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3931238 上传时间:2022-01-2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8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第一讲:,出生与死亡Birth and Death,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一. 含义、特点及关系,(一)含义 出生(Birth):指生命现象(有心跳和呼吸)的出现,具体讲,就是指有生命现象的婴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出生是人类生息繁衍、自我延续的基本前提,亦是人口(自然)增殖的直接导因。相近的词是“生育”(Fertility)。 死亡(Death):指生命现象的终结,生命活动的停止与消逝。死亡是人口自然减少 的直接导因,也是人口减少的最终导因。 (二)特点 出生与死亡本是人的生物特性,它们直

2、接反映着人口的自然变动情况,出生使人口增加,死亡使人口减少。因此,出生与死亡又成为人口研究与人口统计中首当其冲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两个概念。 (三)关系 出生与死亡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就表现在两者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生物学行为,出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死亡则标志着生命的消亡。其统一性又表现在没有出生也就无所谓死亡,没有死亡光有出生也是不可想象的。出生与死亡两者的互动决定了人口的基本状态。,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二. 参量指标,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Natality):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以千分比统计。亦即某年

3、度每千人中的出生人数。 计算公式:,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二. 参量指标,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Mortality): 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以千分比统计。亦即某年度每千人中的死亡人数。 计算公式:,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二. 参量指标,自然增长率(Natural Increase Rate): 一定时期内的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以千分比统计。亦即某年度每千人中自然增长的人口数。计算公式:,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

4、关系,注意区别:(区域)人口的封闭与开放,在封闭条件下:自然增长率 = 人口增长率 对于开放人口: 自然增长率 = 人口增长率 人口迁移率,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相关论域:“人口转变”论,(一)“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概念 指一个人口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水平向低水平呈现的历史性转变。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就是根据这种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统计资料,对人口发展阶段、演变过程及引发原因作出相应地阶段性划分和经验性阐述。 人口转变理论导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间盛行于世,成为继马尔萨斯以来“人口总量”理论的新人

5、口流派,为西方人口学界津津乐道。这其中,尤以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 Landry),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C.P. Blacker),美国人口学家汤普森(W. Thompson);诺特斯坦(F.W. Notestein)和随后的科尔(A.J.Coale)等人的转变理论为代表。,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相关论域:“人口转变”论,(三)“人口转变”的阶段划分兰德里的“三个序列”(Three Regimes)。1934年人口革命汤普森的“三个类型” (Three Types)。1929年“人口”美国社会学杂志3. 诺特斯坦的“三阶段论” (Four Stages

6、)。1945年“人口长远观点” 另、结合工业化创立的“四阶段说” 。1953年“人口变动的经济问题”4. 布莱克;科尔等学者的“五个阶段” 。 1947年人口增长的阶段,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相关论域:“人口转变”论,(二)“人口转变”的基本观点 1、人口转变包括死亡率(CDR)转变与出生率(CBR)转变这样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环节,这种转变总是以死亡率下降为先导,以出生率降至接近甚而低于死亡率水平为完结; 2、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传统社会的高水平向现代社会的低水平转化,诚是一个任何社会或迟或早都必然要经历的人口过程,这一人口过程可按照一定的人口统计指

7、标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特征划归不同的人口转变阶段; 3、经验表明,在人口转变进程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下降并不同步,两者间存在一个“时滞”(Time lag),即出生率的下降通常比死亡率的下降滞后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其间必将引发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即所谓的“转变增长阶段”, Transitional growth stage),但在人口转变接近尾声时,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都相继降到较低的水平并趋于相对稳定,这时人口将会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状态,进而形成所谓的“静止人口”(Stationary Population)或“稳定人口”(Stable Population); 4、人口转变的根

8、本动因在于其所依存的社会经济背景,是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促成了人口转变。,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相关论域:“人口转变”论,Rate,Period,Stage1Stage2Stage3,人口转变“三阶段”图示,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人口增长全过程,转变增长阶段,初期静止阶段,后期静止阶段,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科尔等人对人口转变的阶段划分及其指标参量,资料来源:引自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95页。,BirthandDeath人口

