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道家养生主题酒店规划设计初探以鹤翔山庄为例汀1 ,陈冉2刘( 1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 2 四川华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 通过对传统道家养生文化的分析与研究,同时以青城山鹤翔山庄道家养生主题酒店为实例,探索现代养生主题酒店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关键词】 道家; 养生; 酒店; 规划设计;鹤翔山庄【中图分类号】TU854【文献标识码】A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越 来 越 快,旅 游、度 假、商务等促进了酒店业 的 迅 速 发 展。与此同时,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的身心面临着 诸 多方
2、面的压力与挑战,为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人们对 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越来越注重养生。因此,将 养 生理念融入现代酒店的设计中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所向。1 养生文化研究1. 1 养生的概念中医对养生的定义为: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 的 规 律, 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 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养生文化与道家等诸家思想融合贯通,由 此也产生了不同种类的养生文化体系。2. 2设计理念鹤翔山庄鸣于山水之间。项目涵盖了对于青城山山文化、都江堰水文化以及范长生道教养生文化的综合评价。理念方面营造观山、理水、造园、修
3、身等设计概念。观山: 借助优越的地理优势,合理组织景观视线,远观青 城山秀丽的山景。理水: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高差及外部天然水源,打 造近自然怡人园林水景。造园: 运用传统造园手法,并结合川西传统园林特色,打 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园林景致。修身: 结合道家养生文化,开发相应的养生产品,同时打 营造适宜冥想等功能的空间场所,使置身其中的游客得到身 心的调养与放松。2. 3 总体设计1. 2道家养生文化“道法自然”是道家尊崇的核心思想,道家养生文化在发2. 3. 1项目总体布局项目平面布局为“一轴三区”( 图 1、图 2) ,“一轴”即为纵贯项目地的主要景观轴线,“三区”即分布于景观轴线上的展
4、过程中始终遵循传统 “天人合一”、“我命在我不在天”等人与自然相关联的系统论和生命自主的积极人生观,其博采 众长,形成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养生文化体系,并在中华养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2鹤翔山庄规划设计探索2. 1 项目背景鹤翔山庄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坐落于世界文化遗 产青城山山麓。项目总用地面积 4 104 m2 ,建筑面积约 2. 4104 m2 。景观资源方 面,项 目 紧 邻 青 城 山,可尽观青城山风貌。 项目外侧紧邻一水 渠 提供了项目内部理水的可能 。 地 块 内 部 现 存 一 古 城墙以及大量珍贵树种 ,是 重 要 的 景 观 资 源 。文化方面,青城山是我国道家发源地之
5、一,有着 浓 郁 的 道家文化氛围。另外,项目内部原建有古道观长生宫,是 长 寿代表范长生的纪念宫殿。可见,道家养生文化对项目的功 能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图 1 鹤翔山庄总平面图定稿日期20120406作者简介刘 汀 ( 1985 ) ,男,硕 士,建筑设计及其理 论专业。四川建筑 第 32 卷 4 期2012 0899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三清”为原型,打造精品道家养生膳食满汉全席宴。图 2 全局鸟瞰图图 5 “一气三清”宴会厅效果图( 3) 清虚堂主营养生粥和药膳。选取当地有机食材,打造以道家养 生文化为基础的主题粥店; 结合当地野生食材和药材开发系 列养生药膳产品。2. 3. 1. 3“养性
6、组团依托长生宫,利用珍贵古树,融入品 茗、对 弈、冥 想 等 业态,营造清幽宁静的道家文化氛围,为游客提供一个修身养 性的文化场所。( 1) “守一堂”高端会所( 图 6) 。该会所以茶文化为主要 特色,道家养生需入静,派遣各种尘世俗虑,使精神达到一个境界,饮茶则有助于调气息,使人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 的净化。引入棋院,打造棋文化交流中心。图 3 功能布局三个功能组团区( 图 3) “养神”,“养心”,“养性”。2. 3. 1. 1 “养神”组团该组团为酒店居住功能区,营 造 一 个舒心怡人的人居 空间( 1) 三清别院。道家三清,包罗万象。该客房区域为独 栋院落套房。( 2) 幽栖居。该
