有神,枝不密、叶不茂,如枯木逢春。(四)盆景的“大” 盆景要“大”,不是高大数丈,而是虽小亦像大,即“盈尺大如山谷中”之意。它要象天然的古老大树,有山林的气魄。盆景植物不论高矮,甚至是蔓生木本,都要塑造到象数丈大乔木的样子。一般立式的呈雄伟挺拔;或高耸入云,树高荫大可乘凉;屈曲盘横者则其势如龙如虎,而不是如蛇如虫。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景观都很大。(五)盆景的“难” 盆景的“难”表达在制作上的难度,难度高首先要有一定的姿势,不可孤立,否则必流于怪诞。盆景的难度除了表现在塑造技巧方面,有时也表现在盆景的树龄上。六)盆景的“韵” 神韵寓于形之中,形态既好,即神韵外溢。盆景秀丽者即娉婷婀娜

17、,文质淡朴者即潇洒飘逸,粗壮挺拔者即气势奇伟。各种体式的盆景有各自不同的神韵,直立式有高耸入云之势,曲立式如龙飞凤舞,悬崖式有急流奔泻之惊险或流觞曲水之幽情,卧干式有蛟龙戏水之曲调,这些就是其神韵所现。 盆景的神韵可通过命题更好地表达出来。盆景的美与丑,有两种不同的欣赏法:一种是真正能够得其佳趣;另一种是仅以奇形怪状或一时流行的作品为有趣。 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不一样,其处理的手法、难度也不一样;不同流派的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对盆景的欣赏要从各个方面综合地看。盆景的命题是画龙点眼的作用,命题更能突出盆景的意境,但同一盆景不同的命题,其意境也不一样。欣赏盆景既看轮廓,又看细部,既看形态,又塑造方

18、法,还要看其塑造的难度。盆景被誉为“无声的诗”,对盆景既要欣赏其形,还要探计其意境。好的盆景,从题材深入欣赏其深邃奥妙的艺术技巧、幽趣诗境、雅致神韵。首先看其对植株处理是否得当,坐落方位是否正确,培育塑造是否得法,疏密安排是否恰当,变化是否有独到之处,创新精神;另外,欣赏其造型品级三、盆景的创作原理盆景有别于诗画,它们是有生命的艺术品,这就决定了盆景创作的连续性。盆景的生命过程就是盆景的连续创作过程。一幅国画,创作一经完成,就不再变更。而盆景中的植物,岁序不同,四时多变。盆景作品在初步完成其立意、构图之后,作品的艺术价值还会发生很大变化,或因“再加工”、“再创作”而日臻完美;或因创作离谱,管理

19、不善,而降低,破坏,以至完全丧失其艺术价值。盆景作品的立意、构图,往往不是三五年所能完成的。盆景的生命过程,随着春夏秋冬的交替变化而变化,具有现实的时间性;同时,又因盆景体量较小,可人工控制环境条件,或加上修剪、摘叶、催延花期,以及其他手段,在夏季或表现冬景,冬季可表现春色等,可以创造特定的艺术时间,给人以特定的艺术感染。盆景是活的艺术品,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盆景创作不仅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还要通过选材修剪,蟠扎和雕刻镂凿等艺术加工手段来造型,而且必需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园艺技艺。所以,盆景又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盆景是造型艺术品。是立体空间的实体,不像图画那样,是在平画纸上构图。盆景创

20、作研究空间构图,不仅要努力创造最正确视点的构图,而且还要兼顾不同视点、视距的构图。不论岭南派、海派盆景,还是扬派、苏派盆景都十分注意立体空间构图,兼顾仰视、俯视、平视、正视和侧视的观赏效果。川派的古桩盆景在立体构图上也是颇费匠心的,如“掉拐法”主干虬曲多变,正面观赏,现一弯、二弯,三至五弯不见弯,犹如顿挫之直干,渐至侧面,一、二弯逐渐隐匿,三至五弯逐渐显现,构成不同的画面,如山水盆景是实体,虽占有立体空间,但又不像园林那样,要满足旅游休息的功能要求,而要求“藏参天复地之意于盈握间”。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一峰、一勺要表现千寻万里,所以贵在小中见大,引人入胜。(一)源于自然、巧夺