9、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人口转变”五阶段划分探讨,布莱克:高位静止(HS)早期扩展(EE)后期扩展(LE)低位静止(LS)减退(D),科尔: 原始静止前现代;过渡;现代;现代静止,我的划分:高位静止(HS)初期加速(EA)中期扩张(ME)后期减速(LD)低位静止(LS),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相关论域:“人口转变”论, HS EA ME LD LS CDR CBR Period 类似布莱克;科尔的“五阶段”划分,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相关论域:“人口转变”论,关于人口转变的阶段划分及参量指标 单位:,Bi

10、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实证观察,资料来源:17501950年数据取自United Nations,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World Population Trend, 1973, p.10 ;19502000年数据取自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1998 Revision, Vol.I, pp.504505, 536537.,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BirthandDe

11、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两类地区人口转变模式探讨,根据人口转变的周期长短和节奏快慢,可将全球的人口转变划归两类:一是经典的西方人口理论所阐释的“西欧模式”;二是“二战”以来显现于亚洲诸国的“东亚模式”。人口转变的西欧模式以转变节奏慢,经历周期长而著称于世,相反,人口转变的东亚模式则具有转变节奏快,经历周期短的特征。两种模式所呈现出的这种迥然不同的人口学特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口转变的不同规律,而且也提示我们应紧密结合既定的时空条件来观察人口转变过程及其致因。,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

12、、特点及关系,19502050年世界人口自然变动,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19502050年世界欠发达地区(LDR)人口自然变动,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19502050年世界发达地区(MDR)人口自然变动,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20002050年全球人口增长率预测(中方案),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人口转变因素探讨,人口转变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共同演绎的人口现象。但在现象背后深藏着复杂的影响因素。降低死亡率是人类共同的意愿,因而死亡率转变是单向

13、的,医疗技术的提高,公共卫生的改善等都能够显著降低人类死亡水平。出生率因素则具有多向性,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因素,其背后隐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多重因素。因此,人口转变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生率转变。,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关于生育决策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收入、消费、产业结构、社会因素:制度(政策)、文化(观念)、保障、技术因素:生殖节育技术、公共健康、,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思考:人口转变完成之后的人口情势?,?,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BirthandDeath人口

14、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两次人口转变示意图,% 前一次人口转变 后一次人口转变,T,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后人口转变的阶段划分,初期静止:出生率降至最低位、死亡率开始回升、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 中期扩展:出生率稳定在低位、死亡率继续回升,并达到顶点、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 后期静止:出生率徘徊在低位、死亡率再次下降,并接近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后人口转变的

15、人口学特征,低生育:后人口转变产生的先决条件 负增长:后人口转变存在的标志性特征 高龄化:后人口转变的一个必然产物,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讨论:有关人口转变的看法,?,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三. 深化与拓展,与出生和死亡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分析工具及理论阐释。,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概念引介:人口再生产,涵义:新一代的出生,成长和老一代的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过程,人口通过这种世代更替以实现自身的延续和更新。人口再生产具有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表现为三种类型。理解: 两个方

16、面: 自然方面出生、死亡、性别、年龄 社会方面婚姻家庭制度 三种类型: 粗放(原始)型简单人口再生产,高高低 过渡(传统)型扩大人口再生产,高低高 稳定(现代)型萎缩人口再生产,低低低,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一)有关“生育”的统计与分析,1. 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一年期限内每千名育龄妇女(1549岁)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公式表达:,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注意辨别:出生率(CBR)与生育率(GFR),两者虽都涉及到出生人数,但统计口径和含义不同。CBR以全体人口做分母,重在反映

17、人口增减状况;GFR仅以1549岁的育龄妇女做分母,侧重考察妇女生育状况。因此,生育率比出生率更能精确地反映人口出生或生育状况,这也是在出生率冠以Crude(粗)的原因。出生率除了受生育率的影响外,还受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的影响。公式表达:,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2. 年龄别生育率(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分年龄计算的生育率,即一年间每千名某年龄组育龄妇女(1549岁)中出生人数的比率。公式表达:,(一)有关“生育”的统计与分析,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年龄别生育率指标的统计意义(1

