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名师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小红帽 文档编号:1351777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名师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名师优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名师优秀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篇一:高中历史必修1-2的主要名词解释 必修1-2的主要名词解释 学习要点: 历史是由社会多个角度构成的,因此对三个模块的学习要相互贯通融合。 必修1主要名词: 1,禅让制: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财产共有的原始社会,血缘部落管理权的更替制度。它以传位以贤为主要特点,以保证“公天下”,促进整个部落的共同发展。 2,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经济上形成了私有制,部落成员分裂为贵族和平民。贵族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和权力时代不受侵犯,在政治上形成了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本质特点是“家天下”,即以王

2、为核心,维护王、诸侯权力继承的王权专制制度。它经历了形成、发展1 和完善的过程: 形成: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了王位,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 发展:商朝发展了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为传子制。 完善: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基本上成为了以后封建社会地位继承的正统规定。 3,分封制:是奴隶社会(西周)时期巩固奴隶制王朝统治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 在奴隶社会(周朝),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为了对周朝实行有效的统治,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分封的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诸

3、侯在封地内可以是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封君中的下一级要对上一级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越级实施有关义务和责任,并不符合礼制的规定。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逐步形成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建立,诸侯的实力逐渐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了破坏。 2 分封制所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如,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4,宗法制:宗法制是

4、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二来,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通过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同支的嫡长子、嫡长孙称为大宗,次子、庶子被称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从而形成庞大的宗族网。 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天子是全国的大宗,通过分封的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通过分封的卿大夫是小宗,卿大夫再分封。这样 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宗法制的推行一方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另一方面,使我国古代形成了“尊祖、敬宗”的观念,影响深远。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称为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是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地主为维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和权力的政治制度。 3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生产的主要方式。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6、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三大要素:(1)形成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形成一套中央行政制度;(3)建立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体现的是专权,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的分权,通过分权实现专权。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朝,约计两千多年。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朝。封建社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秦、西汉、东汉、(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其中晋包括了西晋和东晋)、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蒙(其中宋包括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发展

7、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4 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8、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5 部矛盾)。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给当时的社会和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在当时:(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

9、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造成了不可根本解决的阶级矛盾;对后世而言,(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但是,到了明清之际,随着君主的权力达到顶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达到了顶峰。它给社会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消极作用:(1)经济上,进一步促进了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成为了近代科技的落后的根源,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社会;(2)政治上,政治腐败,进一步激化了

10、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农民起义不断;(3)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压抑和僵化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严重阻碍了我国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6,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中央政权组织)。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即皇权至高无上,所有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三公是指:在中央设置丞相、6 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正式,受御史大夫的牵制;御史大夫负责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国家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其中秦朝不常设)。 在汉朝时,由于三公的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起用布衣(非贵

11、族)为相,同时任用亲信侍从为尚书令(后发展成为尚书台),两者共同形成了称为“中朝”的决策机构,原来的三公九卿发展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九卿:三公之下设置九卿掌管各项事务。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是分权与相互制约(制衡),最后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7,郡县制: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由于在西周末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王权衰落,诸侯实力的提高,周天子已经不能凭借分封制有效地管理地方,从而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经商鞅提议,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在汉初

12、(刘邦),地方在实行秦朝的郡县制的基础上,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历史上称为“郡国并行制”。结果地方王国坐大,形成了汉初的“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肯定了董仲7 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点,为皇权的加强奠定了理论基础,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了王国的军政大权。 汉武帝后期,在郡县的基础上,把全国分为13个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置官吏刺史为监察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拥有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机构正式由郡县制发展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8,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指形成于汉代,正式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的一种古代中国中央政府机构设置制度。这个制度中的三省在元朝灭亡之后

13、,被明朝废除,而六部制沿用至清代。 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在小农经济的推动下,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发达,国力强盛;政治上,唐朝统治者吸取东汉末年相权过大危及皇权的历史经验,注重加强皇权的集中,分散相权,以保证政治上的稳定。 三省是指三个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负责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负责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三省的设置使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实现君权的独尊。 六部是指为了更好在各部门执行政令,在尚书省下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

14、;户部负责8 人口户籍、赋税财政等;礼部负责典礼、科举、教育等;兵部负责军事,防卫等;刑部负责司法刑狱;工部负责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给封建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9,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

15、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1)经济上,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2)政治上,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3)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9 (4)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5)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随着唐朝均田制的破坏和政治的腐败,中央统治的实力削弱,为巩固唐朝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和外