21、天工盆景是大自然中奇古老树,丘壑林泉的艺术再现。创造盆景,首先必须收集素材,使胸有丘壑林泉,而后才有“再现”可言。所以,学习自然是创作的前提。既是创作,就不是照相式的“缩影”,不是大自然的照搬、照抄。在盆景创作中必须运用剪裁、取舍、渲染、夸张等手法,才能更集中更典型地再现大自然。“千里之山岂能尽奇,万里之水不能尽秀”,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才能使源于自然的盆景,高于自然,巧夺天工。盆景工作者只有通过对景物作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捕捉特点才能达到创作时胸有成竹,如探囊取物。春夏秋冬、朝夕晴雨、变化万千。树:或遒劲豪放,或潇洒飘逸,或老态龙钟,或生意盎然,或婀

22、娜妩媚;竹的潇洒,松的刚劲,桂的香韵、海棠的妩媚;山:或幽、或秀、或险、或雄、或奇。对每一素材,只有体察入微,抓住特征、神情、态势,搜尽奇峰打草稿,才能使创作题材丰富多采,形象构图优美动人。立意新奇,才能“应物象形、随类传彩”,使作品不仅“形似”且要达到“神似”,使其生动感人。(二)创造意境、突出主题盆景的最大特点是创造意境。意境如何,是品评盆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意境高雅新奇,则气韵生动,耐人寻味。“景无险夷”,刻板老套,就平淡无奇。    中国盆景,自唐、宋以来,十分注意意境创造。每一新作都富于新意,别开生面。这一优良传统,应很好继承发扬。盆景的意境创造,不仅

23、在动手之前要匠心独运,仔细推敲,蕴酿主题,即所谓“意在笔先”。而且立意还要贯穿于盆景创作的始终,因材取意,即所谓的“笔到意生”。因为盆景材料不能象笔墨那样,可由画家随意挥洒,而必须照顾盆景材料的自然美态,所以,把意境创造贯穿于盆景创作的始终,才能使之达到完美境地。选材是为突出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树桩盆景而论,不仅要注意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而且还要注意个体的“生相”、“体态”。树种选择,要求具有树蔸(指根颈膨大部分)怪异,树根易蟠易露,树干耐蟠耐剪,枝细叶密、花果香艳、适应性强,耐瘠薄,耐移栽等特点。但是,不同主题,要求各别。例如用藤萝之类表现苍古雄奇,用松柏之属表现婀娜妩媚,就会事倍功半,以至

24、枉费力气。同样,为山水盆景选材,也应把握石的质地、色彩、形态、纹理等特点,因材造型。若用锋芒挺秀的砂片石来作峭拔奇峰,用剔透嵌空的钟乳石作虎穴龙潭就恰到好处。相反,用太湖石表现巴山蜀水,用广东蜡黄石表现太湖风光,就会弄巧成拙。盆景的形式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如作树桩,俯仰卧立、悬垂扭曲,或单干、或双干、或丛林,可以创造不同的意境。大刀阔斧,随意挥洒的自然式,精雕细刻,俨如工笔画意的规则形亦各有意趣,可为不同的主题服务。表现山水,是用旱盆、水盆,还是水旱盆也应围绕主题来考虑。总之,要能使形式为内容服务,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正确应用景名,对盆景进行题名、点景,画龙点睛是突