18、),可供观测各个年龄层次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及其变化。为深入分析生育的年龄分布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弥补了一般生育率指标的不足。,年龄别生育率分布曲线,生育峰值,年龄,生育率,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年龄别生育率指标的统计意义(2),对年龄别生育率的观察,有助于深入比较不同人群或不同时期的生育特征,包括生育峰值的高低、育龄期的长短及生育年龄的早晚。,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概念引介:生育模式,指妇女生育状况的特征及表现形式,是对既定生育方式的阐释,其中包括初育时间的早晚;生育间隔的疏密;育龄期的长短及生育数量的多少等。据此可

19、划分两种典型的生育模式: 传统型:早、密、长、多。 现代型:晚、稀、短、少。,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两种生育模式示意图,传统生育模式,年龄,生育率,现代生育模式,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日本、泰国、突尼斯三国的年龄别生育率,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的年龄别生育率,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部分国家的年龄别生育率,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四国的年龄别生育率,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

20、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一)有关“生育”的统计与分析,3.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指平均每个妇女按照现实的年龄别生育率水平度过其整个育龄期,所生育的子女数。在统计方法上即是将各个年龄别生育率相加。其统计单位是“个”。公式表达:,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TFR的统计学特性:,TFR是针对同一批进入生育年龄的同龄妇女,观察她们在整个育龄期(1549岁)所显示的生育水平,据以反映这批妇女一生中的平均生育水平。这个同时进入生育年龄的妇女群,就是人口统计学上的重要概念“同批人”(Cohort)。TFR指标在计量方法上是假定这批

21、妇女按照现实的年龄别生育水平度过一生为前提的,因而排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所以可用做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的比较,据以说明和评价人口再生产的变化情况与趋势。,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四国的TFR计算,加拿大的TFR5 (206410484335)5310/10001.55印度的TFR5 (5422618810955258)5666/10003.33孟加拉的TFR5 (14719316310350205)5681/10003.41贝宁的TFR5 (1082552672431658731) 51156/10005.78,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

22、义、特点及关系,几个国家的TFR观察,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一)有关“生育”的统计与分析,4. 净再生产率(Net Reproductive Rate): 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中生育的、且能存活到接替其母亲生育职能年龄的女婴数。公式表达:,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TFR和NNR指标计算实例,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概念引介1:生育更替水平,生育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 Fertility) : 指母亲一代所生育的女儿在数量上能够达到替代她们自身的规模与水平。衡

23、量依据有二:一是总和生育率(TFR);二是净再生产率(NRR)。当TFR 2.1或NRR 1时,就意味着生育处在更替水平。TFR 2.1或 NRR1,人口再生产(规模)趋于扩大TFR 2.1或 NRR1,人口再生产(规模)趋于稳定TFR 2.1或 NRR1,人口再生产(规模)趋于缩减,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概念引介2:平均世代间隔,平均世代间隔(Mean Length of Generation): 即母亲生育女儿时的平均年龄间隔,旨在反映母女两代生育的代际间隔与时间长度。 如果说,净再生产率指标反映的是人口增长的规模与程度,那么平均世代间隔就旨在反映人

24、口增长的速度。 一般讲,结婚和生育越早,平均世代间隔越短,人口再生产速度就越快。但如果生育无节制,直到育龄后期仍然在生育,由此计算的平均世代间隔将会延长,但这并不能表明人口再生产速度的减慢。因此,在使用平均世代间隔指标时,必须与人口净再生产率指标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反映人口再生产的实际趋势。,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相关论域:关于“生育”的人口学研究,生育孩子的成本效用理论(H.Leibenstein,1957)。家庭对孩子的需求理论(G.Becker,1988)。财富流(The Wealth Flows)理论(J. Caldwell,1982)。生育率决定

25、因素(Determinants of Fertility)分析(K.Davis,1956;J.Bongaarts,1982)。影响生育率的社会文化观点(R.Freedman,1979)。生育健康(Reproductive Health)研究。低生育(Low Fertility)研究。,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中国学者关于生育政策的讨论,低生育研判政策的时效稳定与微调一些试点,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文章介绍:,李建民,“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载人口研究2004年第六期 陈卫,“改革开放30

