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可研.doc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139373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可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可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可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可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可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14J-2076K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2014年04月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工程号:14J-2076K总院院长:郭 晓总院总工程师:张富国总院副总工程师:南亚彬高 旭杨 红吴晓光胡晶国杨宪力第五设计院院长:孙 清第五设计院总工程师:王秀花第五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肖立汎宋长东时延斌张 爽项目负责人:刘 强咨询证书号:工咨甲20820070007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2014年04月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目录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工程号:14J-2076K专 业 负 责 人给排水专业:建筑专

2、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电气自控专业:工程经济专业: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2014年04月目 录第1章总 述11.1概述11.1.1项目名称11.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11.1.3项目主管单位11.1.4编制依据11.1.5设计原则21.1.6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21.2推荐方案41.2.1项目建设地点41.2.2建设规模及目标41.2.3主要建设条件41.2.4环境保护51.2.5企业定员51.2.6项目建设期51.2.7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5第2章项目建设规模62.1长岭县城城区给水工程现状及规划62.1.1给水工程现状62.1.2供水规划102.1.3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102.2长

3、岭县城城区需水量预测112.3建设规模确定13第3章项目选址143.1自然条件143.1.1城市基本概况143.1.2地形地貌153.1.3工程地质及地震烈度153.1.4气象条件153.1.5土壤结构、地质承载力、地下水163.1.6地震烈度163.2项目选址173.2.1选址原则173.2.2净水厂厂址确定173.3公用工程建设条件17第4章工程方案论证194.1设计水量的确定194.1.1水厂自用水量及设计处理能力194.1.2进水厂原水量194.1.3输水管线漏失率及输水管线输水能力194.1.4日变化系数及水资源需求量194.1.5时变化系数及配水管网配水量194.2工程方案论证及确

4、定204.2.1水源选择论证204.2.2取水方案论证254.2.3输水方案论证264.2.4净水方案论证344.2.5配水方案的选择45第5章工程设计465.1工艺专业465.2工程内容及规模465.2.1工程内容465.2.2工程规模465.3深井泵房设计475.4输水管线设计485.4.1管道根数、长度及分期485.4.2管道布置485.4.3管道埋深、基础及支墩495.5净水厂扩建系统工艺设计495.5.1工艺流程495.5.2设计流量和进出水水质495.5.3水厂平面布局505.5.4水厂高程布置505.5.5水处理构筑物设计505.6配水管网设计575.6.1供水范围575.6.2

5、设计规模及时变化系数585.6.3配水干管布置原则585.6.4管网平差原则585.6.5管网平差的计算公式585.6.6管网水力计算595.6.7管网平差结果605.6.8配水干管设计685.7建筑设计695.7.1设计依据695.7.2设计范围705.7.3设计内容705.8结构设计735.8.1设计依据735.8.2设计内容745.8.3工程自然条件745.8.4地质条件745.8.5单体结构设计745.8.6主要结构材料的应用755.8.7抗震措施755.8.8防冻措施765.9电气、自控仪表与通讯设计775.9.1设计依据775.9.2电气设计775.9.3自控仪表设计815.9.4

6、TVS电视系统835.9.5通讯设计835.10采暖通风设计835.10.1设计依据845.10.2设计方案84第6章环境保护设计866.1设计依据866.2施工期环境影响及缓解措施866.2.1施工期环境影响866.2.2缓解措施876.3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886.3.1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886.3.2控制措施896.4环境保护投资906.5环境影响控制预期效果90第7章消防设计927.1设计依据927.2城市消防设计927.3净水厂消防设计927.3.1建筑消防设计927.3.2厂区消防设计92第8章职业安全卫生设计948.1设计依据948.2不安全因素和职业危害分析948.2.

7、1不安全因素948.2.2职业危害948.3劳动保护及安全措施948.4治理预期效果95第9章节能设计979.1设计依据979.2能耗种类979.3节能措施979.3.1工艺设计979.3.2材料设备选择989.4节能效果分析100第10章抗震设计10210.1设计依据10210.2抗震设防标准10210.3抗震设防内容102第11章材料设备招标10311.1一般要求10311.2具体内容103第12章人员编制及进度安排10612.1人员编制10612.2进度安排107第13章主要建构筑物和设备材料10813.1主要建构筑物10813.2主要设备10813.2.1深井泵房主要设备10813.2