25、出主题的又一重要手段。朴素的自然山水花木,经过历代文人、画家的反复吟咏,精心描绘,匾额、对联、诗词点景的这种手法,在盆景中也早有应用。(三)巧于布局、小中见大盆景的意境是通过布局来表达的。所谓布局就是布置安顿景物,即构图、造型。小中见大,咫尺千里是盆景最鲜明的艺术特点。要在小小盆盎中表现参天古树、千崖万壑的场面,需要凭籍特殊的艺术手法:1利用透视中近大远小,近浓远淡,近清晰、远模糊的原理。在盆景布局时,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上安排适当的层次,把狭小的咫尺空间分成若干等级,取得扩大景深的艺术效果。对不同层次的景物作相应的艺术处理。山石轮廊、纹理,近宜细腻,远宜概括;下宜清晰,上宜模糊;以低矮山石表

26、现远山,以高瘦山石表现中近山岳;石材则深色在近,浅色宜远;近树宜大,远树宜小,或仅用青苔表现远山森林。所以,在盆景创作中,往往把层次安排概括为“远中近三重法”。如远景用模、中景则多竖,近景又当用模。通常远山用低排横卧态势,中景用高耸峭拔之形,而近景或用水景,或以老树偃卧横斜,或用卧石铺作山脚等表现手法。所谓“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下面两个作品中近、中、远景很好地表现出来。盆景中远处的山峰高度、大小都明确地低于、小于前面的山峰,能更好地突出景深,表现景观的层次。2利用对比烘托也是取得小中见大艺术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法。事物总是有比较才有鉴别的。画论中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就是讲其间

27、的大小尺度比例,是对比手法的依据。石虽小如拳,若人仅大如豆,则能对比出拳石如山,这是作形的对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讲意境的对比烘托,鸟鸣蝉噪的山林,更烘托出其间的幽静。高低、大小、欹直、明暗、浓淡、疏密、动静等都因对比而存在,因对比而生色。     盆景中的景物都是通过缩景的手段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的,树木山石等素材都应按适当比例加以处理。所以在盆景创作中,就要求既考虑不同素材间的恰当比例,又可运用不同的比例互相对比烘托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运用得当,景物间就能相称协调,相得益彰,否则就受到破坏,用小型的桥亭舟车人物能托出山水的巍峨,浩瀚,相反山石在过大的

28、人物、亭台前就相形见绌,暗然失色。用盆的大小、深浅与树石的大小要比例相称,而运用浅盆又可衬托景物高耸。以低山烘托主峰的峻拔,以卧石托古树的挺拔。或以低矮古木反衬高山的雄伟,这些都是盆景中常用的手法。为了使树木古老苍劲,往往选用粗大的胚料,通过截缩、修剪、改变树干、枝、叶间比例,造成树干粗壮,树枝渐小的老树体态。或通过剪蟠扎使树梢结顶,树枝成片,树干虬曲顿挫造成自然老树的形态。为使形貌更形苍老雄奇,还可配合采用树兜膨大、怪异的树胚或自幼采用挽疙瘩的技法,造成膨大的假树兜,或采取逐年提根的办法使其悬根露爪;或通过雕刻,凿截等手段造成残桩、树穴和使干熏斑剥嶙峋。巧妙运用这些手法,方能起到咫尺山林的艺

29、术效果。3善藏善露景愈藏景愈大,布置山水,藏得妙时,就会感到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无限广阔。 藏景可以山石竹树、帆桥亭阁相互掩映,作为主要手段。不仅在平面构图上,要相互掩映,有藏有露,而且在立体构图上,也应一层之上更有一层,一层之中还有一层。溪萦迥,洞曲折,路隐现,山掩映,景就深远。利用山石的相互遮掩,创造一条曲折的江河,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感。4应用特定景物来引来起联想使人触景生情,使有限的景物寓无限的意境。某些景名也能起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作品题名:待渡。右边岸边站一人物,左边山石后面有一艘小船,与题名相符,让人联想起小河的渡口情境。(四)宾主分明、变化统一所谓宾主,就是盆中各物以哪