26、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载人口研究2008年第六期李建民,“中国的生育革命”载人口研究2009年第一期穆光宗,“中国人口转变的风险前瞻”载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六期,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二)有关“死亡”的统计与分析,1. 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 分年龄计算的死亡率,即一年间每千既定年龄人口中的死亡人数的比率。公式表达:,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死亡率的年龄分布规律,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概念引介:死亡模式(Mortality Patt

27、erns),伴随年龄增长,人口的死亡率将不断上升,但对于低年龄组尤其是未满周岁的婴儿,其死亡率显著高于随后相邻年龄组,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变化与既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同时,随后各年龄人口死亡率的高低变化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由此形成两种典型的死亡模式:即“U”型与“J”型死亡模式。,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两种典型的死亡模式图示,U型死亡曲线,年龄,死亡率,J型死亡曲线,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二)有关“死亡”的统计与分析,2. 婴儿死亡率(Infant

28、 Mortality Rate): 指一年内在未满周岁的活产婴儿中死亡婴儿所占比重。婴儿死亡率是年龄别死亡率的一种特殊形式,理论上表述为每千名出生婴儿中未满周岁死亡婴儿数的比率。,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IMR计算公式的调整,由于婴儿死亡人数计量是以“年”为观测单位,而不是以“岁”来计量的,但实际观测中,在每年死亡的婴儿中,总有一部分是上年度出生到本年度死亡的,在统计口径上跨越两个年度。对此,必须进行调整,根据经验测定,通常将计算公式调整为:,a为经验系数,通常取a1/3,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20002005年世界

29、各地人口死亡率统计,单位:,资料来源:UN. World Population,Vul,I. 1998.,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二)有关“死亡”的统计与分析,3. 产妇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e): 妇女在妊娠、分娩和产后期由于合并症而发生的死亡。虽然它并非死亡危险性的一种测度,但它用母亲的生命来表示不同国家或地区妇女生育婴儿的“代价”。用某年度每生10万个婴孩因分娩导致死亡的产妇人数来衡量。,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二)有关“死亡”的统计与分析,4. 平均预期寿命(Life Expe

30、ctancy): 指在既定社会经济状况所反映的死亡水平条件下,同年出生的一批人(cohort)预期平均可能存活的平均寿命(即平均出生预期寿命);或这批人活到某一年岁(X)时,平均还能继续存活的年数(即平均预期剩余寿命)。平均预期寿命作为一个能够综合反映死亡率高低的指标,它和死亡率是一件事情的两个相反的方面,死亡率降低,平均预期寿命就提高。,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20002005年世界各地人口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单位:岁,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0 Revision Vul. I , Table A

31、. 30.,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注意区别:“平均预期寿命”与“平均死亡年龄”,含义不同:前者是指同时出生的一批人按现在的年龄别死亡率计算平均可以活多少岁(模拟性);后者是指某一年全部死亡者平均所活到的具体年岁(真实性)。计算方法不同:前者用的是生命表(Life Table)中各年龄死亡人数,是根据假设一代人(Hypothetical generation)按当前的年别死亡率计算得来的,它对当代人的实际寿命只是一种“预期”和“模拟”;而后者是根据实际已经发生的死亡人数计算的。适用范围和意义不同:前者综合反映当时全体人口的死亡水平、趋势与特征;后者只能说明

32、当年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龄。,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平均预期寿命的“矛盾”现象,一般讲,年龄越大,平均预期寿命越短,但观察生命表不难发现,平均预期寿命按0岁组计算的结果明显低于按1岁组计算的结果。这是因为,婴儿出生后第一年内的死亡率比总死亡率高得多,故据此计算的出生预期寿命反而比1岁组平均预期寿命低。,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出生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的相关变化,2005年部分国家出生预期寿命与婴儿死亡率比较,资料来源:US Census Bureau.,BirthandDeath人口学出生与死亡一含义、特点及关系,当前中国人口情势的一个突出特征,低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FR)早已降到2.1的生育“更替水平”以下,并持续走低。高增长量: 既便维持现有生育水平,未来中国人口年均净增人口规模仍达800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