8、2输水管线主要设备材料11013.2.3净水厂主要设备11013.2.4配水干管主要设备材料118第14章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11914.1投资估算11914.1.1估算内容11914.1.2编制依据11914.1.3主要材料价格11914.1.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014.2经济分析12114.2.1资金来源12114.2.2工程实施进度及投资分年使用计划12114.2.3流动资金12114.2.4融资方案12214.2.5成本预测12314.2.6售水价格的确定12414.2.7利润分配12414.2.8评价指标计算12414.2.9盈亏平衡分析12514.2.10敏感性分析12614.2

9、11评价结论126第15章结论和建议12715.1工程结论12715.2建议和要求127附图:附图01总体布置图;附图02 深井泵站平面布置图;附图03 深井泵房工艺图;附图04 净水厂水力高程图;附图05 净水厂平面布置图;附图06 配水管网布置图。vii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 总 述1.1 概述1.1.1 项目名称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1.1.2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长岭县水务有限公司长岭县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长岭县长岭镇,注册资本1716万元,资产2600万元,现有员工30人。1.1.3 项目主管单位长岭县城建局1.1.4 编制依据本工程设计依据如下:1、国家发展计划委

10、员会计办投资200215号文审定出版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长岭县城市总体规划文本(19992020);3、城市供水管理条例;4、长岭县城市供水合作协议(2009.6);5、长岭县城市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详细规划6、设计委托书;7、长岭镇供水管网现状图;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1998);9、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40-2010);10、吉林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技术则;1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13、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14、建筑给水排水

11、设计规范(GB 50015-2003);15、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 17051-1997);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17、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18、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9、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数据。1.1.5 编制原则本工程设计将体现如下设计原则:1、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二次供水进行统一规划,坚持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为城市发展建设留有余地。2、理顺管理体制。全面接收社会管理二次供水设施,取消小、散、乱泵站,建设区域性二次供水泵站,统一管理。4、对布局不合理、漏损严重、使用寿命超限的二次供水管网进行更新布局、

12、翻建新建,提高供水效率。5、全面普查楼宇内部配水管及水表,对老化及不符合要求的配水管及水表进行管道更换,并实施水表出户改造,使养护维修及管理更方便。6、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供水安全。7、探索并建立新的二次供水费用收取形式,使二次供水费用与运行管理费用能够达到收支平衡。8、精心设计,做好各方案的比较,注意节省基建投资及维护管理费用。1.1.6 编制内容长岭县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编制范围包括以下内容:1、对二次供水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2、对提升泵站服务范围内的水量进行预测,确定泵站设计规模和方案设计;3、二次供水管网改造方案设计;4、楼内管网和水表出户

13、改造方案;5、监测系统建设。6、工程的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1.2 项目概况1.2.1 项目建设地点本工程新建及改造的泵站、管网、水表等均位于长岭县长岭镇范围内。1.2.2 建设规模及目标改造及新建的二次泵站最大日供水量:1.0104m3/d。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 新建六座加压泵站(仅为生活泵房,不含消防),改造两座。2、 改造及新建二次供水管网20.966Km。3、 改造楼内管网928.75Km,无线远传水表37150块,并设置智能中心。4、 建设水质、水量监测设施。1.2.3 主要建设条件1、厂址条件新建泵站六座,占地面积为200400m2,改造泵站两座,拟建厂址均经过现场考察,具备建设条

14、件。2、交通条件拟建泵站位置交通便利,均在城市道路附近,能够满足建设需要。3、供水条件本项目所建设内容即为净水泵站工程,厂区供水来自泵房总出水管。4、排水条件厂区排水经过统一收集后,进入位于岭南路的市政排水管道。厂区雨水自流进入市政雨水管道。5、供电条件电源就近接入泵站,可以满足施工及永久用电需要。6、供热条件本项目主要是采暖用热,利用城市集中供热统一供给。1.2.4 环境保护本工程的主要污染物为噪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设计采用先进工艺对主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使其达到国家标准,对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1.2.5 项目建设期项目计划建设期为3年。1.2.6 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1、

15、项目总投资工程总投资为12499.27万元,其中流动资金为129.37万元。2、资金筹措资金70%采用贷款,其余自筹。19第2章 项目建设规模2.1 长岭县城城区供水工程现状及规划2.1.1 城市地下水用水情况2.1.1.1 净水厂水源井在长岭县东坨子有一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净水厂。目前净水厂共有水源井有18座,井深150米,总供水能力为2万m3/d。2.1.1.2 自备水源井全县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自备水源井有299座,所有的宾馆,大多数饭店都在使用自备水源井。2.1.2 二次供水现状长岭县城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供水局面比较复杂,现在城区共52650户,人口131289人,只有14500