16、族入侵,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地方军阀(节度使)的实力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生灵涂炭。人民是战乱的最大受害者;第二,标志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第四,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 10,藩镇割据:中国唐代中叶后,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与唐廷抗衡的政治局面。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的进犯,大

17、量扩充边兵,并创设节度使制,节度使以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之权。这些节度使统掌的军镇有藩卫(即保卫)唐廷之责,故又称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实力严重削弱,无力监管地方,导致地方藩镇的进一步坐大,形成了割据叛乱,或藩10 镇相互兼并的现象。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以后,在宋朝建立的初期,这种现象才被解决。它给唐朝社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1)导致唐朝的灭亡,引发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2)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3)藩镇多为胡人,不重文教,不知收揽人才,中国北方文化降低。 11,宋朝的强杆弱枝政策:“强干弱枝”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所谓“干”是指中央,尤其是皇帝;“枝”则

18、指地方。 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拥兵自重,中央无力控制,造成割据局面。为强化中央统治,加强皇权,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故采取中央集权政策。 强干弱枝政策之原则:中央集权,使中央各项权力如军事、行政、财政、刑法等权都超越地方。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 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1)分割相权:中央设“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称宰相;“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于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2)设置监察机构“御史台”;(3)改革地方管理制度: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由中央(皇帝)任命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掌权,并设立

19、地方监察机构“路(”唐11 朝时称“路”)。宋太祖中央集权政策的影响(优点和缺点):优点:(1)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分散了相权,削弱了地方的实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2)由于宋初推行重文轻武,造成学术发达。儒家思想迅速发展,推向高峰,形成了两宋的程朱理学。缺点:地方贫弱无权,行政效率低下。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宋朝国力衰弱。 12,明朝的内阁制度:明朝时皇帝的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明朝统治,实行了两大政策:(1)分散地方权力。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监察的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合称三司。(2

20、)彻底取消中央丞相的权力,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管全国事物,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的政务繁重。因此,明成组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文渊阁)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标志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官员替皇帝批复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明中期“部权尽归内阁”的现象,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内阁官员的任免、职权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只是皇帝的辅助机构,是君主专制强12 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篇二: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 必修1名词解释 第一单元: 分封制 宗法制 皇帝制

21、郡县制 科举制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军机处 第二单元: 古希腊的公民 索伦 <十二铜表法 第三单元: 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 责任内阁 <1787年宪法 第四单元: 鸦片战争 洪秀全 <辛丑条约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四运动 遵义会议 第五单元: <共产党宣言 十月革命 第六单元: <共同纲领 一国两制 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八单元: 冷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盟 要求:史实准确,表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东欧剧变 篇三: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常见名词解释一览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

22、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的出现。 13 2、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平均到单位产品上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3、法人 法人,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成为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

23、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公司制度中的“股东”或“人”,即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 (二)空间与图形个人独资企业,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合伙企业,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5、企业联合 dr 直线L和O相离.企业联合,指企业之间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14 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大企业之间的联合通常叫做“强强联合”。 6、利率 利率,是利息

24、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利率有三种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年利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日利率通常用千分数表示,日利率用万分数表示。它们的关系: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在我国储蓄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储蓄机构必须挂牌公告储蓄存款利率,不得擅自变动。 7、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145.286.3加与减(三)2 P81-83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提供的最后总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而是由国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即商品和劳务进口。 8、比例税率与超

25、额累进税率 比例税率,即不论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恒定的税率。例如,我国增(转载于:www.XltkWJ.Com 小 龙文档 网: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名词解释)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超额累进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税率,超额部分按相应等级的税率计征。我国个15 (2)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圆心。人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由5%到45%,共9级,是典型的超额累进税率。 推论:平分一般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9、公共物品 43.193.25观察物体2 生活中的数1 P

26、22-23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当一个人消费该物品时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是指要阻止一个人免费享用该物品的代价非常大。 (2)两锐角的关系:AB=90;10、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11、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 最惠国待遇,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无条件地给予所有缔约方。 国民待遇,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同等的待遇。 12、倾销与反倾销 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d;dr 直线L和O相交.倾销,指某国制造商或出口商将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的贸易行为。 反倾销,指进口国主管当局根据受到损害的国内企业的申16 (一)情感与态度:诉,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对给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法定损害的进口产品,进行立案、调查、处理的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名词解释 必修 人教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人教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