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658000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内容1.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 真分数与假分数3. 分数的基本性质4.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5.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6.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分数的意义, 明确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 分和通分。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编排特点1. 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

2、来源。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2. 把因数、 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3. 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得出数学知识。4. 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 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 学习。(3)删去了原来第 2 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 容。四、具体编排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例 1 (单位“ 1”是一个物体)例 2 (单位“ 1”是多个物体)真分数与假分数例1真分数)例2假分数)例3带分数)例4假分数化

3、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例 1 (分数基本性质的原理)例 2 (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约分最大公因数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约分例3最简分数)例4约分)通分最小公倍数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通分例3分数的大小比较)例4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例 1 (小数化分数) 例 2 (分数化小数)1. 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通过测量与分物, 引入分数, 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 需要而产生的。分数的意义(1) 单位“ 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 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 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2)

4、 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1) 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 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 数的产生。(2) 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3) 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做 准备。例1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 把 1 个物体平均分 成 3 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 1÷3 ,根据分数 的意义得到每份是例2(1) 把许多物体 (3 块月饼 )平均分成 4 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 3÷4 ,根据分数的意义得 到每份是,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

5、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 3份是。B、把 3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2) 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推理:1 块月饼平均分给 4 人,每人分得块,第 10 页块月饼平均分给 4 人,每人分得 3 个块,是块。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根据例 1 和例 2 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在这儿, 可以 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 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1) 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2) 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3) 因为除数不能为 0,所以分母不能为0。2. 真分数与假分数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

6、现在介绍分子和 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 分数。例1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 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例2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 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例3(1) 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2) 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例4(1) 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 分数的数感。(2) 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A. 根据分数的意义: 4 个就是 1。B.利用直观图。C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7、(3) 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 法。3.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例 1 :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1) 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2) 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3) 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 质。(4) 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例 2 :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 (分母扩大、 分母缩小两种情况 ),但 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4. 约分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 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最大公因数例 1 :公因数、最

8、大公因数的概念(1) 利用实际情境 ( 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 ) 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2) 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 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3) 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 应。例 2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1) 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 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 进行介绍。(2) 多种方法。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 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 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

9、 B 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3) 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 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做一做”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数存在因数和倍 数的关系,两数互质。约分例 3 :最简分数的概念(1) 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 ( 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 具 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 。(2)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 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例 4 :约分(1) 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 分数。(2) 方法多样: 可以逐步约分, 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3) 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5.通分 (编排方

10、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 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最小公倍数例 1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1) 利用实际情境 ( 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 ) 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2) 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 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3) 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 应。例 2 :最小公倍数的求法(1) 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 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 进行介绍。(2) 多种方法。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B. 从较大的数

11、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 数。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 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 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 B 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3) 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 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做一做”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 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通分例 3 :分数大小的比较(1) 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2) 和 的比较方法多样 ( 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 础)。A.根据分数的意义。B. 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3) 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 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

12、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 1 的分数 大小比较方法 ) 。例 4 :通分(1) 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 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2) 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 等的分数。(3) 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4) 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 相同的分数。(5) 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 对两个分数的运算。6.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例 1 :小数化分数(1) 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 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2) 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 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例 2 :分数化小数(1) 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2) 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 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五、教学建议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2. 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 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3. 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 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