16、户使用城市自来水公司统一供水,其余37150户依然用小井或小区的自备水源井,水质及供水时间没有指标考核,无法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城市现状总用水量4000吨/日,人均用水量80升/日,商业用水量520吨/日,供水普及率30%。净水厂设计规模为2万m3/d,现有市区输配水管网达到除北环外平房区的所有区域、供水水质达到水质检测达标。净水厂出口水压23米。二次供水设施数量13座,建设年限及供水面积如下表:现状二次供水设施情况二次供水设施序号名称(无名标位置)设施涉及的管网长度设施服务的人口设施服务的面积设施投入使用时间1财政局高层100012303400020112拉菲9号1800150035000

17、20113发改委500400860020124一品家园500400900020085残联楼50010002200020126兴达富苑200350800020137县宾馆1006001285020068世鑫家园200400850020129和谐小区2002105616201210武装部2003007854201211吉视传媒2002306160201112中鹏国际1200105021000201213学府名城5001500400002013合计710091702185802.1.3 供水现状存在的问题现状二次供水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存在设施不齐备、分布散乱、部分二次供水泵房较小现象,给二次供水管

18、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设备故障维修、管道漏水等原因导致间断供水、无水等情况时有发生,投诉率持高不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次供水泵站布局不合理。由于二次供水泵站的建设没有统筹规划,基本上是一栋楼或一个小区就设置一个二次供水泵站,导致二次供水泵站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不仅加大了工程建设和设施运行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增加了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难度,水质安全也存在极大隐患。2、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权责不清。(1)附属设施管理不善,设备年久失修、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二次供水运行经常出现供水不及时、停水、漏水、噪音扰民、水质污染等问题,极大地

19、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2)供水设施图纸资料不完善,不便于维护、维修。(3)个别物业及机关团体由于泵站运营亏损,户表查收不到位,总表与户表差额较大,导致泵站弃管。3、工程设计不合理。(1)泵房设置不合理,供水、消防、供热、物业等管理设施共用,造成泵房内设备拥挤、空间狭小,不便养护维修;(2)水箱设计不合理,很多水箱不设置导流墙,使水池内形成死水区,导致水质污染;(3)水箱阀门连接不合理,致使非饮用水返回饮用水管道,造成水质污染;系统压力分区设计不合理,致使供水压力不均衡,高耗能;(4)泵站设备设施配置不合理,主要是起重、水质检测、排水、采暖通风、照明等设备配置不齐全;(5)二次供水管网设计不合

20、理,表现为管材材质、质量不合格,不满足供水水压要求,经常漏水。4、二次供水设施陈旧老化,维修改造不及时到位。由于缺少专项维护资金,二次供水设施老化、破损,失修失养现象普遍。较早建设的二次供水设施多为铁制产品,经长时间使用,锈蚀严重,易造成水质污染;有的水泵年久失修,运行状态时好时坏,不能保障连续供水;有的二次供水设施设计标准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增加,供水能力相对不足,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造成部分居民需吃定点水、半夜水,甚至无水可吃。5、水量、水质得不到保证。由于二次供水设施工程设计不合理、管材质量不合格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二次供水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城市供水的大

21、量浪费,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供水紧张的局面。部分水箱无盖无锁无专人管理,长期不进行清洗消毒,水箱阀门连接不合理,致使非饮用水返回饮用水管道,造成水质污染2.1.4 二次供水规划按照省政府,省住建厅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方案规划方案,具体如下:1.二次供水泵站对二次供水设施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泵站,统一管理。计划在长岭县城区内建设大型综合二次供水泵房6座,改造小型二次供水8座,撤并6座,同时建设二次供水配套设施。2.供水二次管网改造二次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量主要包括,泵站至供水小区之间的管道及小区内的二次供水管道。管道采用PE材质,管径为DN315DN75mm,管网改

22、造与泵站建设同步进行。3. 室内管网及“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对地沟内水管进行外移,建设平等于楼房的管道4.95公里。对供水(包括二次供水)区域内均应实行“一户一表、水表出户”改造,同时对楼内老旧管网进行更新更换,并将二次供水干管改为与楼体平行敷设,实行“单元进户”,对布置不合理的管道井进行重新调整,避免出现冻裂和污染等隐患问题。4.新增二次供水监测系统对于新建的二次供水泵站将设计水质、水量及供水水压的监测系统,以方便实现无人值守的自动化管理,其中主要监测项目为泵站的出水水压、水量、出水浊度以及出水的余氯。将监测信号远传至新建的供水系统中心调度室。以上内容将同时开工,预计2014年5月开工,于