30、一部分为主体,为中心,以哪些为客体,为陪衬,力求主景突出,宾主分明。盆景中一般山水树石多作主体,楼阁、船桥、人物只作陪衬。主山要庄重威严,群山要恭谨顺承,不得各自为政。主山与客山在奔趋向背上要求相互顾盼,主次分明,才能起到众星扶月的作用。山林树丛,也要主次分明。如三株一丛,一株为主,其余为客。主树的体量、姿态造型要高于客树,才能使主体突出。盆景布局,还要求有变化有统一。所谓变化,就是要求一盆景物的安排上,要自然多变,各有异趣,而不呆板雷同。无论风姿神态,纹理轮廊、色彩明暗、疏密虚实、前后高低都能变化多姿。自然景物本身就是群峰有参差,树木不齐头,丛林低昂聚散,孤树俯仰倚斜,水有曲折蜿蜓,地有陡缓

31、平夷,色有浓淡明暗,形有疏密虚实。所以在景物安排上,无论平面立面都忌规则整齐,生硬呆板。山石树木的配置,都要求前后高低参差错落,避免整齐对称和形成规则的几何形。自然生长而在一起的两株树木,就多是有高低、俯仰、向背,所谓“顾盼有情”的数株一丛,就绝少会形成规则等距的三角形、方形、菱形、梅花形,而是各有远近,有疏有密的,树冠的高低大小也是参差错落,千变万化,活泼多姿的。在强调变化的同时,也应注意统一协调。变化是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变化,否则就是杂乱无章。比如,在同一树种的前提下,求其大小、高低、位点,姿态的变化;在同一石材的前提下,求其轮廊、高低,远近的变化;在统一基调前提下求树木枝干、花果、船桥亭

32、台的色彩变化。 盆中各景物,山与山、树与树、树与石、树石与摆件之间要顾盼照应,一脉相承,浑为一体。盆景在变化统一中,同样要求讲究动势和均衡。所谓动势,就是赋神于形,使形生动活泼。创作盆景很注重布势,即布置发自景物内部的力量。这是作者思想、意向、感情的灌注。如果忽略景物的动势布置,势必满盆如死物,毫无生气。人有坐卧行走,山有偏正倚斜;峰峦树石,无不各具风姿神态。所以盆景中树木可有偏正倚斜之形,俯仰悬垂之势;山有奔趋向背之形,拳曲飞舞之势;又可配以鸟兽、人物、舟车作点缀,以静中求动;甚而通过题名、点景寓景物以动势。 在布置动势时,当然不能只求动势而忽略均衡稳定,过于矫柔造作,破坏了整个构图的均衡,

33、就反给人以不自然,不稳定的感觉。所以构图上既要求避免并齐,对称同时也要注意整个画面的均衡、稳定。 为使景物生动活泼,盆景创作中也很注意布局中的虚实,也就是满与空、疏与密的关系。塞得太满、臃肿庞杂、令人窒息。盆中景物要求疏密得当,虚实相宜。如一处密必一处放疏,但过疏过虚,盆中各景又失去联络,互不相顾,松散单调。不仅在处理一盆景物各局部间关系时,要有疏密虚实,就在某一局部中也要有疏密虚实。如水面过虚则以舟帆、小礁实之、高山过实,则以水泉、洞壑破之。扬州的树桩盆景“薄如云”,枝片中密不透风,各枝片间,又空虚无物,“疏可走马”就颇有意趣。 无论山水盆景或树桩盆景,均应“宁空勿实”。但是,盆景的意境不同,虚实要求也不一样。一般发现高远、深远、实处可略少于一半,超过一半,多显臃肿迫塞。但少于三分之一则又显单调松散。通常易犯正视过实,侧视过虚的毛病。几片青石立于盆中,正视迫塞,侧视单薄。上述的一些盆景创作原理与手法,当然不应成为束缚我们手脚的框框。“有法之极,终归于无法”要灵活掌握,勇于创造。熟能生巧。开始心手相离,景不达意,“熟”就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