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

上传人:doc321 文档编号:13451386 上传时间:2021-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选修.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河田中学 范春壮 课题2.4.1 For循环语句教学内容粤教版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 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第一讲For循环语句课标要求(二)1.(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2. 掌握用For循环语句编写程序。能力目标1. 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可以独立完成简单循环结构算法的设计。2. 培养学生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科技兴农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并能用它来编写程序。教学难点控制循环的条件、确定循环体的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开始学习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VB语言中的FOR循环语句,使学生学会循环控制结构,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教材首先由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故事及案例引入,然后给出循环语句的格

3、式,再讲解其执行过程,最后给出实践的程序。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对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有关语句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初步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编写程序,在对这些内容加强复习巩固的同时,指出它在顺序执行、选择执行程序中有一定的优势,但遇到一些操作并不复杂,需要反复多次处理的问题时,它们就有一定的困难,并提出改进的设想和办法,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设计思想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我把教材“实践”中的“输出10以内的偶数”作为引入例子,讲解循环语句的格式、流程图,再由引入例子讲解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循环次数等,然后引入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故事及案例,由学生分小组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对

4、它进行探究,合作完成实践任务。在评价作品再通过实践进行熟练,然后进行小结,最后出示拓展问题,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这样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法讲解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学法探索法、实践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一、引入新课二、学习新知三、自主探索四、评价小结五、拓展提高提问:怎样在屏幕上依次输出10以内的所有偶数。  诱导:如果要依次输出100甚至1000以内的所有偶数。怎么办?   当然也可以使用顺序结构这种方法,

5、但是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怎么改进?  观察:程序主体中除了常量不同外,其他部分完全重复,其通式为:print i(i为2,4,6,8,10),只不过要重复五次,可以考虑,回过头去再执行一次,当然要控制好次数,这就是循环的思想。利用循环结构,使我们只要通过少量的语句,让计算机重复执行许多次,从而完成要求。 问题:重复要做的事情就是循环体。在上例中循环体是什么?   如果一直持续执行循环体就会形成死循环,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引入计数器的概念:利用计数变量来控制循环执行的次数在上例中,常量呈一定规律变化,后一个常量总比前一个

6、常量大2。即i=i+2。问:“i=i+2”表示什么?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一些操作并不复杂,但需要反复多次处理的问题,如人口增长统计,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增长情况,银行存款利率的计算等。对于这类问题都可用循环结构的程序来去实现它,现在我们先来学习FOR循环结构。出示课题For循环结构也称For-Next循环或计数循环。1、格式For 循环变量=初值to终值 step 步长循环变量Exit ForNext 循环变量说明 For语句:称为“循环起始语句”或“循环说明语句”,其作用是确定循环变量的值如何变化,从而控制循环的次数。“循环变量”:也称“循环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或“循环计数器”

7、。它是一个数值变量,但不能是下标变量或记录元素。“初值”、“终值”和“步长”可以是常量、变量和表达式,但其值不一定是整数,也可是实数,VB自动取整。 “步长”:循环变量的增量,其值可是正数(递增循环),也可是负数(递减循环),但不能为0(死循环)。如果步长为1,则可省略不写。“循环体”在For语句和Next语句之间的语句序列,可是一个或多个语句。Exit For语句:退出循环。Next语句:循环终端语句,在其后的“循环变量”须与For语句中的“循环变量”一致。2、执行过程(让学生注意:每一次进入循环体内部后I值的变化)。循环次数循环前i值I<=10?输出结果循环后i值是2+2=424是4

8、4+2=636是66+2=848是88+2=10510是1010+2=12612否(退出循环) 出示任务:超级水稻种植实验的统计分析(用For循环语句实现):现已知某个因素M种水平5次试验的亩产量如下表所示,求各种水平影响下的亩产量。水平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水平19081099790886845水平2509699843755788水平398711009551020995提示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它进行分析。点评作品,提问:循环结构时循环变量的值及循环次数。小结:如果一个算法涉及到循环结构,一定要分析的几点内容。 并提示学生注意如下方面:For语句与Next语

9、句必须成对出现,缺一不可。For语句必须在Next语句之前。For语句中的“循环变量”与Next语句中的“循环变量”必须一致。如果步长为1,则“step 1”可省略。 实践:求1+2+3+100 求10!拓展任务(用For循环语句实现):猴子吃桃问题:一天,小猴子从树上摘下若干上桃子,当即吃了一半,觉得不过瘾,又吃了一个。第二天小猴子接着吃剩下的一半,还觉得不过瘾,又吃了一个。以后每天都是吃前一天剩下的,就再多吃一个。到第四天,只剩一个桃子。试设计一个算法,求小猴子第一天摘下多少个桃子。编写程序代码:print 2print 4print 6print 8print 10 

10、学生思考          回答: 输出10以内的偶数。      回答:“i=i+2”表示在原来i值的基础上加上2成为新的值后再赋给变量i     小组讨论并说明上例中:1  初值:i=2(循环变量用i表示)2  输出数据:i3 循环体:i=i+2, print i4 条件:i<=10写出流程图:写出代码:For i=2 to 10 step 2 Print

11、iNext i      小组讨论,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它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任务。展示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回答问题学生总结发言分析循环次数:已知或未知分析进入和退出循环体条件。分析循环体内容:a.需要重复的内容b.改变循环变量值的方法小组讨论,并编写代码、上机调试。 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作铺垫。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置疑引出课题。           让学生知道循

12、环结构必须要控制循环次数,否则成为死循环,不符合算法的“有穷性”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在分析、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循环结构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分析循环结构的组成及执行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循环结构运行特点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评价,对所学知识做整理,更加条理化,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给出趣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综合素质,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评价量规内 容权重

13、得分设计思路清晰,目的性强20设计界面友好,实用性强20程序运行良好,结果正确20程序结构优化,算法科学20富有创新意识,方法独特20总分教学反思: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我先由简单例子引入,讲解循环语句的格式、流程图,再由例子具体分析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及循环次数,再引入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故事及案例,由学生分小组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它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任务,再个人完成实践任务,合作完成拓展任务。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正理解循环的执行过程,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案例程序的任务,个别学生输入程序代码的速度非常慢,不能自己独立调试代码中的语法错误,需要多加训练。教学资源:1、教材:粤教版信息技术(选修1)

14、算法与程序设计 2、课件参考资料:1、粤教版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2、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 2005年3月第1版作者简介:本人范春壮,汕尾市陆河县河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任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兼任广东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于1991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9月开始进行计算机教学,2000年12月评定为物理中学一级教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的科研工作,2004年10月中期成果验收获省三等奖;2003年获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省二等奖,2004年获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省三等奖;2005年获“Inter®未来教育教学应用创新奖”省一等奖,并被推荐全国参评。2002年指导的学生作品菜鸟手册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高中组电子报刊省二等奖。平时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Photoshop教学案例分析等2篇文章在中国电脑教育报上发表,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在广东教学报2005年第9期发表,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汕尾教育2005年第四期发表,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汕尾市2004年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5 / 5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