23、2016年10月末完工。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提升二次供水设施质量,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通过泵站、水池(箱)的改造,更换锈蚀、结垢、裂损的二次供水管网,更新管网布局,完善泵站附属设施,加大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力度,可明显改善二次供水状况。杜绝水质二次污染,保障供水水质;增加二次供水水压,解决水压不足、吃水难的问题;提高供水能力,扩大二次供水范围;减少爆管、漏水事故,提高供水安全性。2、节约水资源,降低综合能耗通过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提高水泵的运行效率,降低旧管网漏损率、解决管网老化结垢带来的问题,可降低泵站运行费用、减少二次供水设施的养护维修费用,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综合能耗的目的。3、缓解供

24、水压力通过二次供水工程建设,将原来数量多而分散的供水系统,集中为规模适当又有统一管理的供水系统,这样有效地保证了管网的供水压力并减少了运行费用。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可以解决二次供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区域二次供水系统,进行集中管理,提高供水质量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吉林省及长岭县相关政府对本次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极为重视,从各方面组织力量对现有设施及用水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协调规划及测绘部门收集相关的基础资料。2、通过本次工程的改造建设,可以大大改善百姓生活的供水安全,同时可解决现有社会泵站管理部门难题。所以本工程必然得到现有社会泵站管理部门及老百姓的大力支持。3、本次二

25、次供水工程改造由省、市政府统一组织,统一协调,过去出现的征地难(新建区域泵站选址排迁的难题)改造难(商业和居民混用及供热与居民混用等诸多问题),政府各部门能够通过协调解决。4、在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改造资金问题能够解决。2.4 二次供水水量预测本工程供水量主要考虑居民综合用水量,综合生活用水量主要包括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公建用水以及管网漏失和未预见水量。不包括工业及浇洒道路、绿化等用水。综合生活用水量预测见下表。 城区二次供水总水量预测 服务人口(万人)供水普及率(%)综合生活用水定额(L/人d)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日用水量(m3/d)6.573790150109761.94通过总水量预测

26、根据各泵站分区范围内近期的服务人口总数对各泵站供水量进行预测,详见下表。序号泵站名称人口人均用水量(L/人.d)供水普及率(%)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最高日用水量(L/人.d)1一号加压站962415090101443.62二号加压站10080150901015123三号加压站7000150901010504四号加压站10000150901015005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957215090101435.86五号加压站714315090101071.457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8600150901012908六号加压站840015090101260合计6.57379767.942.4.1 综合生

27、活用水定额根据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及吉林省二次供水改造工程技术导则,长岭县为二区中小城市,人均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在150240 L/(人d)之间。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类普通住宅给水人均最高日用水定额在130300 L/(人.d)之间。结合长岭县缺水的实际情况,确定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采用150L/人.d。2.4.2 变化系数确定1.日变化系数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长岭县供水系统的日变化系数取1.2。2.住宅居住区时变化系数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住宅的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数,可根据住宅类别、卫生器具设置标准按下表确定 住宅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及小时变化系

28、数 住宅类别卫生器具设置标准用水定额( L/人 d )小时变化系数 Kh普通住宅有大便器、洗涤盆85 1503.0 2.5有大便器、洗脸盆、洗涤盆、洗衣机、热水器和沐浴设备130 3002.8 2.3III有大便器、洗脸盆、洗涤盆、洗衣机、集中热水供应 ( 或家用热水机组 ) 和沐浴设备180 3202.5 2.0别墅有大便器、洗脸盆、洗涤盆、洗衣机、洒水栓,家用热水机组和沐浴设备200 3502.3 1.8本项目确定长岭县二次供水时变化系数为2.5。各区二次泵站设计规模最高日综合用水量确定,水泵选型按照最高日最高时流量进行选型。2.4.3 各泵站水量预测各区泵站供水量及服务人口预测表序号泵站

29、名称人口人均用水量(L/人.d)最高日用水量(L/人.d)时变化系数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1一号加压站96241501443.62.536092二号加压站1008015015122.537803三号加压站700015010502.526254四号加压站1000015015002.537505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95721501435.82.535906五号加压站71431501071.452.526797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860015012902.532258六号加压站840015012602.53150合计9767.9424419.852.5 建设规模确定根据对各泵站的水量预测,本工程确定各泵站建

