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440451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听后感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大学国学经典课后感,希望大家 喜欢!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 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 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 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 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大学之道,在明明镌,在亲民,在止

2、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 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 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 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 “性 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 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 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白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 修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 新。&#

3、39;”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乂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 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一一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 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 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 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黑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 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 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

4、,乂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白我的办法:通过不 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 善的境界。朱寰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 之极,而无一亳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 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 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 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 然后才能为之奋斗。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乂包含着” 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 天下”是外治。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 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黑这番话,手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 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 底了;

6、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 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 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 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 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 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 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 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

7、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 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 改善中达到的。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 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 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子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 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 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无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 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白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

8、样, 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 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 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读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 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 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 以身作则,树

9、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 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2000 字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 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只觉 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 悟其中的意义了。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 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 各样

10、的人。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 这种叫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 因为他心胸狭窄。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 天悯人的情怀。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是为了叫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 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想问,这样生活不累吗?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的这种现状,但可以改 变自己,试着去相信别人,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静而后能安,这一点在

11、经文章里面也提 过。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这个社会会改变的,变得温馨而不是 险恶。大学是一本光辉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我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想说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努力的去学习,革旧图新,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了解 大学这本书。大学就是这样一本经受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之书。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 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 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在经过一遍乂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 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大学一

12、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 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白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 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 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 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 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 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 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 事也就简单了。大学一一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 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