7、区域为标间客房,整体体现出川西园林的地域性景观 特征,以水体、山石、植物等园林要素为特色加以表现,院与 院之间通过临水的廊道 ( 图 4) 联系,形成似院非院,似 街 非 街的意境。同时,院落均临水而建,景观视线通透,别具园林 水乡气息。图 4 廊道效果图图 6 “守一堂”效果图2. 3. 1. 2 “养身”组团该组团主要是提供康体理疗和道家养生膳食的功能区。( 1) 康体理 疗。以 养 生 SPA 为 主 题,配 以 恒 温 泳 池,兼 有时尚与实用性。( 2) 养生膳食 ( 图 5) 。“一气三清”宴 会 厅,以“老 君 化( 2) “渐修之道”,穿梭于长生宫周边古树林,引 导 游 客渐修
8、道家哲理,感悟道法自然,追求身心的平和从容,体验天 人合一的境界。设计手法2. 3. 2四川建筑 第 32 卷 4 期2012 08100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1) 观山、显树( 图 7) 。采用大开大合的总体布局手法,尽享山景,同时注意保护与退让原有树木,尊重自然。( 2) 引水、造水( 图 8) 。通过将现状沟渠的水引入项目 标高较低的地段营造园林景观。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 形成一虚一实的布局形态,虚为客房同套房区包含更多的园 林景观,实为酒店前区大空间建筑,回应道家太极阴阳理念。( 3) 筑院、造园( 图 9) 。酒店客房区的设计,放弃了传统 酒店的标间内廊式或抱团式的设计手法,采用
9、传统建筑中庭 院式与街院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并通过可开可合的连廊相 互串联。酒店标间布局相对集中在项目东侧,以屏蔽东侧其 他项目对本区域功能的干扰,西侧为三个独院的套房院落, 相对独立不受干扰。最终客房建筑区布局相互交错,景观面 被最大化利用,回应了道家文化中心态自然的传统理念。图 9 筑院、造园示意筑端头、转角处设置室外活动平台或酒店露台,提供人们观 山、享受山景的可能。2. 3. 3. 2院与水水是庭院的精灵。设置游泳池( 图 10) 于主体建筑底部基座,结合康乐 SPA 等功能形成恒温养生体验。泳池北部设 置外部体验平台,人们可以静坐于平台之上,体验到酒店后区精致的园林设计。泳池顶部采用
10、玻璃结构以增强采光,玻璃之上附有薄水面,让泳池中的人有置身水底的奇妙体验。在酒店客房区,独院套房庭院引入 SPA 功 能,形 成 水 院 ( 图11) ,同时,将水景引入到标间客房区中,形成各种园林水街 体验。图 7 观山、显树示意图 8 引水、造水示意2. 3. 3建筑设计与场所精神笔者在结合基地现状,通过引水、筑 院、围 合 等 方 式,将项目设计成带有传统庭院布局特征的建筑群落,通 过 院 与 山、院与水、院与建筑,院与园林等方面营造“鹤翔山庄”的建 筑空间设计以及场所精神。2. 3. 3. 1 院与山山是庭院 的 气 节。观山借景是本案重要的景观因素。 酒店前区设计,采用一层基座结合二
11、层挑台的设计手法,提 高人们的活动面和视野,人们可以在会谈、餐饮、休闲的同时 享受到远处的山景。另一方面,酒店客房区在视线较好,建图 10 游泳池效果图2. 3. 3. 3院与建筑建筑是庭院中主体。笔者在川西传统建筑材料 和 风 格的基础上,融入玻璃、钢构、石材等现代材料,体现建筑的品 质感。酒店前区的设计( 图 12) ,建筑体量为两层,底部多采 用石材,屋顶的设计舒展而有序,低调奢华、体现出品质和厚重感,同时,适当的现代木构屋面的处理方式让建筑不乏时四川建筑 第 32 卷 4 期2012 08101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图 11 水院效果图代感。酒店客房区,建筑设计灵动而附有变化,建筑材料、细
12、 部丰富,让入住的客人感觉到更加的情切。图 13 庭院景观效果图3结束语本项目仅是一次探索性的尝试,对建筑师而言,需 要 做的不仅是将建筑造型设计得美观,更重要的是要将相应的文化融入建筑,体 现 出 人 性 化。将养生理念融入现 代 酒 店 设 计,旨在为客户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而有益于身心的空间场 所。中华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待更多的人去 研 究 和 实 践,使其发扬光大。图 12 酒店前区效果图2. 3. 3. 4院与园林园林是庭院的品味。在严格保留和退让项目内 部 已 有古树的前提下,营造丰富的园林景观。同时,提取传统庭 院 建筑景观中各类建筑景观要素亭、台、楼 阁、桥 等 ( 图13)
13、成为区域内部重要的景观要素与节点,让人们有亲近自 然、感受自然的空间,并与各类道家室外活动相结合,渲染整 个建筑气氛。参 考 文 献1王玉川 中医养生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 上接第 98 页)术,2004 ( 2)杨武 住宅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 J 中国建 筑企业,2011 ( 1)韩芳芳 晋东南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研究J 山西建 筑,2011,37( 7)金从 热桥效应与建筑墙体保温J 科技信息,2009( 24) 谈天 成都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初探J 四川建筑,2010( 2) 刘山山 浅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J 中州建设,2007( 6)4参 考 文 献51 付祥钊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782王少君 开展国际合作 实施示范试 点工程推进建筑节能 工 作J 建设科技,2002( 11)徐春锦 简说重庆地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 J 钢铁技3四川建筑 第 32 卷 4 期2012 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