30、设规模及设计水量如下:各区泵站设计规模及设计水量序号泵站名称设计规模(m3/d)泵站设计水量(m3/d)1一号加压站150040002二号加压站150040003三号加压站100030004四号加压站150040005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150040006五号加压站100030007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130035008六号加压站13003500合计1060029000第3章 项目选址3.1 自然条件3.1.1 城市基本概况长岭县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南部,东经1230612445,北纬43594442,海拔高度144266m。长岭县地处松辽平原,距吉林省省会长春市120km,东与长春地区农安县相邻,

31、西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交界,北与白城地区通辽县、松原地区前郭县接壤,南与四平地区的公主岭市和双辽县相接,是吉林省西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小城市。长岭县幅员面积5728.40km2,下辖19个乡、12个镇、251个行政村。长岭镇是长岭县的县城,是长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控制区面积为33.69km2(包括10个社区30个居委会、五个行政村和水源保护区范围),建成区面积为10.8km2,长岭县城城区对外的主要交通道路有国道203公路和省道长白西线交叉通过,具有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现有天然气储量103.6亿立方米,已建成风场8个,装机容量222万千瓦,地下石油丰富,已探明

32、地下石油121万吨,还有木器制作、农机制造、食品加工、制药和制砖等工业企业。截止到2013年末,长岭县城城区实际居住人口131289人。3.1.2 地形地貌长岭镇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南部,东经12357,北纬4415,地势比较平坦,海拔高度199m左右,东北略高,西南略低,自然地面坡降1.7左右。全镇周围没有天然河流。3.1.3 工程地质及地震烈度长岭镇属于第四纪冲击层,表层为0.5m厚的耕土层,表层下为黄土状亚砂土,厚度为5m左右;黄土状亚砂土下为粉砂层,厚度为10m左右;粉砂层下为黄色粘土层,厚度为5m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222kPa。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有关建(

33、构)筑物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的规定,本工程所选厂址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长岭镇历史记录上曾发生过2级地震,最高震级2.6级。3.1.4 气象条件根据长岭县及相关气象站的多年测风数据及气象资料表明,长岭镇地区处于中温带亚湿润大区第二气候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多风少降水;春季干燥,升温快,多大风、风沙天气;夏季较热,降水集中于此,且短促;秋季降温快。全年热量充足,多风少雨。历年平均气温5.2平均最低气温-16.1平均最高气温23.2极端最高气温37.6极端最低气温-34.9年平均降水量424mm(多集中在、8月份)标准冻深 1

34、7m常年主导风向 西南风年均无霜期 145.7d年最大风速 5m/s年均蒸发量 1704mm年均冰冻期 184d 3.1.5 土壤结构、地质承载力、地下水长岭县城地层为第四纪沉积层,表层为0.5m后的耕土层,表层下为黄土状亚砂土,厚度为5米左右;黄土状亚砂土下为粉砂层,厚度为10米左右,粉砂层下为黄色粘土层,厚度为5米左右,地基承载力为12-22KPa。长岭县城地下水可分为2层,第一层是第四纪白土山组砂砾石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在1820m,含水层厚度为38m;第二层是第三纪泰康组中粗砂岩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在30m左右,含水层厚度为510m。根据对两个含水层的混合勘探,在水位下降5m时,单井

35、出水量为3060m3h和 60100m3h,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和东部山地侧向径流补给,水量中等较富,水位稳定,水质略呈碱性,埋藏浅易开采,镇内地下水流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3.1.6 地震烈度长岭县城地震烈度为六度区。3.2 项目选址3.2.1 选址原则二次供水泵站位置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长岭县城市总体规划及供水专项规划的要求;2、泵站与服务区域应尽量靠近,减少输送过程的能量损耗;3、泵站与现有建构筑物保持合理的间距,不能影响周边现有设施,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4、厂址选择考虑发展的可行性,为以后的扩建留有余地。3.2.2 泵站厂址确定本工程共新建设6座泵站,改造2座

36、泵站,由于泵站均建在居民区内,其位置的确定尤为重要。根据实际地形条件、管网的压力、人口密度、泵站占地面积大小等因素。由长岭县水务公司与设计院一同现场踏勘,经过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新建泵站的位置。各泵站建设位置序号泵站名称建设位置1一号加压站岭城路南300米,新居街东100米2二号加压站莱薰路北50米,西环西50米3三号加压站挹爽街东59米,岭城路北50米4四号加压站东关街东,长兴路南100米处5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净水厂北800米处6五号加压站东环与永盛路交汇处7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永盛路南100米岭东街西100米8六号加压站北环与东关街交汇处3.3 公用工程建设条件1、交通条件拟建泵站位置交通便

37、利,均在城市道路附近,能够满足建设需要。2、供水条件本项目所建设内容即为净水泵站工程,厂区供水来自泵房总出水管。3、排水条件厂区排水经过统一收集后,进入位于岭南路的市政排水管道。厂区雨水自流进入市政雨水管道。4、供电条件电源就近接入泵站,可以满足施工及永久用电需要。5、供热条件本项目主要是采暖用热,利用城市集中供热统一供给。第4章 工程方案论证4.1 设计范围目前长岭县供水服务建筑面积为183.86万m2,供水服务人口约6.5737万人,满足居民的综合生活用水要求。根据长岭县供水分布的特点及实际用水量,将需要进行二次供水的服务区划分为8个供水分区。每个分区内设二次供水泵站1座,满足区域内供水水

38、量及水压的要求。4.2 泵站服务范围划分原则城市二次供水区域划分原则如下:1)按照城市道路网,以城市主干道及快速道为分区界限,尽量使配水管不穿越这些道路。2)应尽量考虑难以跨越的障碍,比如铁路、河流及高速公路等。3)应考虑行政权属,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小区,独立成区,单独供水,这样便于管理。4.3 划分服务范围根据上述划分原则,本工程对长岭县城区二次供水范围进行总体规划,共计划分为8个供水区域,新建6座二次供水泵站,改造2座泵站。具体划分详见下表:泵站服务人口及服务范围序号泵站名称服务人口供水服务范围1一号加压站9624岭城路南 400米,新居街东800米2二号加压站10080岭城路

39、南1000米,新居街西400米3三号加压站7000挹爽街东800米,岭城路北400米4四号加压站10000长岭街东1200,岭城路南600米5改造学府名城加压站9572东环东西各400米岭城路南400米6五号加压站7143东环西400米岭永盛路北800米7改造吉视传媒加压站8600岭城路北400米,岭东街西800米8六号加压站8400北环北400米,东西各4004.4 工程方案论证及确定4.4.1 二次供水工艺方案选择选择二次供水系统时,可采用增压设备和水池(箱)联合供水、变频调速供水、叠压供水、气压供水等。要充分利用供水管网压力,并依据供水管网条件,综合考虑小区或建筑物类别、高度、使用标准等

40、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选择。上述供水方式各有优缺点,针对城市建设情况选择合理的供水方式,既节约能源也可以防止水质二次污染方面。4.4.1.1 直接给水方式建筑物内部只设有给水管道系统,不设增压及贮水设备,室内给水管道系统与室外供水管网直接相连,利用室外管网压力直接向室内给水系统供水。这是最为简单、经济的给水方式。直接给水方式适用于室外管网水量和水压充足,能够全天保证室内用户用水要求的地区。它的优点是给水系统简单,投资少,安装维修方便,充分利用室外管网水压,供水较为安全可靠。缺点是系统内部无贮备水量,当室外管网停水时,室内系统立即断水。4.4.1.2 单设水箱给水方式建筑物内部设有管道系统和

41、屋顶水箱(亦称高位水箱),且室内给水系统与室外给水管网直接连接。当室外管网压力能够满足室内用水需要时,则由室外管网直接向室内管网供水,并向水箱充水,以贮备一定水量。当高峰用水时,室外管网压力不足,由水箱向室内系统补充供水。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回流至室外管网,在引入管上要设置止回阀。这种给水方式适用于室外管网水压周期性不足及室内用水要求水压稳定,并且允许设置水箱的建筑物。它的优点是系统比较简单,投资较省;充分利用室外管网的压力供水,节省电耗;系统具有一定的贮备水量,供水的安全可靠性较好。缺点是系统设置了高位水箱,增加了建筑物的结构荷载,并给建筑物的立面处理带来一定困难。当水压较长时间持续不足时,需增大水箱容积,并有可能出现断水情况。4.4.1.3 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当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经常不足、室内用水不均匀、室外管网不允许水泵直接吸水而建筑物允许设置水箱时可采用这种给水方式。水泵从贮水池吸水,经加压后送入水箱。因水泵供水量大于系统用水量,水箱水位上升,至最高水位时停泵,此后由水箱向系统供水,水箱水位下降,至最低水位时水泵重新启动。这种给水方式由水泵和水箱联合工作,水泵及时向水箱充水,可以减小水箱容积。同时,在水箱的调节下,水泵能稳定在高效点工作,节省电耗。贮水池和水箱能够贮备一定水量,增强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